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样也好。”徐令宜沉吟道,“振兴马上要散馆了,我想把他留在六部。”
如果钱明也留在了六部,那的确太打眼了。
“大哥同意了吗?”
“岳父同意了。”徐令宜答非所问道,“我这也是奉岳父之命行事。”
十一娘轻笑。
有小丫鬟跑进来:“新科的探花郎来了”
徐令宜笑着去了外院的花厅。
第547章质疑 (下)
前脚中了探花郎,后脚就来拜访徐令宜?
十一娘不由觉得有些奇怪。
两家虽然是姻亲,也送了贺礼过去,除非方冀对徐令宜别有所求,否则,这今时候应该是拜会师座,
结交同科才是……就算是有什么事要求徐令宜,为了表示恭敬,也应该是一大清早来才是。她在心里嘀咕着
,把打好的五彩蝙蝠络子装进了大红底绣白玉兰花的荷包里,吩咐竺香:“二少爷、四少爷、五少爷、六少
爷、大小姐、二小姐各一个,你亲自送去。”
竺香笑着接过络子。
锦棉帘子突然“唰”地一声被撩开,徐令宜面沉如水,大步走了进来,在门口当值的丫鬟神色慌张地
望过来。
徐令宜是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
十一娘心里“咯瞪”一下,立刻迎了上去,喊了声“侯爷”
徐令宜的脸色并没有因此而缓和下来,反而更为冷峻。他沉声吩咐屋里服侍的:“都退下去!”
竺香忙应了一声“是”,领着丫鬟、婆子战战兢兢地退了下去。徐令宜的目光冷了下来。
“方冀来找我,说勤哥儿媳妇要和勤哥儿和离!”
“什么?”十一娘大吃一惊,“出了什么事?”
三井胡同倒座里停着三夫人乘坐的马车,徐嗣勤和方氏的生分,方氏克夫的传言……走马灯似地在她
脑海里转着。
“具体的情况还不清楚。”徐令宜眉宇间冷凛逼人,“我只听了方冀的说词。说三夫人不满意方氏,
逼着勤哥儿休妻。自古休妻有‘七休三不休’,如若徐家要休妻,要我们拿出凭证来。如果属实,方家二话
不说,立刻领了方氏回湖州。如果拿不出凭证来……方氏不能讨婆婆欢心,因此婆婆不待见。以后日子过得
磕磕碰碰,看着就心里有气,做什么也不是,说什么也错,他们方家也不会让自已家的姑娘受这样的委屈。
不如把话说开了,大家从今以后男婚女嫁各不相干,彼此都好。”
“所以要和离!”十一娘若有所思地道。
和离,需要放妻书,双方自愿。休妻,却只要男方一纸文书即可。虽然都是夫妻分离,在世人眼中,
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和离,妻子没有过错,是因为夫妻之间不相安谐不愿意在一起生活了。而休妻,则是妻
子犯了“七出”,有过错,被夫家所不容。可不管是和离还是休妻,对那些讲究门风家声的人家来说.都是
败坏清誉的事。
和离,不是做婆婆就是做丈夫的德行有问题,要不然,一个没有任何过错的女子怎么就过不下去了,
宁愿死后没有供奉香火的人也要和丈夫各过各的。至于休妻,之前又不是没有打听家底,没请相看姑娘。怎
么好好的姑娘嫁到你们家,没几年的功夫怎么就这样那样的毛病都出来了?要是小户人家,还可以说是没生
儿子,大户人家,又不是养不起妾室。既然不影响生育,那暗疾也就不称之为暗疾了。为这些理由休妻,只
能说明这户人家没有容人之量,为人刻薄。男方以后就是想再找门好亲事,那些心疼女儿的人家都会避而远
之。
也有娘家势强的,硬生生把休妻改成了和离。可徐嗣勤却是永平府的侄子。怎么也不可能被一个做县
令逼到这个份上吧?何况,方冀是今年的新科探花,方家让他出面……再联想到方冀的性格……
十一娘不由蹙起了眉。
这是个男权至上的社会,方家曾出过御史,方冀又是方家精心培养,做来振兴门庭的人物,应该很清
楚大周律令对女方是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提出和离的要求……是有备而来?还是一时的气愤之举呢
?
“侯爷,前些日子我听到个传言。只是事关重大,又不辩真假,就没有在您面前多说。”十一娘把方
氏克夫的事告诉了徐令宜,又把竺香送新麦时在三井胡同的所见所闻跟徐令宜说了 。
徐令宜一巴掌就拍在了炕桌上:“荒唐!”
