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澶州的那一段时间,赵恒是什么事情都听寇准的。只有一件事情,两人意见不同,争论不休。寇准要继续作战,一直要打到辽国称臣,并且归还燕云16州的失地为止,觉得这样才是长治久安的百年大计。赵恒决心要谈和,在寇准不同意的时候,他一再陪小心,说好话。最后是王钦若散布流言了,说是“寇准幸兵自重”(以手里的兵权挟持皇帝,听他摆布,这个帽子大得惊人)。寇准不得已,才勉强同意和谈。在和皇帝进行争论的时候,寇准不到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意见的。他说:“御驾亲征才打出了这么一片大好形势,目前辽军害怕自己的归路会被切断,主动求和,这种局面来之不易。只有再接再厉,把他们打出国境去,趁势收回燕云16州,才能赢得真正的长治久安。如果现在轻易谈和,只能苟安一时;几十年后,说不定他们还会前来侵扰。”赵恒连忙插话说:“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是太苦了,我不忍看见老百姓流血牺牲,所以决心早日谈和。至于几十年后他们是否再来侵扰,到那时候自有能人出来保国安民,我们就不必为子孙担忧了。”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寇准明知,皇帝已经让步让到了底线上。如果再要和他争执下去,他一旦翻脸,把自己撤了,目前和约还未谈成,局势还很危险,只好顾全大局,忍痛让步。王钦若所散布的“寇准幸兵自重”的谣言,安知不是受赵恒的指使?不管过去皇帝对自己如何倚重,如何支持,到底他是皇帝,自己是臣子,胳膊扭不过大腿,只好暂退一步。不久之前,前线十分吃紧,形势严峻,寇准是横下一条心,为国忘身,每天吃得下,睡得着;赵恒心里七上八下,夜里睡不着觉。曾几何时,形势有了好转,赵恒放心了,睡得着觉了,整天盘算着早日回京,不想在外间再过这个受罪的日子。不忍心让老百姓吃苦,那都是漂亮话,实际上是自己吃不了苦。这时候却轮到寇准想来想去想不通,睡不着觉了。
寇准同意谈和,赵恒立即派曹利用到辽营去进行谈判。这个曹利用自幼生长在宋辽边境地区,能说一口流利的契丹语(辽国人以契丹族居多,所以称契丹语为国语)。当时辽国朝野上下倾心汉化,辽国官员都要读中国诗书,所以多少都能说几句汉语,但是汉人却不学契丹语。对于精通契丹语的曹利用,宋廷从来就重视他,凡对辽国打交道,总是尽量让他上阵,他能和萧太后对答如流,这对谈判自然有利。临走的时候,赵恒交代他说:“万不得已,虽百万亦可。”(就是每年送给辽国的银绢所值不超过一百万两银子)寇准听说此事,十分生气。在曹利用出发之前,气冲冲地把他喊来,对他说:“你虽然得到了旨意,还是要力争,能少就少,别把老百姓的血汗不当事。如果你答应的数字超过三十万,当心我要你的脑袋!”皇帝已经同意的事,寇准还要去插一杠子,这当然是得罪人的。好在曹利用理解他的心情,并不介意,最后真的是以三十万谈定。曹利用回来的时候,赵恒立即召见。曹利用明知他急于知道结果,但是要顾到礼节,只能是一步步走过来,又不能跑步。赵恒急不可耐,就一再打手势询问,当他看到曹利用伸出了三个手指,误以为是三百万,不禁紧锁眉头,默不作声。后来知道是三十万,欢喜得嘴都合不拢来。
“澶渊之盟”的内容,实质上不过两条:
回銮碑。澶渊之盟订立后,宋真宗赵恒回到京城,在前线立碑作为纪念。此碑可作澶渊之盟的见证。
一、双方结为兄弟之邦,宋帝为兄,辽帝为弟,宋帝尊萧太后为叔母。两国恢复邦交,互通庆吊。
