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说语的表情微有些无奈,她就知道会是何秉,当然也只有他敢,他能如此,"何爱卿不是多次上折要加惩三藩么?"
何秉面色依旧刚毅而严肃,"臣以为三藩该惩,然惩之,应照名法论处。 今三藩罪责未明,皇上却私遣禁军兵围府邸,此为纵私,臣以为皇上失之。"
妫 语抿唇,朝闻君祥看了眼,他立时会意,出列朗声道:"臣以为皇上行的正是时候。去年所以祸乱连起,皆为藩镇为祸,王政不纲,权反在下。藩兵悉归藩王所有, 其治下官员可自先自定,财货、钱帛皆收入藩王之手。下凌上替,故祸乱相寻。藩镇既蔑视朝廷,军士亦威胁主帅,此为古来僭越之极。今三藩虽投诚伏顺,仍兵权 在握,且其部众不服约束,为祸乡闾,民皆怨愤。皇上,此番惩诫正为解民愤,体民情之举。况且,何大人,还有一事你恐怕还不知道吧?皇上可并非无事兵围三王 府,那是青王家仆密告,青王与另二藩王密议府中,意图谋反!"
这番话说得极快,群臣心中大大一怔,想起平日与三王的走动,还有上次项焦炎一案,都不禁心颤起来。
妫语在听他说到"青王家仆"时,眉心便已拢紧了,但要阻已是不及。不是说了不把事捅出去的么?闻君祥这番话说出来,这场面要如何大事化小?这下,自己反成了失信于刘郢华的小人了。她脸色一沉,朝王熙盯了眼,带了七分恼意。
王熙这边也是心中微怨,他明明把话说清楚的,怎么还是......唉!眼下这话要怎么收回啊?
何秉沉吟了会,"那皇上,此名家仆可曾收入刑部?"
妫语一旁眼神漠然的刘郢华看了眼,语出带了丝决断,"把他收入宗人府,三藩王毕竟为王室一族。"那名家仆只有死了。
刘郢华眼皮一跳,抬眼望去正瞧见妫语安抚中带了三分恼意的目光。稍一细想,他便已大致明了女皇的意思,心下不由又是一层感激,自己不过一个叛乱降臣,女皇却如此看待他。
何秉见此等安排与礼法并不相违,便不再支声,揖了揖,退回列中。
妫语扫了眼阶下战战兢兢的百官,"众卿可有异议?"
"臣等谨遵圣命。皇上英明!"
"既如此,那便这么办吧。成王,此事便交由你去处理。"
"臣领旨。"
成王府邸的后堂,正摆着小宴。
"多谢成王盛意,小臣实有惶恐。"岳穹一双精锐的眼微微眯着,只依稀瞧得清他一脸客套的笑。
成王也满脸堆着欣颜,"岳大人客气了。本王一直仰慕大人雄才,只是苦于无时机,不能一识大人'小孔明'之风采哪!"
岳穹略拱拱手,道了句"都是他人抬举,叫王爷笑话。"的谦辞,也把手中的酒一饮而净。
宴至大半,成王绽出一抹苦笑,"哎,岳大人啊,不瞒您说,本王自小驽钝有余,一直是兄弟中最为木讷缺机变之人。这些年下来,身边也少个可心的人提点自己。唉,行为处事上时时犯了忌讳而不自知哪......"
岳穹轻轻一笑,顺势道,"王爷英武天成,何出此言哪?"
这一问问得成王心中一宽,他朝四下里使了个眼色,侍女一色退出后堂。
"岳大人既然见问,本王也就不怕丢丑了。自己一直有个毛病,行事鲁莽有余,谨慎不足。这些年来,少不得也做出些糊涂事儿,幸得皇上宽仁,不曾追究过我的罪责。对此,小王一直感怀于心,不敢有丝毫或忘。"
岳穹笑着看成王一眼,"王爷如此忠君爱国,皇上若知,必当欣慰已甚。"
成王举杯灌了口酒,"可是此番皇上派了那么大一个差使下来,本王实在是心里没底啊。"说完他把眼直瞅着岳穹。
岳穹不动声色地任他看着,心中早有预料,"王爷有何顾虑么?"
