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文书库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113部分阅读(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船说就是大号的金刚钻儿!”鄂伦岱有些鄙夷地看了胤礻我这个“土老帽儿”一眼。

“金刚钻儿?能有多大?”胤礻我又问道。

“三两多!”鄂伦岱也不知道怎么说,只好用一般重量单位回答。

说完之后,颇有些不好意思。

“三两?还多?”胤礻我失声惊叫。他当然不可能是真正的“土老帽儿”,自然也知道金刚钻的珍贵。那玩意儿,打磨之后重量仅有几厘的小小一粒就价值金银成千上万。虽然中国人大多更爱玉器、珍珠、玛瑙之类,可是,这并不代表着他们不想要一两粒金刚钻儿耍耍。那东西可罕见的很。可这回鄂伦岱却说莫卧儿王室居然一下子送来了三两多重的,而且还是一次两块……

“不光是大,这两块金刚钻其中一块呈粉红色,另一块,呈淡蓝色,比普通的钻石更显珍贵。莫卧儿人还给它们起了名字,分别叫‘光明之海,和‘光明之山,。是镶在他们的王座上的。”隆科多也插口说道。生平头一次见到那么大。那么漂亮的金刚钻,他当时地心情也是十分激动地了。本来,于中不同意别的条件,非要莫卧儿王室用这两块大钻石来换先前俘虏的那两万莫卧儿王军士兵还挺让他们感到不解带不愿地。可是,当莫卧儿王室为了充实兵力而不得不把这两块钻石送来之后,他才知道于中为什么会这么坚决。这两块钻石,放哪儿,百万以下都莫开口。而且,这钻石原先可是镶在莫卧儿皇帝的宝座上面的,代表着什么自然不言而喻。

“山海之姿,自当呈送皇阿玛一览。于军门,这回的东西可是不同凡响呀!”胤禟的心里弯弯绕儿多,首先就想到了两块大钻石所能代表的象征意义。莫卧儿皇帝宝座所镶,如果送回北京给康熙,这不就是把印度的“山”和“海”都送给大清国了吗?好兆头呀!

“奶奶的,如果能让那什么莫卧儿皇帝亲自把这两块金刚钻儿送到北京呈给皇阿玛,那岂不是更加有看头了?”胤礻我突然也说道。

“……十阿哥可真是大手笔!不过,此事倒也不是不可能。”于中被胤礻我的话给震了一下,不得不暗暗佩服爱新觉罗家的子孙果然是恶人本性。抢了人家地土地不算,还要人家亲自送上来。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能把莫卧儿皇帝送到北京城“展览”一番,这肯定能收到不少政治上的好处吧?

“嘿嘿,我就知道老于你能做到。”胤礻我得意地看了一眼胤禟。你不就是送两块石头回京吗?何况这两块石头还是人家于中自己弄到的,不关你事,你如果想插手。那就叫抢功。可老子却是实打实的真主意,到时候,于中还不得老实巴交的送点儿好处给我?

“其实,按照现在的情形,如果我是那巴哈都尔沙,肯定只是不住地派出小股部队袭扰旁庶普邦,让锡克人不能安生,同时稳固自身。培养本身的实力,等差不多的时候再一举而破之。可现在,他们地大军在年前刚刚经历了两场大败,实力大损。如此着急上火的再发动另一场战事……哼哼,看来确实是运不长久!”图里琛刚才跟隆科多私底下交流了一番,了解了一下清军目前所要面对的形势,转过神来听到胤礻我这么损人脸面,有失厚道的主意,心中有些腻歪,便开口转移话题道。

