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文书库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第45部分阅读(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那内侍一听,脸色微变,忙道:“县主稍安,御医马上就到。”然后转头低声吩咐身边的小内侍,“再去催!”

小内侍应声,一溜烟地跑了。

周夫人就扶着五夫人嚷道:“快,找个矮榻让她躺了。”

话音刚落,雷公公疾步走了进来,身后还带着一群内侍,抬着一个空的肩舆。

“宣皇后娘娘口谕,丹阳县主暂到永寿宫歇息。”

二夫人立刻道:“我略通医术,我陪她去。”

雷公公想也没想,立刻道:“有劳二夫人。”

内侍们将肩舆抬到了五夫人的面前,二夫人和周夫人一左一右地搀扶着她上了肩舆。

五夫人比二夫人和十一娘想象的更聪明,她握着周夫人的手不放:“周姐姐……”一双妙目泪眼婆娑地望着她。

周夫人不由朝长公主望去。

长公主没有做声,微微颌首。

周夫人立刻到:“公公,我是否……”

没等她的话说完,雷公公已急急地道:“那就一起去。皇后娘娘和御医都已往永寿宫去了。”

十一娘长长地透了一口气。这事成了!

念头一闪,肩舆已经抬了起来。

她忙上前嘱咐:“五弟妹小心点。”

五夫人点了点头,有二夫人和周夫人一左一右地护送去了永寿宫。

屋里的人纷纷议论起来,大殿像菜市场般的热闹。

十一娘就看见长公主似笑非笑地看了自己一眼,然后和几位公主、郡主去了后殿。

能站在这里的果然个个是人精!

十一娘苦笑。

三夫人就在一旁低声道:“千算万算,可没想到五皇子会出事”颇有些不以为然的样子。

十一娘不想和她说什么,含含糊糊地应了一声,和黄三奶奶说起话来。

哭过中午那一场,五夫人、二夫人和周夫人回到了大殿。

一进门,周夫人就道:“没事,没事,虚惊一场。是吃坏了肚子!”

大家都望向了五夫人。黄夫人更是道:“这孩子,怎么不知道轻重的。”

五夫人脸色微赧:“我怕中午吃得晚,饿着孩子,早上就多吃了一些。谁知道却……”

大家脸上都有了几份笑意。

二夫人则给几位年事已高的夫人曲膝行礼:“让大家挂念了。”

几位老夫人望着二夫人都露出慈祥的笑容来:“你们这些孩子,真是让人不省心。”

二夫人忙道:“还好有几位老夫人在这里,不然真是要慌了手脚。”

老人家多的是什么,是经验。

二夫人的话如隔靴搔痒,让几位老夫人不禁说起各自的育儿经来,场面变得很容洽。

真是高手啊!

十一娘敛了笑容,观察着二夫人的一举一动,仔细地揣摩着她的用意。

太阳偏西,贺公公带来了皇上的圣旨,特许五夫人哭丧期间歇在后殿——也就是说,丹阳还是要每日进宫,别人在跪在思善门哭丧的时候她可以待在大殿休息。

这个时候,轮到二夫人露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了。

毕竟自己才是堂堂正正的永平侯夫人。

十一娘微微一笑,和三夫人搀扶着五夫人谢了恩。

有人羡慕地过来向五夫人道贺,也有人声阴阳怪气地道:“不是说是五皇子的外家吗?到比我们这些外命妇也不如。”

众人循声望去,声音竟然是从建宁侯和寿昌伯夫人那个圈子发出来的。

大殿里的人纷纷神态各异,却都是一副没有听到的样子。

三夫人看了不免忿忿然地对十一娘低语:“这些人,都是些墙头草。”

当一个人代表一个家族的时候,墙头草比荆棘活得更久一点。

“算了。和这些人计较这些做什么!”十一娘劝她,“重要的是五弟妹不用到思善门去跪着了。”

三夫人点头。

有内侍请她们去哭丧。

大家不再说什么,除了五夫人,所有的人都按品各自跪到了各自的地方,开始哭起来。

待一天的大丧结束,慈宁宫的内侍送了太夫人过来。

二夫人,三夫人,十一娘都快步迎了上去。

太夫人没有看见五夫人,脸色微变:“丹阳呢?”