"大人真真体衷我心!三藩王一事可大可小,圣意难测。本王就怕坏事,大人久在御前伺候,必能明达圣意,还望大人教我。"说着,成王居然离席一揖到底。
岳穹连忙一让,口中连道:"王爷,万万不可如此,真是折煞小臣了。"
成王一把扣住岳穹来扶的手,"岳大人救我啊!"
岳穹一怔,对于成王会问他何事,他早有预料。可是却不曾想成王的忧惧之心竟是深重到了这个份上。"王爷不必如此。皇上这是信任您才用您而舍德王的。"
成王抬起脸朝岳穹一看,又避开。岳穹是何等敏锐之人,这一瞧立时就想到了定是德王已请托过他了。成王到底顾念兄弟之情,不便明说,那他也就暂且当作不知好了。"王爷放宽心,依小臣愚见,皇上不过想拿这案子来镇一镇朝中文武百官,好施行新政罢了。"
"大人的意思是......"
"王爷英明。就是雷霆万钧之势来压一压。王爷您想,碧落已历百年,当初圣祖所立之养民政令如今反被一些心术不正之贪官污吏钻了空子。这其中尤以户部之弊为最。皇上正是忧心于此。"
成王当然不笨,岳穹把话点到,他自已明了其中缘由。赋敛之弊上涉一品大员,下牵地方小吏,几乎无人不包。况这又是众人的财路,若不能让百官心有忧悸,这革新很有可能就会胎死腹中,只是"那大人,三藩王谋逆之事......"
岳穹轻拈起酒盏,把玩了几转,才道,"这就要看新政颁布之后,大臣们识不识时务了。虽说南王是孙大人的岳丈,可孰轻孰重,王爷应该心明似镜。"
成王略想了想,再向岳穹拱了拱手,"多谢岳大人提点。日后定当铭记于心。请。"
岳穹还了一礼,"呵呵呵,王爷实在是太客气了。不过王爷,恕小臣多嘴,此案既然事涉谋逆,不管三知藩王有无心。其旧部将可是一心腹之患哪。"
成王一凛,岳穹这话里的意思可是大忌啊。当下,他正色道:"岳大人说的是,只是对于军中大将,本王恐怕没那个权限拿来审问哪。"
"这个请王爷放心,相信皇上不日便会有密令与您的。"
"如此便好极了。"成王释怀一笑,"此番还真是多谢岳大人,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呵呵呵,王爷抬举,王爷抬举。"
第二部 庙堂篇 第八章 锥处囊中
一回到安元殿,妫语就吩咐,"知云,你和长光去听审,传我口谕,让成王仔仔细细地查,务求详备。但也不必畏首缩尾,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是。"知云会意,皇上这话里恐怕还有另一层深意呢。
小 秋奉上一小盖碗蜜炼阿胶上来,妫语吃了一口,随即往桌上重重一搁,"去把王熙叫来......等等,还是算了,不必去了。"她站起来绕着书桌来回踱了几步,对于王 熙,她是确有几分恼意,在这当口居然坏事,他真的可用么?可是他却是舍之不得的,不但现在不能舍,将来也还要用他来一起牵制作用。"小秋,你拣个伶俐的人 儿,从库房里挑几样安神补胎的药给王熙府上送去,就说是我的恩旨。"
"是。"
见小秋退出了殿,妫语转向午后的园子。天依旧是 阴霾得让人透不过气,今儿一早才下的新雪,却不见干净与通透。转到午时一过,更见阴冷。檐角、屋梁上都积了长长的冰激棱,亮得人越发怕冷了。人说春花夏叶 秋实冬枝,从这个角度望出去,枯枝残梗,时有雪压枝折的"劈啵"声,一片衰飒之气。她紧了紧身上的一件龙凤呈祥戕金貂袍子,微吐了口气,极淡地闪过一丝笑 意。这天,大雪还没下来呢!
