船说说倒像瞧不起人似的。 就道:“里正,赵八哥,容我插句话。“
里正与赵八都点了头,看着他。
杜安就道:“那缘故我倒是猜到了几分,只是不知对与不对,不如我说出来一起参详参详?”
里正与赵八都催他快说。
杜安接着道:“这也是原来主人家里开着买卖,再加上我也给平哥儿当过伴读,要不再也猜不出的。这学经纪买卖的本事,不是随便找人能学的:正经的读书人,读的都是圣人之言,治国之论,这商贾之事是半点不肯沾地,否则必然被人耻笑。”
赵八想起年前杜仲平要去卖对联,还被杜安狠狠说了一顿,在和着刚才杜安说的,还真是这么回事。他点点头,确实如此。
杜安接着道:“要说真正精通这些事的,都是那些积年的老账房,只是那是人家吃饭的本事,轻易不教给人的,多是爷传子,子传孙,一代代传下来的。当然,也有那有本事的,自己读那九章算经等书,自己悟出来的。不管是那一种,王全大哥去求,恐怕都不容易。我想着,他不会是被人拒了,才不好意思说吧?”
第十四章 ...
杜安话音一落,里正与赵八互相对视了一眼:这确实像是王全会做出来的事。大事上王全是不大可能瞒着的,要不以后兄弟恐怕也就没得做了,但是像这种被人拒绝,或者更糟一点儿,被人赶出来的事,恐怕他是不会当着那么多兄弟的面直接说出来的。
两人心里都松了口气,只要不是故意欺瞒就好,至于因为面子问题没把事情说出来,咳咳,大家还是能理解的。
里正看向杜仲平,杜仲平也是个读书人,听刚才杜安的说法,是不大可能教自己这些弟兄了,只是心里还是想着能有点希望。
杜仲平见里正看过来,放下手里的茶杯,坐直了身体,对着里正与赵八一点头:“两位兄长有事托我帮忙,若我能做的,不用二位兄长多言,自然竭尽全力办好了才不负二位兄长待我一家的情分。只是这次的事,一则,我从小读的就是圣人之言,四书五经,这数算之术并不精通,虽然家里而有些买卖,但大都是托了经年的掌柜们经营,自己却并未伸过一手,故此经营上的事实在也是不知;二则,我已有了功名在身,若是在乡间教些蒙童,广传圣人之言,也算得当,但若是专门教些商贾之事,怕是不妥。若是被学官知道了,轻则被训斥一番,碰到清高些的学官,就是被夺了功名也不是不可能的。”
里正听了这话,虽然对杜仲平不能教王全等人有些失望,但是却从杜仲平话里听出点别的意思来:“杜秀才是说,要是教小孩儿念念书认认字的,就没大碍?”
杜仲平有点疑惑,重点不在这啊,但还是答道:“对啊,倒是没有不让秀才开私塾的。且有些秀才家里穷困,多有坐塾教书以维持生计的。”
杜仲平有种错觉,怎么送里正走的时候里正竟没有表现出失望呢?总觉得好像他从自己这里得到了什么肯定的答复了一样,真是奇了怪了。摇摇头,赶紧回屋里去,外头好冷。
杜安送里正走的远点,看四周没人,对里正道:“不妨让王大哥花点功夫去找找那些做买卖的掌柜的试试,兴许能有点收获。”
里正向他道过谢,自己回家去。恩,得赶紧给王全带个信儿,让他赶紧的找那些掌柜的试试。那杜秀才说了一大堆,他倒是听出来了,原来那正经的读书人倒不会算账。王全是找错人了。
晚上没人的时候,杜安问杜仲平:“怎么说你不会算账?你不是嘟囔嘟囔的算的比我打算盘还快吗?”
杜仲平白了他一眼,并不答话。上辈子上学,哪个学生没学过点什么奥数、心算之类的?只是这辈子凡是算账都用算盘,自己的手指头不分岔,怎么也扒拉不明白。难道自己还能教这些人速算,可饶了他吧。
这次的事并没给杜家带来什么影响。赵八只是惋惜了一下就对杜仲平表示了理解,毕竟杜仲平说的都有道理。而且,杜家和王全他们可没什么交情,犯不着下死力的帮他们,估计要不是看自己与里正面子上,王全直接上门去说,就得被赶出来。他可是知道,读书人可是要面子的紧,毕竟不是什么体面的事。
只是,方胜什么时候能给他点好脸色啊?
