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时代,人事制度的改革,如何用人,用什么人,都是一个最敏感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别的改革都是空谈,你再有良法美意,老的官僚班子不去执行,你一点办法也没有。范仲淹的变法从第一个重点“整顿吏治”开始,完全正确。但是对吏治一加整顿,就捅了马蜂窝。那些冗滥官员都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关系挤进官场的,一旦黜退,就触犯了许多权贵官僚的利益,一时舆论哗然。大家通过各种手段,大肆攻击新法,大肆攻击范、富,有些地方,甚至连办公也停止了。年轻的皇帝没有经验,看到这种形势,完全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范仲淹是个仁厚君子,看到形势恶化,皇帝应付不了,就借西北边疆有警,自请再去守边。1044年6月,范仲淹以陕西河东宣抚使名义去了西北;再过两个月,富弼以河北宣抚使名义去了河北。两位主持变法的大宰相一走,新法也就陆续搁浅,最后不了了之。范、富两人从担任宰相到去职,时间还不到一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弊之形成,为时甚久,决非一朝一夕所能铲除。有时候,需要反复冲击才能见效。从中外历史看来,革命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改革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是非功过,不可一概而论。像范仲淹这样的有志之士,一向忠于职守,勇于任事,能文能武,忧国忧民,我们很难把“庆历变法”失败的责任加到他的头上。变法之初,他就估计积弊难除,对前途并不看好,因为皇帝一再催他上马,他只好鞠躬尽瘁,尽力而为。
范仲淹于1045年罢相,1052年去世,在这7年中,他虽然也调动了一些职务,但是不断地受到他人攻击,也就无所作为,没有什么大事可记。只有在1046年,他应友人滕子京之请,写了一篇《岳阳楼记》,成为千古名篇。
此文是一篇四六骈文,其可贵之处不在词句而在内容。作者在这篇短文之中自抒怀抱,写出自己崇高的思想与广阔的胸怀。他那以天下为己任,一生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想法与做法,不管是在任何社会中,都应该说是最高尚的品德。在此文之中,他认为古仁人之心是: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关心民间疾苦),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关心国家大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忧时忧世,无时不忧,无处不忧。到了范仲淹的笔下,就简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一句话,而传诵千古。
书包网 .
变法是一场大悲剧(1)
从秦始皇开始,中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长达两千年。在这种制度统治之下,万里江山都是皇帝一人的私产,天下的老百姓都是皇帝一人的奴仆,朝政都由皇帝一人决定,别人无权过问。国家的法规、律令,都是皇帝订的。他愿意怎么订就怎么订,愿意怎么改就怎么改,用不着和任何人商量。
在各个专制王朝中间,宋代要比别的朝代开明得多。至少从宋仁宗时代起,就公开提出了变法的问题,并且向一些德高望重的官员征求意见,让一些有关的官员认真讨论。在这种基础上,才能产生主张变法与反对变法的争论,###(主张实行新法)与旧党(反对实行新法)的争论。虽然这种争论并没有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开头的争是非发展到后来的闹意气,闹得一塌糊涂。但是与那种大皇帝金口玉言,一人说了算数相比,总算是前进了一大步,让人嗅到了那么一点点民主气息。世界上的民主国家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一路吵吵嚷嚷逐步发展起来的。北宋的党争距今已有###百年之久,我们不妨回想一下,在距今百余年前,清王朝的慈禧太后对于主张变法维新的###还一概斩尽杀绝,这样一比较,清王朝不就更显得十分顽固与落后了么!