十一娘从来没看见过他发这么大的脾气,竟然心头一颤。徐令宜已道:“你这就走趟三井胡同,看三
嫂在不在。如果在,把方冀的话原封不动的传给她。”
十一娘忙应了声“是”。
可能是意识到自己太过严肃。徐令宜的表情微霁,声音也缓和了几分:“回来恐怕到了晚上,多带几
个丫鬟、婆子随身服侍着。”
“妾身会小心的。”一个在发脾气,另一个就不要火上添油了。十一娘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上去柔和
些,“您看,方家长辈那里,我们要不要也打声招呼。”
“自然。”徐令宜听着神色又缓了缓,“湖州远在江南,如果只是方冀的一时之兴还好说,如果方家
也是这打算。只怕这件事我们要打起精神来应付了。”
十一娘点头,去跟谨哥儿打了声招呼。
谨哥儿正和徐嗣诫玩得高兴,头也没抬。
十一娘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吩咐了徐嗣诫几句“小心看着弟弟”之类的话,叫了小丫鬟进来更衣。
徐令宜送她到了大门口:“娘那里,我去说。”
十一娘发现马车旁的护卫也比平常多,轻声说了句“侯爷放心”,由宋妈妈扶着上了马车,往三井胡
同去。
方氏看到十一娘,并没有感到奇怪。
她如往昔般恭敬地给十一娘行了礼,请十一娘到正厅坐下。
“婆婆回来有几天了,没去给祖母问安,我这个做媳妇的也不好做声。”她接过小丫鬟手里的茶,亲
自捧给十一娘,“还请四婶婶不要责怪。”然后吩咐小丫鬟,“去跟婆婆禀一声,说四婶婶过来了。”
这样的冷静、镇定,显然什么都知道了。
十一娘索性开门见山:“方家舅爷说你要和离,侯爷一头雾水,特意让我来看看!”
方氏的目光如死水,虽然平静,却带着几分呆滞。
“我从小养在祖母身边,祖母有一次带我去宁海娘家走亲戚。席间有个表舅家孩子,和我同年同月同
日生,大家啧啧称奇,都说这是缘分。表舅母就说,方家娶了我们家的姑娘,不如还一个姑娘我们。大家都
说好。祖母虽然没有说好,可也没有喝斥那些人胡说。不仅如此,走的时候还送了胡公子一方砚台,让他好
好读书,金榜题名,光耀门楣。”她缓缓道来,语气凝重而沉闷,“谁知道我们回到湖州不久,胡公子就病
逝了。”
既然能在女眷席上,应该年纪不大!
十一娘道:“那时候,你多大?”
方氏听着,看着她的目光就有一分神采:“我五岁。事情的经过已经记得不大清楚,还是事后听|狂C娘
说的。”
十一娘点了点头。
“等我年纪稍长,母亲开始操心我的婚事。”可能是觉得不好意思,又不能不说,方氏脸有些红,“
挑来挑去,祖母看中了霍家的长公子。两家正要对八字的时候,霍公子和同窗到河里去摸菱角,结果……下
去就没有起来……后来不知怎么,有人就把宁海的事给翻了出来。说我克夫。霍公子的母亲……”
正说着,屋里突然响起个尖锐的声音:“方家也是书香门第,没想到教出来的姑娘却睁着眼睛说瞎话
。事到如今,竟然还敢在这里狡辩……”
十一娘循声望去。
看见三夫人由贴身的丫鬟杏娇扶着,站在东门次的门口。
她穿了件水田褙子,面容显得很憔悴。
“三嫂!”十一娘忙起身跟她打招呼。
方氏则抿了嘴,神色有些木讷给三夫人行了个福礼。
三夫人冷笑了一声,这才朝着十一娘点了点头,和十一娘分宾主坐下。
方氏让人上了茶。
三夫人随手就把茶泼到了地上,喝斥杏娇:“不是吩咐过你吗?以后只要是方氏的东西,一律不要给
我。我还想多活几年。”杏娇就偷偷地看了方氏一眼,惶恐不安地应了声“是”,磨磨蹭蹭地去倒茶。
方氏不以为意,恭手立在那里,眼角眉稍也没有动一下。
十一娘看着奇怪,把来意说了:“方家舅爷刚去了荷花里,说大侄媳妇要和大侄子和离。侯爷特意让
我来问问三嫂,怎么这样大的事,也不去跟太夫人说一声……”
她的话还没有说完,三夫人已跳了起来:“什么?她还想和离?门前没有?我们勤哥儿有什么错?”