“呵呵。图将军说的有道理。不过。那巴哈都尔沙性子急,岂不是正遂了我们地心愿?”于中笑道。

“于军门,你到底有什么计划?可否告知一些?既然收了那莫卧儿皇帝的礼。总不能还是一齐打吧?”胤禟又问道。

“对啊,老于,你难道不想联合那锡克人?”胤礻我才想起于中早就已经否决了自己的主意。

“不错。我们这一回确实不是要同时开战,而是先帮一个灭另一个,再找借口收拾剩下的那个。而我们先要联合的,就是莫卧儿王室。”于中说道。

“为什么?”图里琛问道。他在心里还是比较赞同刚才胤礻我的办法的,听到于中的主意恰好相反,自然要问个明白。

“首先,印度掌权的都是一些上等种姓的贵族。这些人在几千年里一直掌握着印度地宗教与政治大权,从来没有其他阶层能取代他们。

而锡克人却只是一些普通地老百姓。也就是他们所称的低等种姓的人。

无论是莫卧儿王室,还是其他地割据实力的头头,都不会允许这些所谓的下等人来掌握一个大邦来与他们平起平座,所以,为了杜绝其他势力太大的敌意,我们是绝对不能帮锡克人的。

何况,锡克人只是印度人中的一支,我们何必为了一支而得罪全部的人呢。”于中说道。

“那我们何不先坐山观虎斗?而且,如果让莫卧儿人灭了锡克人。

我们还有什么名义能继续留在这里?”又有将领问道。

“莫卧儿王室终究还是有皇帝之名,现在也还是印度名义上的统治者。我们帮他,当然不可能只是为了一点儿财物。这一回交战,我们要让他们正式把北方邦割给我大清。这样,锡克人就算灭了,我们也有理由留在印度。而且,还可以名正言顺的与其他势力合纵连横。”于中笑道。

“那这样的话,我们岂不是又没有理由跟莫卧儿王室交战了吗?”

胤禟问道。

“谁说我们要跟莫卧儿王室交战?一个势力重新复苏地王室又岂是那些诸候愿意看到的?而且,印度南方还有不少势力一直在跟莫卧儿王室交战,这些人,也不会眼看着莫卧儿王室重新恢复实力。所以,这一次,我们不仅要莫卧儿王室出钱请我们出兵,还要莫卧儿王室替我们清剿旁庶普邦,替我们承担恶名,尔后,再让他们迫于形势,乖乖地把刚,占了的地方再给我们让出来。”于中笑道。

“远交近攻?”胤禟想了一下,朝于中看了一眼。

“没错。就是这招。旁庶普邦是印度大邦,号称‘印度粮仓”

地位仿佛于我大清的江苏。这么好的一个地方,又是邻近我军,又岂能让别人占了去?”于中笑道。

“呵呵,于军门果然善于谋算。”胤禟也跟着笑了起来,“那些图谋莫卧儿王室的势力恐怕都想不到,他们趁着王室攻打旁庶普邦,实力有所损失的时候再将王室打败,夺下了王室的土地财富,却也为我们扩涨势力提供了机会。以后,倒霉的就会是他们了。”

“这岂不是说,我军出手地机会并没有很多?”图里琛一直在思索于中的这几招,得出的结论却让他感到有些气馁。

“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又曾言: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昔日少见于将军与敌对决于疆场,却得皇阿玛与飞扬古诸大将军看重,连连荣升,还曾心有嫌隙。今日胤禟才知,终是皇阿玛见识高深,飞扬古诸位大将军眼光独到。伐谋伐交,而少伐兵攻城,动兵之时。多为威摄逼迫。此既,可减小伤亡,亦可增我胜算。于将军果然不愧是我朝一等一的大将!”

胤禟打断了图里琛的抱怨,朝于中赞道。

“九阿哥谬赞了!”这话老子爱听。于中“谦逊”地笑了一下。

心里却有些自得,他倒是没想过这些。其实,他以前也挺想正面跟敌人打的,可是,那方面他实在是拿不太上台面,只能献丑不如藏拙了。

“娘的,你个死老九,这么明目张胆的拍马屁,亏你做得出来。

不要脸了你。”胤干我对胤禟的话大感鄙视。为了拉拢于中这个本地的实权派,居然这么做。在他眼里,可是丢够了皇族的人了。

“其他势力的人难道就猜不到我们地计划?说不定,也有其他的势力会趁着我们的注意力在王室和锡克人的身上,兵力有所倾斜的时候来谋算我们呢!”胤礻我心里不满别人不知道,图里琛带来的将领又有人问起了另一个问题。

“不错。确实是有人也在谋算我们。而且,这些势力之中,恐怕还有九阿哥的熟人呢!”于中笑道。

“我的熟人?”胤禟一怔。

“哦?九哥你什么时候跑到印度交过朋友?怎么没听你说过呀?”