"皇上,台谏院左正音文章邺有一道折子上奏,请皇上过目。"喜雨捧了叠折子进殿。
"文章邺?"妫语拿起面上的一本折子翻开。
"是。就是成王爷的从侄儿,承建三年入的台谏院,年少有为,文才嘉美。"喜雨低眉顺眼地在旁陈述,仿佛一切再自然不过。
妫语侧眉朝他看了眼,把他的话听入耳里。成王,他想出头么?倒是平日里小瞧了他了。她拿着折子坐下细看:
"当 今盛世,陛下万肇始机,正当革弊迎新之际,力主振兴祖宗之基业,创碧落百年之兴盛。然碧落享太平日久,昔之隐疾日益彰显,中央、地方远隔不通之弊亦渐日 曝,尤以赋敛是为流毒至深。 昔圣祖乾定二年,天下初定,民心思安,百官思治,忧怀黎庶之心朝野俱同。是故,圣祖明定赋敛之政,简省私用,及行大事方取赋 敛,以为养民之政。二世后,国用渐殷,民生始富。然百官私心亦涨,借端索市,教民力不堪,甚乃激而上控。继顺十三年,桐湘二州遽起民变,虽得辅国公镇抚, 然民心已寒。纵后又得宽仁之政,终为杯水车薪,难抵民心。事不过期年,历任之官又起贪念,苛捐芜税,巧立名目,别设税款以归私果,此实乃借朝廷之名而行饱 私之实。如此,圣主之仁心,朝廷之仁政,及于下便成祸民之端,下吏加以盘剥,致使民生凋蔽,百业难兴。上负圣恩,下伤民命,丧心造孽,莫大于是。今制尤效 前弊,流毒经年累月,几无清廉之士。如此罅弊,不革之无以振朝纲,不除之无以平民愤。伏愿陛下以继顺民变之尤以为殷鉴,采臣狂瞽之言,参以刍荛之议,勤力 检饬,革除弊政。"
好!等的就是这么一个人!孙氏不肯挑这个头,闻氏不能挑这个头,现在有个成王跳出来,倒正是时候。只是成王为人一向明哲保身,总不似会如此张扬,难道他还真的在心里有了什么计较?
"喜雨,叫方洪平拟旨,升文章邺为同谏议大夫,领衔参知政事。另外赏绢五百匹。"
"是。"喜雨是见惯了政事的,于中安排一点就明。方洪平是闻党一派,让闻家来拣这个顺路便宜,自然是想把闻氏与成王联到一体。这样既可以解决成王在朝中势孤而言轻之弱,又可使重用成王一势的恩情纳入闻家,一举而两得,还让闻氏坚定不移地站在新法一边,再无退路。
成 王的审讯一直僵着,家仆离奇而死,可说是死无对证。但成王严审的三王旧部却又能抓住些罪证,只是如果一旦定案,显与女皇的意思相忤。而三王经过这几天的审 讯,也觉出些味来,断无可能轻舍这一求生之机,自然矢口否认。于是案子便这么拖下来,拖得朝中大臣纷纷焦躁不安,每每上朝时都怀忐忑之心。
这一日上朝,才刚新提任同谏议大夫的文章邺,一道表疏更是叫开了朝臣心中的那道口子。他措辞激烈,在殿上慨然而奏,锋芒直指赋敛之政,几是光明正大地将矛头对准了朝中的几名位高权重的大臣。
户部度支郎中顾以权出列驳斥道:"文大人所言只怕是言过其实吧。当今天下安澜,百姓安乐,民用殷足,焉有文大人所说之民生凋蔽之象?可见租赋之道上承四世之德昭,顺应民心,是圣者之道。依臣愚见,此实乃文大人耸人听闻,凭空捏造之语。"
妫语眉目微乎其微地一扰,一句"圣者之道"确实说得让她回不了口。
孙 预瞧了瞧她的脸色,又朝中书侍郎章钺使了个眼色,见章钺暗暗点了下头,他便一整朝服,从容出列道:"顾郎中所言差矣。昔圣祖德颁赋令,是为盛世之修。此为 圣人仁心之举,擎国公典理六部,夙兴夜寐,辅佐圣祖,以创万代之基业。然臣自知武不如擎国公能镇桐州、湘州之乱,文不如擎国公能肃清吏治,杜绝贪吝。试问 今之贤者,何人能如擎国公之贤?纵使皇上英威天纵,若无臣僚长才得辅,又如何开创碧落百年之兴?圣者之道若无圣贤之人得以共施共行,岂不枉然?"