破五包饺子的时候,方胜狠狠瞪了赵八一眼,转头帮着杜安剁饺子馅,竟像把那饺子馅当成了仇人一般,咬牙切齿的,把杜安吓得离他老远。
该死的赵八,不想想自己为什么生气,只会使出死皮赖脸的缠人大法,呸,别想自己轻易原谅他。
接下来几天,杜家三口像看戏似的,天天看着赵八围着方胜转,方胜则冷着一张脸,好像没看到赵八似的,直当他不存在。
直到初九,这天又是立春,两人又和好了。只是听得谨儿叫胜叔教被虫子咬了,方胜则把领口捂得死紧,死不肯让杜仲平帮他上点药什么的??????
话说立春是一定要吃春饼的,赵八揉了好大一团面,留着烙饼。他就好这一口,只是春饼费面还费油,平时难得做一回。
杜安把面揪成一小团一小团的,两个面团之间抹上豆油,然后按成饼状,都弄好了之后,才拿了个大点的擀面杖把好的饼坯擀得薄薄的,厨房烧好了油锅,擀好一张烙一张。因为薄,熟的很快。吃的时候一揭开,卷上菜,好吃得很。而且也讨个有头有尾的好兆头。
这边烙着饼还不算完,还起了一个锅炒菜,炒好的菜待会儿卷进春饼里吃。炒了个蒜苗炒鸡蛋,肉丝炒豆芽,还干炒了个羊肉,算得上十分丰盛了。再打上个鸡蛋汤,这顿饭算是齐活了。
这费了功夫做出来的饭菜就是好吃些,因为不常做,几个人都吃的挺高兴。杜仲平给谨儿卷了个春饼,可惜菜放的太多,卷出来的饼胖胖的,谨儿得两个手一起用上才能拿住,更吃的满脸是油。
——————————————————————————————————————————
过了正月初十,里正就挨家告诉了,他已和邻近几个村子商量好了,十五晚上,就在村中间的空地上开次夜集,各家都扎几个灯去凑凑热闹,猜谜就算了,手艺好的倒是可以做些小吃去卖。庄户人家,吃吃喝喝的热闹一番最是实惠了。
本来正月十五是应该放花灯,走百病,好好热闹一番的,只是锦阳是军镇,并不重视这个。自己村里庆祝,自然就做了小小的变动,摆个夜集,一起热闹热闹,顺便也是向众人宣布,年已经过完了,也该着手干活了。而从年前停了的买卖,也要开始继续了。
杜安听到这个消息,特别是里正说到“手艺好的去摆个摊”的时候,特意盯了他几眼,杜安自然心领神会,就约了赵八合伙,好好的做几样小食出来,好去凑个热闹。
首先,过正月十五自然少不了汤圆。杜安和赵八商量了一回,一说起来才知道,南方北方的做法还有所不同。
南方的做法是用温水和了糯米粉,做成皮,将馅料包好,用手团成圆子,一般叫汤圆。而北方的做法则是先调好馅料,将馅捏成小团,放到装了糯米粉的簸箩里,端着簸箩用力晃动,馅料沾了糯米粉团成圆状,一般叫做元宵。
杜仲平对吃的方面还是挺讲究的,据他分析,汤圆更皮薄馅大,软糯一些,而元宵则是有些皮厚,口感可能更硬一些。不过,自家可以两种都做些嘛,只要磨好了糯米粉,办拌好了馅,做起来还是挺容易的。
只是,“要做元宵去卖吗?汤汤水水的恐怕不好弄。晚上还是挺冷的,再说咱们家也没有那么多的碗,也没多少桌椅板凳的,总不能让人站着用手端着碗吃吧?”杜仲平很怀疑,最主要的是,别指望他会帮忙洗碗什么的,他还要去玩儿呢。
果然,带汤的东西不好弄。杜安决定,所有带汤的东西都不考虑。滴水成冰的晚上谁都不想洗碗的。
“不如用油炸吧,炸好了用签子串起来,拿着就能走?”杜仲平提议。炸元宵也挺好吃的。