胤干我嘻笑道。

“前年九阿哥不是去过江南吗?”于中提醒了一下胤禟。

“于军门,你说是的英夷?”胤禟少有几次出差的机会,每一次都记得清清楚楚。自然是立即就想到了于中说地是谁。

“没错。英国人在孟加拉一带活动,一直谋划着侵吞印度,只不过他们现在地实力还比较薄弱,再加上他们本国正在与人交战,腾不出手来,所以一直在等机会。现在被我们抢了先手,自然会有所不满。

现在,据我手下北方邦那些印度贵族的查探,英国人似乎正与孟加拉一带的几个势力进行交往,想来是有所图谋。而且,针对我们地可能性还不小。”于中笑道。

“小小英夷,也敢与我大清相争?我看他们当真是不知死活!”胤干我冷哼了一声。

“于军门不必为此事担忧。据我所知,皇阿玛已经准备调福建水师南下支援南海水师,到时,那英夷不来便罢,来了,便不容他们轻狂!”胤禟笑道。

“福建水师南下,那日本怎么办?满洲水师应付得过来吗?”于中皱眉问道。满洲水师这几年被康熙分出去不少,实力已经大大不如以前,恐怕很难压制得住整个日本。

“于军门尽可放心。此事皇阿玛已有安排。八哥会取道朝鲜而入日本,‘调解,日本正争战的两方势力。就算他们要打,也得等到咱们空出手来才行!”胤禟笑道。

“这就好。”于中松了一口气。日本的重要性可是不容置疑的。

那么一个国家,除非完全并入中国,要不然,什么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在他看来,宁可不要印度,也绝对不能放过日本,毕竟,这两者完全不在一档次上。

“朝廷要调派水师来助战?那领兵的是谁?难道是施世膘?他不是已经当了兵部侍郎了吗?”鄂伦岱又朝胤禟问道。

“不是施世膘。”胤禟看着鄂伦岱的脸笑了笑,又转过头对于中说道:“其人这人于军门并不陌生,据皇阿玛所露出的口风,这位领兵的将领很有可能也是出自于军门你的麾下。”

“难道……年羹尧?!”于中一皱眉,脱口说道。

第三卷 物华天宝

第三百二十八章 暂停

说实话,于中并不想让年羹尧到印度。以那家伙的凶狠残暴,对付日本人最为合适,到南洋也可以,扔到印度就有些“大材小用”了。

对付印度这个很难在实际上统一,性格实际上也十分软弱的国家,在康熙的众多儿子之中,于中一向认为,八面玲珑又不缺强硬手腕儿的老八才是最合适的人选,老九虽然差点儿,也算凑和。可是,康熙的做法总是让人感到难受。很显然,年羹尧是康熙用来预防他和九、十两个皇子的。那老家伙是想在印度玩个“三足鼎立”,用以确保清廷在这里的统治权。

不过,于中也知道,海军的出战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当年为了谋算日本,他就私下准备了好几年。而从中国沿海到印度更不比去打日本或者南洋诸岛,其间有太多的不可定数。尤其是离国土太远,没有十足的准备,康熙就算要派,也要等上一段时间。

可是,于中虽然明白康熙不会马上就派年羹尧过来,却也知道自己没有什么能够应对的法子。因为,他没有时间。太多的事情在等着他去做。

他首先要拿下富庶的旁庶普邦,尔后再侵吞莫卧儿王室的领地和财富,占据印度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来一个“挟莫卧儿以令印度”。就算这一招没有多少用处,也会有利于他们明正言顺的侵吞印度的其他地方。不过,等到稳定了最近可以占据的地区之后,他才能进一步向东发展,将所控制的领土向海边扩张。这些事情,一两年之内根本就不可能完成,而且,由于英国等西方势力的存在,到时他也必定需要年羹尧的水师来帮忙。并且,年羹尧的势力还不能小了才成。毕竟。英国那些西方国家的海战水平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几百年千锤百炼出来的真材实料儿。