这 一番话说得极为自信豪健,擎国公孙永航是一旷代奇才,文可胜伊尹德辅两世之才,武可敌兴周八百年之太公,有经天纬地之能,世不二出。纵是百年之后,上至帝 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俱仰慕其才德,至今仍有多处祭祠建在各地。或者对于孙家的景仰也有几分出于这位旷古奇才。所以这话由孙预说来不但气势宏伟,而且无人 能驳。
顾以权面上一红,纳住了口顿时泄下一口气。朝上众臣由唏嘘之叹中又添几分讶然,摄政王这可是表明了立场了呢!在一侧冷淡而立的水扬波 紧了紧持着笏板的手指,眼眸轻抬,正好瞧见君位上的妫语眉目暗蕴情致地与孙预相视一笑。那笑容虽然极淡,却让她明艳的面庞顿生一股惑人的灵气。水扬波暗拢 眉峰,微哼一声,但在看向孙业清、孙业成时,心口又一松。他们都姓孙,不是么?
这厢波涛暗涌,但朝臣却无所觉,章钺紧随孙预之后道,"皇 上,臣以为文大人所言极是。户部度支部掌天下租赋,并岁计所出,以近及远,与中书门下议定乃奏。臣尝于中查出些坏帐,然其所列名目繁多,无从查证。臣愚 昧,不知所由,今文大人一席话,使臣顿开茅塞,赋敛之弊实不容轻忽。"
妫语点点头,正要发话,沈召延却出列大声道:"皇上,臣以为赋敛之事兹事体大,须从长计议。今之当务之急,还是先审三王谋逆之事。三王妄想策动逼宫,此何等大事,古来未见。如不疾审,恐天下民心不安哪!"
"臣以为沈大人所言极是。"
"臣也以为当先审三藩王。"
"皇上,臣也认为谋逆一案方为当务之急。三藩为投诚之兵,若不能给以公正之责,恐兵心不定哪!"
一时,朝臣纷纷同意这个实为缓兵之计的提议,避重就轻。
岳穹在旁冷冷地插了句,"诸位大人莫非以为三藩王重于天下黎民么?"
"岳大人此语分明是屈解了我的意思,臣以为事有轻重缓急,何能舍急而就缓?且三王当日力主皇上亲政,参议国之大事,皇上......"
"好了。"妫语眉目一冷,站了起来。她盯着阶下的门下省侍郎沈召延,目光阴郁无比,"沈召延,你是否以为是朕冤枉了三王?"
沈召延一骇,面色一下变得苍白一片,他"扑"地一声跪在地上,"皇上恕罪,臣万万不敢有如此想法。请皇上明察......"
妫语冷眼一扫全臣,"众卿家是否以为三藩可以妄干朝政?或者朝中大事非得以三王之见方能有所断论?那这个天下到底是朕亲政,还是三王亲政?你们都是谁的臣子!"
话愈说愈重,妫语音量不高,但每一个字都是冷冷地敲入朝臣的心里,激得浑身都抖了抖。她一拍桌案,"退朝!"转身便拂袖而去,任沈召延与一干大臣跪在那儿。
"退 朝--"知云长声一喝,也尾随鸾驾转入后殿,临去前微扫了眼下阶的沈召延,只见他轻佻地看了眼远去的鸾驾,施施然地站起身,顺手掸了掸袍子,折一折袖口, 便与其他朝臣相从离去。知云在心中微哼一声,这沈召延还只道皇上不会动他,殊不知自己早已成了须拿来开刀以儆余人的鸡了。
项平啧了啧嘴,自 此以后,他是要与沈召延划清界线了,而他上月送来的那棵珊瑚树得尽快送回去才是。他看了眼殿外阴沉欲雪的天际,心中早已整出一个置身事外的法子。走在项平 斜侧的岳穹也心有所思,他瞧着沈召延,却是把他与几名朝中大臣的名字连到了一起。一长串的名字,虽是杀伐之气过重,但新政伊始,必当雷厉风行。与其怯怯懦 懦,不如矫枉过正。
一齐看着沈召延远去背影的还有孙预,但孙预的目光却恍如看一个死人。他还道妫语只是一个单靠闻氏掌权而无手段的小女孩么?