旁边就有人道:“你们家的五夫人免了哭丧,正在大殿里歇着呢!”

二夫人就将刚才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太夫人。

太夫人听了苦笑:“怎么出了这样的事!”看二夫人的目光却闪了闪。

二夫人道:“可不是。别说是您了,就是皇后娘娘听了也是大吃一惊。”

委婉地把自己已经见过皇后娘娘的事告诉了太夫人。

“得好好谢谢周夫人才是。”太夫人目光骤然明亮起来,朝着二夫人微微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多亏她陪你们去永寿宫。”

又亲自去后殿道谢,没想到周夫人已陪着长公主打道回府,太夫人又去谢了黄夫人,黄夫人笑道:“你还和我客气。”俩人

说着,一起出了思善门。

徐令宜带着三爷和五爷早在门外等,看见太夫人一行,迎上前给行礼,五爷更是问五夫人:“你没事吧?”

黄夫人就把五夫人今天的得了特旨的事讲给徐氏三兄弟听:“明天要去给皇上谢恩才是。”

五爷连连点头:“那是一定,那是一定。”

俩人寒暄了几句,各自坐车出了宫。

第一卷 第167章 变化(中)

上了马车,徐令宜问十一娘:“你还好吧?”语气淡淡的,好像不太习惯这样的问话,因此尽力稀释背后隐藏的关心。

“妾身没事。”十一娘摸了摸膝盖,“穿着护膝呢!”文姨娘送的她给了太夫人,这是太夫人的,因为没有文姨娘那个皮毛好,十一娘执意和太夫人换了。

徐令宜点头:“小心点总是好——这样冷的天,地上跪久了,会得风湿的。到时候一到变天就疼,医都医不好。”

“多谢侯爷关心。”十一娘向他道谢,本着“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琚琼“的心态殷勤地问起,“侯爷可还好?”

“还好!”徐令宜回答的很简短,但表情明显比刚才要舒缓,“燕京虽冷,但比起西北来还是有所不及。”

"真的。"十一娘眸子里全是好奇,“西北有多冷?”

“还要再加件皮袄才能御寒。”

两人闲聊了几句,十一娘看着气氛很好,和他说起自己这边的情况来:“……太后娘娘把娘带走了,还让长公主陪着我们一起去哭丧。我们只好去了思善门。既然太后娘娘有所查觉,那杨家的人应该也知道内情。二嫂就让我想办法挡挡杨家的人……”

徐令宜缏怔:“让你挡着杨家的人?”

“嗯!"十一娘道,“二嫂肯定是看我年纪小,我和杨家纵有口角别人只当是数不懂事,又有侯爷在妾身前面,就是太后娘娘知道了,也不好处置我一一要不然,肯定落下个得理不饶人的跋扈印象。只是我长这么大都没有和人争斗过,不免怯弱。就建议让二嫂装不舒服得了……"她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五弟妹十分机灵,立刻装着肚子疼,让周夫人和二嫂送她入内宫,使二嫂得以顺利地见到皇后娘娘。”

徐令宜认真的听着,不住地点头。最后道:“五弟妹对宫里最熟悉,这件事本来她做最好。可她年纪太轻,在皇后娘娘面前不免有些淡藉,只怕是说不到一块去。不比二嫂,和皇后娘娘年龄相当.在皇上登基之前两人就十分要好,加之一个有丧夫之痛,一个有失子之悲,说起话来也有共鸣。”说着,他露出沉思的表情,“这样看来,太后娘娘不仅防着太夫人,也防着二嫂……想来对我们家的事关注已久了…"’我查到她与五皇子之死有关的事估计她心里也有几分明白了。接下来应谋是想办法打击皇后娘娘了…"'"