这倒是不错,只不过可得准备不少签子,这边可没竹子,做起签子来可要费不少劲儿。不过,他们有赵八。
赵八也不含糊,劈了很多木棍出来,只是有棱有角的也不好用啊。 赵八也狡猾的很,看里正家两个小子没事满村转悠着玩儿,就把人家骗过来帮忙削木棍。用点吃食就把人家给收买了。
两个小孩儿真是十分的老实,让削木棍就老老实实的削,一点儿都不带偷懒的。一两天的功夫就削好了一堆。
杜仲平很喜欢这两个孩子,问了家里没什么事,就让两人常来玩儿,给谨儿的零食也不忘给小孩儿备一份。大柱过完年已经十一了,不愿和小孩儿一起吃零嘴,干完了削木棍的活儿,自己就跟在杜安或者赵八后头,给二人打下手。
二柱过了年也有六岁,到底还小,倒是和谨儿能玩儿到一块去,对零食也较没抵抗力。谨儿不缺吃食,倒也挺大方的,所以两个小的经常黏在一起。
里正两口子忙得紧,虽然自家是不摆摊子的,还是有许多事要操心。比如,放花灯就要防着别着火,要是有个万一的,乐事就成了祸事了。再者,哪些人家摆摊子,哪个村的摆在哪个地方,等等琐事都要提前安排好,本来就是图个乐子,要是因为小事起了矛盾就不好了。
所以两个人也挺乐意自家孩子混到杜家去玩儿的。只是觉着孩子总在人家吃东西不太好,王嫂子还给杜家送过一回鸡蛋。杜安死推推不掉,只好收了。从此每天中午给三个小孩儿加一顿鸡蛋茶,权作加餐了。(冬天天短,一般人家只吃早晚两顿饭。)
几个人商量了一回,自家自己吃就做芝麻馅儿的汤圆,略填一填肚子出去摆摊,还能留出点肚子去吃别人家的小吃。拿去炸着卖的就用元宵,馅料用花生仁、瓜子仁,少量的芝麻仁做成,本来要做五仁馅的,干果不够,凑成三仁也凑合了。这样的馅比较干,串上签子不会流出来。
因为两个小家伙弄得木签子实在有很多,大柱吃了杜家的东西又觉得自己没干活,有点坐立不安的,杜仲平给他找了个事:山楂中间划一刀,然后把里头的山楂核给抠出来。大柱有了事做,果然安心多了。
弄好的山楂穿成串,熬了糖浆沾成糖葫芦,又好看又好吃,还能促进食欲,做多了,到时还能拿出去卖。杜仲平让大柱到时去卖,卖的钱正好可以买些东西吃。
两家过年前买了整口猪,还有一头羊,外加肥鸡肥鸭若干,虽然几个人吃了一正月,赵八还请了一次客,可还是剩了不少。
这年头的猪,没加什么瘦肉精,都是粮食喂出来的,也没现代的那些新品种,只长瘦肉不长肥肉,所以这猪实在是有点肥。
当然这肉吃起来真香,但是,杜家几个人都不喜欢吃肥肉。而赵八方胜跟着一冬天吃下来,肚里也不缺油水,再加上杜仲平老是说吃多了肥肉不好,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吃肥肉不好,但是,读书人说出来话的总有些道理吧,故此二人吃的也少。所以几人对着有一掌厚的肥膘十分的没办法。
这一回,反正是要架起炭火的,不如串些肉串现烤现卖,顺便把那么多的肉处理一下。就是卖不出去,拿回来从签子上退下来依然能吃,也没什么损失。
众人深以为然,肥肉瘦肉相间着串,恩,大体肥肉还要多些,这里当地人好像挺爱吃肥肉,就是卖肉肥的也比瘦的贵些,想来不会有人挑毛病的。
到了十五这天,几人早早的准备好了,只等着晚上去凑热闹。
第十五章 ...