宋代的变法是由知识分子提出来的。不仅历次变法的主持人如庆历变法的范仲淹,熙宁变法的王安石都是大知识分子,就连庆历变法的发动者,宋仁宗赵祯也是苦学多年的知识分子。他们拟出来的变法方案还是像模像样。例如说,变法是想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能够做到富国强兵。目标完全正当,于国于民都有好处。就是其中的“强兵”部分,也只是改造军队,保卫自己的疆土,并没有去侵略别人的打算。这种变法,老百姓不会反对。庆历变法之所以遇到阻力,是因为范仲淹从裁撤冗员开始革新,一动手就触及了某些官僚的利益。这使大家认识到,触及自己人利益的改革一定要谨慎行事,逐渐推行,不可操之过急。变法和党争一直延续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六代,总共八十多年。参与的人员包括皇帝、太后、宰相以下的重要官员与当时许多知名学者,其中有父子两代都参加了的,如范仲淹、范纯仁;有兄弟两人都参加了的,如苏轼、苏辙。开头大家争论的不过是变法方案的具体内容,逐渐发展为赞成新法与反对新法两方,先是争是非,说道理,后来就是闹意气,互相攻击,发展而为###与旧党两派。如果只把争论限制在学术范围与政治主张之内,不管争论得多么激烈,都不会闹出大乱子,很可惜,在这一段历史时期,皇帝都不长寿,一再出现小皇帝在位、太后临朝听政的局面。小皇帝与太后对变法的内容必然不会熟悉,但却一再介入党争,而且轻易表态,支持一方,打击一方。这就使得党争扩大化,双方争得没完没了,直到金兵南下,北宋灭亡,这才被迫中断。
于是就有人认为,北宋是被变法、党争闹得亡了国,因此,就对变法、党争一概抱否定态度。其实,北宋亡国,另有原因,史实具在,罪责分明,不能要变法、党争来负责任。变法和党争,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绝不是偶然发生的。在当时,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民族还只是懂得用武力来争夺领土,来改变制度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用开会探讨问题与协商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化解矛盾,进入“君子动口不动手”的范围。比较而言,我们还是文明多了。
变法君臣初相见
我这里所说的变法君臣,君是指的宋神宗赵顼,臣是指的王安石。他们这次见面的时间是在公元1068年4月初四,地点是在东京开封府皇宫里的天章阁。正因为有了他们的这一次见面,谈得志同道合,从此君臣配合,合作到底,于是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变法——就是一个政权完全出于自愿而进行的自我改革运动。
我之所以把宋神宗赵顼称为变法之君,因为他确实是这次变法的主要人物,为了变法事业贡献一生。一般说来,专制王朝的继位之君大都荒MH药萎靡,不图振作,很少有勤勉好学,奋发有为的。赵顼是一个难得的有志于振兴国家的优秀青年。他继位时刚刚20岁,平时不图享受,努力读书,废寝忘食,尊师重道,曾经带着自己的弟弟对讲课的老师行大礼,为朝野所一致称赞。他不甘心于宋王朝的积贫积弱,以向辽、夏两国缴纳岁币为耻,朝思暮想,要实行变法,富国强兵,重振汉、唐雄风。有一次,他穿了一身戎装去见自己的祖母曹太后,高兴地问:“娘娘!你看我这一身衣服还好看吗?”在他弟兄三人中间,他的个子最高,20岁的青年皇帝,戎装佩剑,英武挺拔。他这时多么希望得到祖母的夸奖,有朝一日能够挥师远征,收复失地,为祖宗雪耻,为国家争光。想不到曹太后却劝他凡事要遵守祖宗成法,不要轻易谈兵,而且说话之时,潸然泪下。这使他如同喝了一瓢凉水,一直凉到心里。他又去找当年和范仲淹一起到西北抗击西夏的富弼老相公,请教如何抗击西夏的策略。富弼听了以后,思考了很久,最后才慢腾腾地说:“愿陛下20年口不言兵,才是国家的大幸。”他很想问一句:“你当年的豪情壮志哪里去了?”但是这样太不礼貌,只好把眼泪往肚里吞,还得点头称是。青年皇帝是多么盼望能够遇到一位知己。
赵顼早就知道王安石其人。他还在当太子的时候,代他掌管文书的官员韩维就经常介绍王安石的事迹。王安石字介甫,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家贫苦学,21岁成进士,虽然诗文名气很大,被一些文人学者所推重,但他并不想靠拉关系,向上攀升,而是安心在基层当地方官,深入了解民间疾苦,实践进行改革的办法。虽经欧阳修等人一再向朝廷推荐,他都不肯应召,只埋头在地方上做有利于老百姓的具体工作。他越不应召,名声就越大。1060年,仁宗任他为三司度支判官,后又改任知制诰,他接受了,并向仁宗上了万言书,书中已经列举了许多变法方案。不知什么原因,仁宗未作答复,不久仁宗去世,此事搁置。英宗在位几年,他仍在基层工作。赵顼继位后,因为热衷于变法工作,把他那本万言书中的许多变法方案看了又看,爱不忍释,所以一再召他来京,任为翰林学士。他于1067年9月奉诏,迁延了7个月,才越次入对。
变法是一场大悲剧(2)