十一娘却想起一件事。

先帝的吴皇后与先帝也是结发妻子。结果因为皇太子在宫时扎小人咒诅先帝被废。吴皇后不愿受辱,自绫而死。

“要不要提醒皇后娘娘一声"”她犹豫道:“要注意身边的人,免得有人带了不干净的东西进宫……”

徐令宜立刻明白她话里的意思,道:“皇后娘娘从不与这些僧尼打交道,身边也没有信奉的人。不过卜非审时期,注意一点总是好的。

算是间掊地采纳了十一娘的意见。十一娘支肘沉思。德令宜看着不由奇道:“怎么了?

十一娘道:“我在想还有什么事能动摇皇后娘娘的根本……

“你一个人能想出多少事来!”徐令宜不由嘴角臌翘.“我会与幕僚商量的。”

十一娘点头,承认徐令宜说的有道理:“我胡思乱想罢了。”说着,微微一笑。

徐令宜见她歪着头斜望着自己,眉宇间有一抹慵懒的恬淡,心也跟着静了下来。随意地道:“没想到你还喜欢读史书。"

“就是在那些野史绘本里读了些。”有些事,是心底的秘密,十

一娘并没有准备与人分享,"也不是十分明白。”

“野史绘本?”

徐令宜根本不相信。却隐隐感觉到她总是在极力地淡化自己,藏匿自己,就如同躲在一道山峦间,让你只能看到腰腰胧胧的轮廓……

突然间,他很想撩开浓雾,看一看站在他面前的人到底是何种模样!

那边二夫人也在和大夫人说这事:“……四弟妹年纪小,就是和杨家有了冲突,一句“不懂事"就能让杨家无可奈何。我是侯爷寡嫂,又有孤傲的名声在外,纵是被太后娘娘发现,侯爷一句‘性格桀骜不逊,,就可待事情推得一干二净……”.

太夫人听着惊呼:“这怎么能行!"

“有什么不能行的。”二夫人笑道,“倾巢之下安有完卯!”

“也不能这样啊!”太夫人摇头。二夫人已道,“没想到,四弟妹却出了一个好主意……”然后把事情的经过讲了,又道,“五弟妹也是七巧玲珑心,一点就逗,立刻襞着不舒服,把皇后娘娘引了过来。”

“独木不成林。”太夫人听着感叹道,“你们能这样,是我们徐家的福气。”

二夫人却抱了太夫人的胳膊!“娘,我能到徐家来,能嫁给二爷,能给您做媳妇,那才是福气呢!”

语气很真诚,听得太夫人心里酸酸的,不由轻轻地拍了拍二夫人的手,“这都是你我的缘份!”

感觉到太夫人的伤感,二夫人忙转移了话题,把今天十一娘的表现告诉了太夫人,“……聪明机敏,进退有度,您带着身边教上一两年,主持中馈应该没什么大问题了。"

“你也这样认为!”太夫人果然转移了视线,脸上露出一丝笑容,“我也觉得她行事很稳妥。”

是很稳妥。

该忍让的时候就忍让,该反击的时候就反击。

不过,永平侯府到了今日这个地步,需要的正是她这种识时务的人。

二夫人点头,委婉地道:“如今家里和以前不一样。以前,要能忍辱负重,坚毅勇敢。现在,则要八面玲珑,长袖善舞。要不然,性子太拗,只怕侯爷会不喜!”

太夫人听了喜笑颜开:“正是你说的这个理。所以当时说是庶出的,我想着也好,老四性子拧,要是再找个不相让的,只怕又是你过你的,我过我的。"

二夫人望着太夫人只是笑.