说着,一双眼睛恶狠狠地盯着方氏,恨不得一口吃了她的模样。“我就说,我们俭哥儿这么好的条件,怎么
说这家,这家不同意,说那家,那家支支吾吾的,原来都是因为你。要不是怕被你克死了,别人怎么会嫌弃
我们俭哥儿?我告诉你,这件事,我不会和你们方家善罢干休的!”她胸口一起一伏的,显得很激动。“你
就等着勤哥儿的休书吧!”
方氏却看也没看三夫人一眼,直直地望了十一娘。
“四婶婶,我和相公成亲也快半年了,我要是那样的人,相公怎么可能好生生地站在这里?甚至连个
头痛脑热都没有?看四婶婶待大小姐样子,也是心疼人的人。我们方家虽然是小门小户,可我也是我娘的心
头痛,掌上珠。既然婆婆这样不待见我。我留在这里也没有什么意思!”她说着,就跪在了十一娘的面前,
“婶婶,你是个明白人。就当是可怜可怜我家里还有挂念我的娘亲,就成全了我吧!”
第548章 和离(上)
十一娘忙携了方氏的手。
“都胡说些什么呢?”她嗔怪道,“这婚姻大事,自有长辈做主。哪能说‘和离’就‘和离’,
说‘求去’就‘求去’。你既然惦记着家里挂念你的母亲,就不可如此任性才是。”又道,“你先退下去吧
!我还有些话和你婆婆说!”
方氏欲言又止,最后还是低声应“是”,曲膝行礼要退下去。
那边三夫人已忍不住,对十一娘道:“你什么话也不用说!这休书,写定了!”
走到门口的方氏身体微微顿了顿,这才撩帘而出。
十一娘一面朝着宋妈妈使眼色,示意她退下去,一面道:“三嫂消消气。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你好歹也跟我说一说,让我心里有个底才是。”
“她刚才不是全告诉你了吗?”三夫人冷笑,“她克夫。方家竟然瞒着我们,把她嫁到了我们家
。”说到这里,她有些激动起来,“要不是因为给俭哥儿说话,我还被方家蒙在鼓里,只怕到死都不明白…
…”说着,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十一娘。
原来,自三夫人回了山阳后,就开始帮徐嗣俭相看,想找个能和方氏媲美的二儿媳来。结果别人
一听说她的长媳有两万两银子的陪嫁,纷纷表示出不起这样的嫁妆。她只好嘱咐媒人,她只选姑娘的人品,
不挑姑娘的陪嫁,但那些人家还是婉言拒绝了媒人的提亲。一来二去,她不禁有些着急起来。特别是凤翔知
府的小女儿,比方氏还出众。她想着自己虽然是高攀,可也不是没有机会的。就趁着一次庙会的机会特意去
碰凤翔知府的夫人。这才知道方氏克夫的事。
“……他们方家这是在骗婚,这样的媳妇,我们家无论如何也不能要的!”三夫人义愤填膺地道
,“凤翔知府的夫人说了,她的女儿绝不能和这样的人做妯娌。要是有个三长两短的,就是后悔也来不及。
”
十一娘很是无语。只好道:“三爷知道吗?”
三夫人表情一滞,有些心虚地高声道:“这种事我怎么好意思和三爷说。那方氏要是知道廉耻,
事情败露,就应该主动求去才是。竟然还有脸把娘家的兄弟叫来和我们家说什么和离?他们哪里把我们永平
侯府放在眼里了!我们要是不给点教训,只怕要被方家骑到头顶上了!”
也就是说,三爷不知道。
难道是因为这桩婚事是她订的,现在出了事,她不好意思跟三爷说?
十一娘思忖着,端起茶盅来啜了一口,淡淡地道:“既然大嫂已经拿定了主意,我也就不再多说
了。只是和离也好,休妻也好,总要告诉侯爷和三爷一声才是。还有太夫人那里,也要去打招呼为好。”
三夫人听着有些不自在,忙道:“我这两天不知道是被方氏气糊涂了,还是急急地从山阳回来受
了累,心口疼得厉害,怕太夫人担心,所以才没去给太夫人问安。你回去跟太夫人说一声,明天一大早我就
过去给她老人家问安。”
“三嫂的话我一定带到。”十一娘笑着,道,“不过,三嫂既然打定主意要休妻,有些事,还是
要仔细思量一番才是。这‘七出’里面,大少奶奶到底犯了哪一条?”