如果真地发生冲突,必须全力以赴,容不得半分马虎大意。

不过,于中虽然知道,却也没有在这些方面纠缠太多的心思。印度毗邻中国,清廷只要敢下决心,任何人都休想轻易地在这里逍遥。以英国人目前在东方的实力。如果真的惹火了康熙,后果绝对难料。再加上印度的传统和各种问题,他也没有打算在这里建立什么势力。换一种说法,就是印度可以当作殖民地,却不能当作真正的国土。要不然,光是这里的宗教与民族矛盾就能让人烦不胜烦。毕竟,这也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历史传承的国度,没那么容易就会被中华文化改变。就算能敢变,以中国文化地强大融合力,恐怕至少也需要一百年左右的时间才行。所以。别人想闹就闹去。反正他才懒得管。而且,以康熙的见识,如果只是想彻底控制住这里想必也不会有太大的麻烦。何况。只要打通了缅甸方面,再开出一条路来,中国可以更快的出兵到达这里,到时,无论是谁在印度,都得乖乖地小心中国的态度。而为了确保在印度的巨大利益,清廷也肯定会加强对中南半岛的控制,以防其从中捣鬼,而这种控制,最好的方法自然就是直接占领了。

所以。于中很快就把康熙这些安排所带来的不快给抛到了一边,专心进行自己地对印度北方地侵吞计划。

而就在于中想方设法的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自己地最大利益的时候,清廷在西北的战事也进入了尾声。

阿拉布坦趁着城破之时的混乱逃出了伊犁,躲到了俄罗斯人的阵营里。可是,对于他助战的请求,俄罗斯人却并不怎么热衷。事实上,俄罗斯并不太想与清廷交锋。他们本来的打算是威慑!以自家军队的威慑力让清军有所顾忌,放松对准葛尔的攻击,直至不得不退回原地。俄罗斯的想法很好。他们有这种想法是因为吃清朝地亏太多了。虽然他们也曾从中得益。借助跟荷兰等国的交易,成功聚集了大笔的财富,并且顺势发展了自己,还取得了梦寐以求了几百年的出海口。成了欧洲各国不得不侧目而视的北方强国。可是,同样的,他们也失去了很多,尤其是领土。虽然被清廷割去的那些领土上人烟稀少,可是,看到国家面积募地减少了那么大的一部分,俄罗斯人的感觉却并不太好。尤其是经过几年跟西欧各国地交战,他们的国库消耗已经十分严重,再加上清朝人对南方航道的开发,西伯利亚商道的利益也越来越少。他们就更加感觉自己吃了亏。

不过,清朝终究是个庞然大物。所以,那位夺了弟弟彼德的皇位,取而代之成为俄罗斯一代英明女沙皇的苏菲娅公主最后否决了臣下重新夺回东部领土的建议,转而改为扶持准葛尔!并与准葛尔新可汗阿拉布坦秘密签定了互助合约。事实上,苏菲娅一直以为,先前俄罗斯没能完全的支持实力比阿拉布坦还要强大的葛尔丹,使之最终被康熙得以集中全力击败根本就是一个大大的失策。如果不是那时候的犹豫与袖手旁观,说不定现在清朝繁荣昌盛的满洲之地已经成了俄罗斯人的囊中之物,准葛尔人说不定也正在中国的内地跟康熙斗个不亦乐乎呢。俄罗斯在东方的局势又哪会闹到让人这么烦恼的地步?

但是,苏菲娅却忘记了蒙古人的本性是什么样的,那是一个将“征服”几乎刻在血液里的民族。而且,得到了俄罗斯暗中支持的阿拉布坦太过于嚣张了。屡屡侵犯他人。这使得苏菲娅十分不高兴。女沙皇需要的是一个钉子,或者是一面固定的墙。她不喜欢一枚不受控制的棋子。尤其是葛尔丹当年还曾经率众到达过黑海,而阿拉布坦表现的又似乎比葛尔丹更加心急和激进,这就更让俄罗斯人在支持准葛尔的同时也一直在保持警惕。这种警惕表现在了武器的供给上,由于害怕一不小心养出一条狼来,所以,俄罗斯人除了供应少量的火器弹药给阿拉布坦的亲兵之外,其余的一概不谈。结果,当装备了强大火力的清军来攻的时候,阿拉布坦为了避免损失。只好收缩兵力,龟缩在伊犁防守,把俄罗斯人提出地阶梯式防御,拖延时间的建议给扔到了一边。而在此时,有感于清廷的扩张势头太猛的俄罗斯人虽然也曾想过“警示”一下清廷,不要太过于触摸他们的底限,可是,土尔扈特人的回归却打乱了他们的军事布署。也使得他们派兵援助准葛尔的想法只能流于空谈。要不是土尔扈特人这些年一直在逐步东迁。距离清军所控制地唐努乌梁海一带已经没有先前那么远,相信,就算阿拉布坦被飞扬古他们轰成了渣子,俄军也赶不到准葛尔。