太夫人却忍不住道,“在她屋里足足过十五天……”

二夫人掩袖而笑。

太夫人到有些不好意思,讪讪然逸:“我这不是担心吗?”又有些画蛇添足地道,“我喜欢家里热热闹闹的。"

意思家里多几个孩子就好!

二夫人哪里听不出太夫人约言下之意,不由眼神一暗,又很快收敛了心思,想到今天五夫人帮的忙,关心起她的情况来:“五弟屋里的那个晓兰……”

太夫人听着眉头微蹙:“我本意是让人送到老家去,任她自生自灭去。偏偏丹阳把她留了下来。”说着,轻轻叹了口气,“要怪只能怪小五不争气,管不住自己。又把老四气得不轻。当时就要踹他。你也知道老四那力道。我当时真怕他真的踹下去了。还好丹阳是个乖巧的,上前把老四拦了。"

二夫人听了深思片刻,道:“娘,我看丹阳的意思.你还要好好摸摸才是。她可不是那只知道吃喝玩乐的。要是真能把五叔管起来,倒也是件好事。说起来,都怨我只知道忙那些俗务,对他照顾的太少……”

“这怎能怪你。”太夫人摇着头打断了二夫人的话,“按道理,他十岁的时候就应该搬到外院去住了。是我把他留到了十三岁。顶着国舅爷的名声进了御林军,一天兵没当就直接提了营总。老四不在家,老三虽然是哥哥,可怎么敢去管他。我们这些人又管不到那里去。他不出事才怪!说起来,我和你想到一块去了。老四是家里的顶梁柱,老五迟迟早早要分出去的。如果丹阳能管着他,只要他们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我就当什么也没有看见,随他们去折腾去。”

“不痴不聋,不做阿姑。”二夫人道,“这是上了书的话。”

太夫人听了就长长地叹了口气:“有时候我这么一想,又心疼他没长脑子,不免对他多有娇纵……

荷花里就在皇宫旁边,说着话,很快就到了。

大家簇拥着太夫人去了太夫人那里。

一天下来,只在宫里草草吃了一顿素汤饭,而且端出来的时候早就冷了。

杜妈妈是有经验的,不仅安排了徐嗣勤几个早早歇下,待丫鬟端了热水给众人净手净脸,热菜热饭就端了上来.还单独给五夫人做了黄豆猪脚汤等温补的膳饭,给二夫人做了当归枸杞红枣排骨汤。

没有一个不满意的。

大块朵颐之后,太夫人留了徐令宜说话。

二夫人留宿太夫人这里,十一娘要服侍徐令宜回去,自然也就留了下来。和昨天晚上一样,杜妈妈立刻带了屋里服侍的逼了下去,十一娘亲自去沏了热茶端上。

这一次,二夫人等十一娘坐下才开口.

“皇后娘娘比我们想像的坚强,也比我们想像的更洞察世事。一听说丹阳不舒服,立刻就赶了过来。御医隔着帐子给丹阳问诊的时候.,让内侍传我去问话了。”

徐令宜听着微微一怔。太夫人却面无表情,“都问了些什么?”二夫人顿了顿,道,“问徐家有什么打算?她应该怎么做?

第一卷 第168章 变化(下)

太夫人垂了眼睑,感受不到她的喜怒哀乐:“你怎么说?”

“我说,仁宗皇帝方皇后,乃仁宗皇帝元皇后,生孝宗皇帝。一日,帝与后同坐,因贵妃胡氏与帝嬉笑而恚,投杯而起。帝大怒,迫其上表辞位,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册策胡贵妃为后。不一年死,以嫔妃之礼葬于金山。孝宗继位,想葬方皇后于茂陵,礼臣却议,如与仁宗同祭,则二后也。孝宗年幼,朝中大事多决于胡皇后,孝宗畏其势,只得供方皇后牌位于奉慈殿。至于孝宗皇帝陈皇后,因不合太后胡氏之意,被废为贤妃,所生两子,一子暴病而亡,一子落水而溺,以宫女之礼丧于安园。反观英宗皇帝高皇后,虽然无子,但品德高尚,孝顺温和,抚育世宗皇帝谨慎,深得帝宠。世宗继位,视同生母,死后上尊谥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昭皇后’,与孝宗合葬泰陵,附祭太庙。”二夫人淡淡地道,“是与帝合葬附祭太庙?还是选陵而葬祭于奉慈殿?这就要看皇后娘娘怎么选了。”