三夫人一怔。
十一娘就沉吟道:“无子,大少奶奶成亲还不到一年,于情于理都不能算是理由;不事舅姑,三
嫂走之前还到处夸奖大少奶奶为人孝顺懂事,三嫂走后大少奶奶每天去给太夫人晨昏定省,从不断更,这一
条显然不符合;恶疾,大少奶奶自嫁到徐家,连个头痛脑热的时候都没有;妒忌,勤哥儿没有妾室,两个通
房如今好生生的,也谈不上。口舌,家里从太夫人到孩子,哪个看到方氏不是欢欢喜喜的;至于MH药佚、盗窃
,那就更没有可能了。三嫂,你倒说说看,这妻,怎么个休法?”
“这,这……”三夫人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个所以然来。
“或许是我多心了。也许三嫂去见太夫人的时候,太夫人根本不会问起这些事。”十一娘说着,
笑着站了起来,“时候不早了,再晚一些出门就要遇到宵禁了。方氏一日是你的媳妇,她一日就是徐家的大
少奶奶。你不看僧面看佛面,有些事也给她留几分后路,像今天这样一棒子打死,勤哥儿脸上也没有光了。
我明天就等三嫂过去,也好商量个对策出来。”
三夫人连连应“是”,亲自送她出门。
方氏站在院子里,见她们两人出来,犹豫了片刻,还是迎了上去:“四婶婶,我送您出门吧!”
三夫人看也没看方氏一眼,一面径直往外走,一面笑盈盈地和十一娘说着话:“……我走的时候
,谨哥儿才刚做了周岁礼。小孩子一天一个变化,如今只怕能说会跳了!”
十一娘一面笑着朝方氏点了点头,一面应酬着三夫人:“前几天刚开始学说话。一开口就是四个
字,又宏亮又清楚。这些日子我想教他多说两个字,就是不成!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是个木讷的人!”
三夫人看着,对十一娘的态度越发的亲昵了:“我们家哪有木讷的孩子……”
和十一娘边说边往垂花门去。
方氏知道三夫人是想用这种方法让她难堪,然后达到排挤她的目的。
她一句话也没有说,默默地跟在两人的身后到了垂花门。 .
有小丫鬟匆匆赶了过来:“夫人,三少爷说肚子不舒服!”
三夫人一听,急起来:“怎么个不舒服法?你跟我说有什么用,还不快叫外院的去套车,给三少
爷请个大夫来?”说着,歉意地朝十一娘笑了笑,“我就不送你了。你慢些走。”
那小丫鬟没有动脚,朝方氏望去。
方氏忙从衣袖里掏了个对牌递给那小丫鬟。
小丫鬟这才飞奔而去。
十一娘不动声色,道:“既然是俭哥儿病了,我也去看看吧!”
三夫人担心儿子,也不和十一娘客气,两人一起去了徐嗣俭那里。
徐嗣俭看上去气色不错,就是捂着肚子只说疼,看见十一娘,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让四婶
婶拖步了。”
“说哪里话!”十一娘刚和他客气了一句,三夫人已拉了他的手急急地道,“你这几天都吃了些
什么?什么时候开始疼的?拉不拉肚子?”
“我没事。”徐嗣俭道,“就是肚子一阵一阵的疼。”
三夫人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抬头看见默默立在一旁的方氏,立刻劈头盖脸地喝斥:“你是怎么
管的家?竟然让小叔子吃坏了肚子……”
方氏站在那里任她训。
徐嗣俭拉了拉母亲的衣袖:“娘,四婶婶还在这里呢。”
十一娘看徐嗣俭精神挺好的,不想站在这里听三夫人训斥方氏,再次向三夫人告辞。
三夫人担心徐嗣俭,客气了两句,让甘老泉家的送她出门。
十一娘虽然是弟媳,却是徐家的宗妇,永平侯夫人。让甘老泉家的送出门,未免有些失礼了。
方氏想提醒三夫人一声,三夫人已朝着她喝道:“就知道傻傻地站在那里,你娘是怎么教你的?
小叔子不舒服,你就是这样服侍的……”
她不由眉角一挑,冷冷地道:“婆婆说的是。我娘的确没有教我,和我一般年纪的小叔子不舒服
,竟然要我去服侍。”
三夫人听得哽在那里,半晌都没有说话。
在门外听到的十一娘不由轻轻地摇了摇头,跟着甘老泉家的出了垂花门。
就有一道人影突然窜了出来。
十一娘和宋妈妈等人都吓了一大跳,连连后退了几步,更有胆小的小丫鬟厉声尖叫起来。
“婶婶。”人影朝着十一娘恭敬地行礼,“是我,徐嗣勤。”
“是你啊!”十一娘透了口?br />
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