二、宋每年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这个和约能够很快的签订,曹利用固然出了大力,也是形势使然。外交上能取得胜利,不是光靠嘴巴会说,更重要的是有实力做后盾。过去辽国不把宋军看在眼里,是因为宋军经常闹不团结,那些招募来的士兵,每每避战,不肯出力,被辽军骑兵一冲,就会瓦解。这一次宋廷的御驾亲征,在寇准的统一指挥下之,人人卖力,万众齐心,连杨家将杨业的大儿子杨延昭的队伍这种边疆的子弟兵也从几百里外赶来,在某些关口集结,准备切断辽军的归路。辽军深入对方国境,补给为难,打几次小胜仗,不能解决问题,归路如被切断,那就不堪设想。萧太后认为,只有订了和约,才能平安回国。至于银绢,只能是得多少算多少,不再计较。在宋廷这一方面,皇帝赵恒认为:每年财政收支高达几千万两银子,送给辽国的“岁币”,不过其中的千分之几。两国每打一次大仗,军费大得惊人,动辄以百万计。能不打仗,就是花钱买和平也是值得的。双方各打各的算盘,这才是和约能够签订的根本原因。
长保和平的澶渊之盟(4)
从表面上看,两国的皇帝以兄弟相称,互通庆吊,文书往来互称南北朝(宋称南朝,辽称北朝)这个和约好像是平等条约。其实,和约中有了“岁币”的规定,宋廷每年要无偿付给辽国三十万银绢,这个和约就还是个不平等条约,对于宋廷来说,还是一种屈辱。宋代有许多文人在诗文中一再表露出对于“岁币”的强烈不满,并不光是舍不得这一笔钱,而是觉得这是一种侮辱,希望团结奋斗,以雪国耻。这也就是宋代爱国诗文特别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萧太后是女中豪杰
这次澶渊之盟的迅速签订,让宋辽两国一举打下了长达百年和平共处的基础。总的看来,应该说是一件大好事。宋方坚持抗战的宰相寇准,自然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而辽方的萧太后,也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说得上是一位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女中豪杰。提起辽国的萧太后,可以说是大大有名。在旧和戏曲里,好像辽国的太后都姓萧,皇后也都姓萧,这是怎么回事?不错,辽国的皇族都姓耶律,后族都姓萧。辽国在公元916年建国的时候,全国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契丹族为主的许多游牧民族,另一类是以汉族为主的农业民族。游牧民族虽以契丹族为主,其他还有许多小的族群。开创国家做皇帝的是契丹族的耶律氏族,当皇后的则是奚族的萧姓氏族。代代通婚,长期合作,不仅帝、后都由这两个氏族产生,而且辽国许多重要官员也从这两个氏族选拔出来。
主持签订澶渊之盟的这个萧太后名绰,小名燕燕,又叫叶叶,是宰相萧思温的女儿,自幼慧而多才,16岁的时候嫁给了辽景宗耶律贤为皇后。耶律贤一直多病,政事决于萧后。公元982年耶律贤病死,12岁的儿子耶律隆绪继位,29岁的萧燕燕作为太后,临朝听政。她那时的境遇和柴荣刚病死时符太后孤儿寡母的惨状也差不多,所以宋太祖赵光义欺她少妇当国,发动雍熙北伐,想以30万大军把她一举推翻。可是北方女杰究竟不同于南国佳人,她坚持奋斗,终于挺过来了,不仅没有丢掉江山,而且在连天烽火中间把国家大事管理得井井有条,对内处理政务,对外指挥作战,都是一把好手。开战不久,她就发动反攻,以少胜多,逼得赵光义的大军因为缺粮而全线崩溃,狼狈退军。官方记载了她许多赫赫事功,民间传说却讲了她不少风流韵事。《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中说:
“二年(1009)十二月甲辰,契丹太后萧氏卒。萧氏有机谋,善驭大臣,得其死力。每入寇,亲披甲督战。及通好,亦出其谋。然性残忍,多杀戮。与韩德让通,赐姓名耶律隆运,拜大丞相,封晋王。未几,德让亦死,陪葬陵旁。”