不过,即使因为土尔扈特进入了清朝的领土而使得俄军不得不放弃追剿,可是,准葛尔这么一个缓冲却不能不救。按苏菲娅的大政策,俄罗斯军队统帅米罗斯拉夫斯基必须想方设法保住准葛尔,以免最近这几年显得气势汹汹的清廷可以直接威胁俄罗斯。毕竟,准葛尔和清朝。

谁更具威胁性一目了然。

而说起这位米罗斯拉夫斯基。此人是苏菲娅的情夫之一,在十七年前,曾经与另外一名叫做纳雷什金的俄罗斯将军带领大军。趁着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率领国中主力侵入波兰的时候,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诺特堡、尼恩尚茨、扬堡、科波里耶和纳尔瓦等要塞,为俄国开辟了第一批的出海口。是俄罗斯最出色的将领之一。这一次,既要追剿土尔扈特人,又有可能要与清朝对战,所以苏菲娅才让他亲自率军前来。然而,米罗斯拉夫斯基地性情虽然谨慎,可这一回打地数十万土尔扈特人频频逃窜,已经有些骄傲了。尤其是他的手下,更是如此。结果。统领哥萨克骑兵的齐洛诺夫受到飞扬古引诱,损失了一大半地人马。要不是因为哥萨克也是俄军的炮灰部队之一,并非军中的正式编制,米罗斯拉夫斯基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承担得起这种后果。(哥萨克不是民族,是由多种民族的人聚集起来的,几乎纯为战斗而生的族群,虽接受军费却不是正规部队。哥萨克,意为自由人。)

但是,从齐洛诺夫的描述。米罗斯拉夫斯基却不得不对清军的战斗力小心起来。结果,因此错过了援救阿拉布坦的良机,导致了准葛尔的最终灭亡。

不过,到了这种地步,米罗斯拉夫斯基地任务已经失败,自然就更加不可能为了阿拉布坦这个光杆司令而拿自己的大军跟清军硬碰硬了。

清军可是有十数万,而他只有五万。双方也都是远征军,在准葛尔都没有地利。再者,清军也不是以前了。以往的时候,雅克萨的少数俄军凭借火器就能跟十倍甚至百倍的清军相抗衡,稳守城池,可这一回却是清军占据了城池,而且同样也装备了大量威力巨大的火器。米罗斯拉夫斯基就是傻子也知道对方的不好惹。而且苏菲娅也没有让他跟清军玩儿这种硬仗,他就算有心,也不敢冒着产生巨大伤亡的危险开战。何况,如果战败了呢?

就这样,在相互对峙的几个月地时间,得到了莫斯科的命令之后,米罗斯拉夫斯基终于撤军了。不过,老米同学并没有能将阿拉布坦一起带走。或许是因为刚刚失去了自己的国家,阿拉布坦有些不够冷静,认为是俄国人的不守诚信违反了互助条约和他们军队的迟到才导致了自己的失败。所以,在得知有一些准葛尔军人逃出了清军的控制范围,正在某个地方集结等着自己的时候,他立即就心动了。由于不想自己的势力再受到米罗斯拉夫斯基的左右,所以,他也没有跟对方商量,在确定了那不是一个骗局之后,就立即出发去寻找自己的部队了。结果,就在路上,被葛尔丹的女婿、清廷的天山将军穆萨尔和土尔扈特部人马给逮了。全家老小,只有留在后方跟俄国人周旋的长子策凌(此策凌非彼策零)得以逃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