第二部 庙堂篇 第九章 落叶花开
回到大殿,妫语有些抑抑地坐在窗边,心下有些辗转。随即又有些恼恨自己的犹豫。有什么好犹豫的呢?同样的事,她不是没有做过,项焦炎一案,声势也并不会比这次小到哪里去。这便是权谋,从来只有胜败,不有对错。她闭了闭眼,双手一拍窗棱,"去吧。"
"是。"一旁候了多时的知云轻轻一躬身,退下。
妫语看着新雪后日光清冷的园子,忽然有想透口气的冲动。"小秋,去园子里走走。"
"是。"小秋替她披上一件狐皮大氅,又添置了一只精巧的小暖炉,叫上几个小侍跟着,随着出了安元殿。
天 极冷,虽有日光,但映着白雪一看,却透出冷冰冰得令人瑟缩的气息来。禁宫中的雪不到开春是不会化的,如果有这个心思玩雪,那是极好的地儿,不像她小时候, 想个玩个雪只能趁着当天。因为那里的天暖,雪不等第二天午后,便会融得差不多都干净了,只有常青的灌木丛里还稀稀地或有堆着几捧雪。届时,路上湿答答的, 偶有未融的,也沾了尘,一片灰黑,看上去很脏,让人兴致全无。那时她总是厌烦这融雪的日子,既冷又湿,可时至今日,她却已再也看不到了,旧景都不入梦!
有时明明一夜无眠,却仍是固执地闭紧眼,不想起身批阅那一叠子永远都不会低下来的折子,只为想要再见那些记忆,哪怕只有几个场景也是好的。思念恒久纠缠,她欣喜于这种纠缠,却也时常心中暗暗惊惶。这种记忆是不是最终会被时间淡去呢?
会 吧?快九年了,真实清晰的影像像是愈扩愈淡的余晕,让她努力想要牢记的东西慢慢地变得极难抓紧,就如同手捧沙砾,抓得愈紧,漏得愈快。她也渐渐地会记不起 一些人的名字,曾经挂在嘴边的,如今却屡见生疏。每当这时,她对闻氏的恨便会加重一分,对闻君祥、对萧霓、对闻诚、对闻谙,甚至是并不知情的闻诉、闻词!
"喀吱"一声,一节枯枝被厚重的雪压断,干脆地直插在雪地里。
妫语顿住脚步,循声看过去,那节枯枝便这么刺入眼中,扎进心底。她皱眉看着,忽然由心底涌上一丝恍惚来,说不清的意绪缠绕在脑际,让她头痛莫名。闻诉、闻词......如果她连白霓裳都可以放过,为什么还要对这个姓氏如此地耿耿于怀呢!
"臣参见皇上。"沉稳中略带几分关心的声音由身后传来,带着奇异的安抚,融入妫语的思念。
她没有回头,"一起走走。"
是命令的话,听来却有种带着轻愁缠绵的柔软。一瞬间,孙预仿佛看见了幼时随祖父去到过的江南。那种夏水河畔,梅子黄时,柳絮飘飞,细雨润物的烟雨江南呀,清冷中杂着几分花飘零的孤寂凄清。
穿廊几折,孙预伴在一侧,慢慢走着,侍从都识趣地远远跟在后头。走得累了,妫语停下来。栏干外,雪亮得刺眼。此地为汇绮园南侧,正是春夏秋冬之冬园,赏的正是冬枝,少有青绿的色泽点缀,看着总觉太过颓伤。
孙预看着她半晌,忽然笑了笑,"可知帝王禁苑为何叫汇绮么?"
嗯?妫语回头。
他微笑着遥指斜对面百步路处的一片矮树,"可知那儿是什么所在?"她定是不曾好好逛过这个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