赵顼下令大开天章阁之门,把王安石迎入赐坐。他内心非常激动,自己虽然贵为皇帝,但是每天所接触的人,多是唯唯诺诺之徒,有谁真能为我分忧。这个慕名已久的王安石,气宇恢宏,目光如炬,确有一副能担大任的样子。难道梦想多年的变法大计,就要依靠他来实现?他想问安石的话太多,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就对安石说:“你在7年前所写的那本万言书我已仔细看过,其中所提到的许多新法以后我们都会认真讨论,逐步实行。今天我想问你的,是治理国家以何事为先?”安石从容回答:“择术为先。”(立个目标,定个标准)赵顼又问:“唐太宗怎么样?”安石又答:“陛下当效法尧、舜,岂能只学唐太宗!其实尧、舜治国之道至简而不繁,至易而不难,后世的学者不能理解,以为高不可攀。”赵顼听了这话,不禁开怀大笑:“你对我的要求可真不低呵!我自己衡量一下,恐怕达不到你的要求。今后就希望你尽力帮助我,共同朝这个方向努力吧!”和王安石的第一次见面,使这个年轻的皇帝心潮澎湃。在他周围的人从来没有这样鼓励过他!这个21岁的决心变法之君与这个47岁的决心变法之臣不仅成了忘年之交,而且成了知己,从此以后,他们就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变法。
司马光怒斥新法
在第一次见面之后,赵顼几乎每天退朝,都要把王安石留下来长谈。有一次,他向王安石说:“有个问题,我想和你从容探讨一下。唐太宗一定要得到魏征,刘先主一定要得到诸葛亮,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但是这样的人才不是时时都有的,要多年才出一个。你看是不是这样?”安石连忙抢答:“不然。世上但愁没有明君,不愁没有人才辅佐。陛下诚能为尧、舜,就一定会出皋、夔、稷、契来辅佐你。以天下之大,人民之众,百年承平,哪里会没有人才!如果陛下治国的大计没有决定,或者用人不够推诚,虽有皋、夔、稷、契之贤,也会被小人所蔽,难以立足。”赵顼说:“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安石又接着回答:“正因为是尧、舜,才能辨四凶而诛之。如果让四凶进谗,人才是无法安身的。”君臣双方,都是话中有话。王安石是说,只要你做皇帝的能够决定治国大计,不愁没有人才来辅佐你。赵顼是说,只要你努力从事变法,我会替你清除小人。不会让你受到小人的干扰。
在赵顼的催促之下,王安石拟出了一份又一份的变法方案,提交有关官员讨论。概括言之,整个的变法方案不过是四个方面一共13项具体办法。
属于民政方面的计有:
“青苗法”——贫苦农民以青苗抵押借款,受到高利贷的剥削。实行“青苗法”后,由地方政府低利贷款给农民,以助贫民增产,防止富豪兼并。
“免役法”——原先百姓除交租税外,还要服力役。服役方式多种多样,不胜其烦。实行“免役法”后,不再服力役,只统一缴纳免役钱,由政府雇工服役。
属于财政方面的计有:
“方田均税法”——订出统一的办法丈量田地,分为五等定税。
“农田水利法”——订出统一办法兴修水利。
“市易法”——由政府拨出专款,设立“常平市易司”主持其事,于货物贱时买进,贵时卖出,平衡物价,杜绝垄断。又可向小农小工发放贷款。
“均输法”——财政上一种调节措施,就是“通天下之货,制为轻重敛散之术,使输者既便,而有无得以懋迁。”
属于军事方面的计有:
“裁兵法”——英宗治平年间,全国养兵116万多人,神宗熙宁年间,裁为56万多人,差不多裁掉一半。
“置将法”——宋廷过去把禁军集中于京师,遇有战事,点将统兵,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实行“置将法”后,中央于各地置将,训练士卒,兵将互相了解,但均统于天子,军权不致旁落。
“保甲法”——王安石认为要富国强兵,必须废除募兵制,恢复征兵制。实行“保甲法”后,以保甲组织为人民的自卫组织,并能为国家组训后备兵与国民兵。
“保马法”——宋代对北方游牧民族作战,缺乏军马,辽国与夏国都禁马出口,购买困难。“保马法”是让百姓代国家饲养军马。
“军器监法”——是生产与统一管理军器的机构。“军器监”设立后,民间进献器械法式者很多,果然军器大有改进。
属于教育与科举方面的有:
“太学三舍法”——王安石十分重视学校,制订“三舍法”。分太学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逐渐淘汰。上舍毕业生可直接任官,与科举取士相同。
“科举制度的改革”——王安石在原则上是反对科举的,他主张以学校取士来替代科举。然而学校不能一旦而兴,科举也不能一旦而废,于是乃主张先改革科举的考试科目,及考试的方法。
我们把上述四个方面一共13项变法的大致内容浏览了一下,就会觉得奇怪。因为这次变法涉及的方面很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都有,包括了许许多多的大事小事。面对这么一大堆方案,每个人只能提提意见,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而已,不可能立刻提出一个笼统的“赞成”或者“反对”的答案。
可是事情就有这么奇怪,就在青年皇帝一再表态坚决支持实行变法那一年的下半年,不少重要官员,文人学者,都公开反对新法,希望皇帝不要采用新法。带头提出反对意见的,就是司马光。
这是什么原因?是司马光为人不够正直,抑人扬己?不是。在当时,比王安石大两岁的司马光成名比王安石更早。他受父亲司马池的熏陶,笃诚好学,为人老成,15岁时所写文章“有西汉风”,20岁就中了进士。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的司马光,是以人才、礼治、仁政、信义作为安邦治国的根本信念,没有根据,他是绝不会随便批评别人的。是他与王安石不熟,不了解王
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