十一娘倒吸一口凉气。

这番话真是大胆、犀利……咄咄逼人。

她的眼睛不由嗳向徐令宜。

就看见他的眉头几不可见地蹙了蹙。

太夫人却不置可否,淡淡地道:“皇后娘娘怎么说?”

“皇后娘娘听了什么也没有说。”二夫人神色凝重,想了想道,“脸色素如白纸,问了丹阳的情况就走了。”

是啊,该问的都问了,该说的都说的……除了沉默,还能怎样!

十一娘心里却升起淡淡的悲哀。

为什么女人的成长总是要付出如此大的代价?

也许,懵懵懂懂更幸福!

回院子的路上,徐令宜明显的有些心不在焉,十一娘也有心思……她一直觉得皇后娘娘生活的很顺心。并不是说她没有经历过什么波折,而是她夫妻恩爱,孩子健康,对于一个没有什么野心的女人来说,这已足够。可现在,她却要面临选择,一面是丈夫,一面是孩子,还夹杂着娘家,不管选择哪一种,都会十分痛苦。

两人默默回屋梳洗歇下,徐令宜一直翻来覆去睡不着。

十一娘索性道:“候爷想不想和妾身说说话!”

徐令宜坐了起来:“没什么好说的!”却摆出一副长谈的架势来。

十一娘觉得好笑,心底的不快竟然淡了许多。

徐令宜已叹气:“皇后娘娘比我大两岁……”然后停住。一副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下去的摸样。

突然说起皇后娘娘,是在为她担心吧。

所以侧转难眠。

据说徐令宸十四岁就嫁了。两人感情再好,相处的时间也只限于小时候。

十一娘想了想,道:“小时候会不会给你讲《幼学》里的故事。”

《幼学》是大周比较普遍的启蒙课本。

徐令宜微怔,随后沉吟道:“会!‘萧曹相汉高,曾为刀笔吏;汲黯相汉武,真是社稷臣。召伯布文王之政,尝舍甘棠之下,后人思其遗爱,不忍伐其树;孔明有王佐之才,尝隐草庐之中,先主慕其令名,乃三顾茅庐’就是姐姐告诉我的…”

十一娘注意到他说的是“姐姐”,而不是“皇后娘娘”。

皇亲国戚,先是君臣,后才是亲戚。

有时候,君臣之义会把亲戚之情压得抬不起头来,甚至是扭曲变形。

“当时我就想,如果我是那孔明该有多好,可以在帝王面前摆架子。可以安邦定国,可以名垂青史…”他望着帐顶,表情很柔和,“那时候我连描红都描不好,先生说我好高骛远,族学里的人也笑我做白日梦。只有姐姐,夸我有志气。还说,将相不问出身,要紧的是自己有本领。让我好好跟着先生学,先把眼前识字、读书这些小事做好,积少成多,以后就能做大事了……

“我还记得,那时候我只有七岁,二哥十二岁,娘正为二哥给换先生的事发愁。姐姐领着丫环采了榆钱叶子在厨房里做榆钱饼我吃,结果不知道是谁不小心,火星把一旁的柴草点着了……”他笑,“我还记得,姐姐当时的丫环叫素娥和青娘。素娥吓得大哭起来,青娘则用裙子罩了姐姐的脸就把她往外拖。姐姐哭着喊我的名字,把管厨房的婆子给招了来,结果发现丢在灶旁的柴草冒着烟,我们几个在

船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