傍晚,王嫂子将大柱二柱送过来。本来就已经说好了这天晚上两个孩子跟着杜安他们的,王嫂子到底还是过来亲自谢了一回。
几人先煮了汤圆,每人吃几个填填肚子。自家做的汤圆不管是糯米皮还是里头的馅料自然都是极好的,香甜软糯,轻轻咬一口,里头的芝麻馅就已经流出来了。
热热乎乎的吃了汤圆,又喝了点汤,身上就暖和起来了。
几个孩子有点儿没吃够,只是糯米的东西不好消化,杜仲平哄着谨儿放下了碗,只是又许诺了想吃明儿再煮。
杜安与赵八就先拿着东西去定好的位置生火摆摊,大柱就要扛着他的糖葫芦出去卖。方胜连忙拉住了,这会儿去的人都是去摆摊的,买东西的还没出来呢。
等到天色黑下来,几人穿好厚衣裳,杜仲平抱着谨儿,谨儿拿着一盏新糊好的小灯笼,只是里头还没点着。方胜一手拉着二柱,一手拿着盏大大的红色气死风灯,揣上几根蜡烛备用。大柱则扛着他插满了糖葫芦的草靶子,兴冲冲的出了门。
老天爷很给面子,是个大晴天,刚升起的圆月亮照在雪地上,并不黑。
离着夜集还有一段路,就已经听到嬉闹的人声,听着声音就知道,今儿来的人不少。等到了地方一看,果然,各家摊子已经摆了起来,有的还在摊子上挂了灯笼,照的十分亮堂。已经有人在摊子前逛开了,从四周的胡同里还有人不断的加进来。
大柱早忍不住,跟方胜说了一声就三两下钻到人群里去了。他年纪大了,这里又是熟的,想来不会出事。方胜与杜仲平也不去管他,只自顾找自家摊子。
带着两个孩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好容易找到了杜安他们的摊子。方胜就将气死风灯点上,给他们挂到摊子旁特意立起的杆子上。一下子就亮起来了。
说是摊子,实际上不过是那张桌子,摆上两个火盆,火盆上套着架子。一个架上油锅,炸元宵用,一个架上个铁丝网子,烤肉用。话说这铁丝网还是赵八特意去找铁匠做的,很花了点钱,不过以后自家时不时的也能烤烤肉,打打牙祭,也就不在乎了。
做好的元宵和串好的肉串就放在一边,旁边还放着几个碗,分别装着盐末、油、蒜水、调好的椒盐,还有辣椒面。北边虽然冷,但是吃辣的还是不多。
杜仲平与方胜过来,少不得先给自家摊子捧捧场,当下先每人炸两三个元宵,烤几串肉串来吃。炸元宵炸好了色泽金黄,插在签子上十分好看。肉串放到火上一烤,撒上作料,香味就先散出去了。没等烤好,已经引来好几个人了。杜仲平几人索性不等了,只拿了元宵去别处逛去。
此时人越发多了,方胜紧拉着二柱,和杜仲平二人一路逛下去。
夜集上卖干果的,卖炒栗子的,卖瓜子的,还有不怕麻烦卖煮元宵、煮馄饨的,各种香气飘在空中很是诱人。方胜还看到豆腐大嫂摆了个摊子卖豆腐脑,少不得几人去捧个场。有一段时间没吃豆腐脑了,这几个人都有些想念,嫩嫩的豆腐脑配上木耳丝蛋花的卤子,十分可口又不腻人,吃到肚里热乎乎的。
集市上除了吃食,还有些卖杂货玩意儿的。有一个老大爷做的好风车,染上各种颜色,轻轻吹一口气,风车就转个不停,杜仲平就给两个孩子每人买了一个。老话说“风吹风车转,风吹幸福来”,讨个好兆头也好。
两个孩子很给面子,风车捏在手里就不时的凑到嘴边吹得风车飞转。
一路看来,各色物件应有尽有。卖胭脂水粉的,卖些小首饰的,吸引了各年龄段的妇人,挤在一起挑挑拣拣。虽然东西没多精致,胜在花样多又便宜。
还有卖各色汗巾、手绢、鞋袜的,都是自家做出来卖钱的,做工精致不精致不去说,最起码十足的结实。
还有卖手艺的,剪纸的、吹糖人的、各色草编藤编,也引了不少的人去看。杜仲平对剪纸的十分感兴趣,那妇人连样子都不用描,只要有人说出要什么样子,她只要寻思片刻,就能在纸上剪出来,而且剪出的形象活灵活现,非常传神。至于草编藤编多是编出各种器具,很是实用,也有不少人买。
这样的手艺人多是聚在一起,几人围着一个火盆。一来聚聚人气,二来干活的间隙烤烤火,暖和暖和,还能聊些家常解闷。
各家摊子上挂的灯笼不少,多是红色的,有手巧的就把灯笼做的精致些,还有的人家干脆做了冰灯,应景又省钱。在集市最中间的位置,放着几个村里木匠雕出来的冰灯,白天看的时候不觉得如何,晚上点起来却觉得晶莹剔透的十分好看。
杜仲平抱着谨儿一路看过去,指给他看这个是猴子,那个是兔子,在旁边的是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