对于这一段话,需要作一点简单的说明。澶渊之盟的签订是在公元1004年,5年之后,萧太后就病死了。“萧氏有机谋,善驭大臣,得其死力”(说她善于用人,臣下愿意为她出死力)。“每入寇,亲披甲督战”(入侵时,她亲自披甲督战)。“及通好,亦出其谋”(后来决心谈和,也是她的主意)。“与韩德让通,赐姓名耶律隆运,拜大丞相,封晋王”(韩德让本名韩昌,是出身于河北玉田县的汉人,辽国大臣韩匡嗣之子。是个有名的美男子,是她的情人。)她丈夫耶律贤多病,她很年轻就守活寡。她多年为国事操劳,身边有个情人也不算过分。韩德让辅佐她处理政事,尽心竭力,先受赐姓名为耶律德昌,耶律昌运,后改耶律隆运,拜为大丞相,封晋王,地位在诸侯王之上。她和韩德让是同一年病死的,她的儿子耶律隆绪也很通情达理,把母亲的情人陪葬在母亲的陵墓之旁,成为一段佳话。
像萧燕燕这样聪明能干,能文能武,英姿飒爽,文采风流的皇后,应该说是稀有的人物,多少年才出一个。其实不然,辽国这种秀外慧中的皇后不止一个两个,而是代代多有。辽国的萧后在历史上几乎成为一个出了名的品牌。
辽国萧后是个品牌
在历史上,不管是辽国的皇后也好,太后也好,几乎都是扫眉才子,成为出名的品牌人物。首先从外貌说起,黄种人都以皮肤白皙为美,契丹、奚族都生长于白山黑水之间,源出鲜卑。在魏、晋时代,鲜卑族有一个带侮辱性的称呼,叫“白虏”,说明他们皮肤很白,因此,这些萧后,都有天生的白皮肤。
在当时,美人大都出在江南或者西蜀,例如江南的大小周后,西蜀的花蕊夫人。不过她们都是病态美,三寸金莲,弱不禁风。像辽国这些皇后、公主,从小就练出了一套马上功夫,既婀娜,又矫健,简直像今天的运动员,自然成为草原上一道引人注目的靓丽风景线。
辽国的上层人物倾心汉化,苦学汉文,宫廷里说话都用汉语。但是他们究竟出身于游牧民族,男子不能不以锻炼弓马为主,在学习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方面,贵族妇女更占上风。拿汉人来说,一百个才子中间也难找一个女才子,但是在辽国,竟然以女才子居多。
在汉人的女性中间,因为要受到三从四德、相夫教子的精神约束与时间限制,不能放手学习;辽国贵族妇女就有更大的自由,一般没有什么人为的限制约束得了她们。
在这些萧皇后、萧太后之中,从萧燕燕以下,随便举两个例子,都很出色。辽圣宗耶律隆绪的皇后,小名菩萨哥,能歌能舞,多才多艺。她也就是萧燕燕的媳妇,只是因为自己生子多夭折,就收养了宫人萧耨巾所生之子,以后立为兴宗。兴宗继位后,萧耨巾以皇帝之母的资格自立为法天皇后,要想夺权,掀起了一场小小的政变。政变没有得逞,不久就平息了。书包网想看书来书包网
长保和平的澶渊之盟(5)
辽道宗耶律洪基,是辽圣宗的孙子,他的皇后萧观音更是辽史上的知名人物,曾以一首《怀古诗》成为辽代名气最大的女诗人。诗曰:
宫中只数赵家妆,
败雨残云误汉王,
惟有知情一片月,
曾窥飞燕入昭阳。
此诗本是吟汉代赵飞燕的故事,后来被人罗织成罪,诬陷致死,说她与宫中伶官赵惟一私通,因为诗中隐含了“赵惟一”三个字。她是枢密使萧惠之女,小字观音,姿容绝代,诗词、琵琶,当时无人能比。因为爱好音乐,遂与伶官接近,因诗获罪,令人扼腕。此事后来已经平反。辽人王鼎编写了一本著作,叫做《焚椒录》,书中所收的都是辽人的文学作品,但都是用汉文写的。书中既收了萧观音的许多作品,也记载了她那一段哀感冤抑的宫廷故事。
从敌国打成了兄弟之邦
辽国立国一共才209年,一直都在和宋王朝打交道。其中从公元916年到1004年,双方是处在战争状态或者磨擦状态,断断续续,打打停停的时期;从1004年到1125年,是处于已经签订和约的和平状态,基本上相安无事。两国作为敌对国家互相对峙了80多年;作为兄弟国家,和平处了100多年。
辽国建国之初,正值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五代时期,中原大乱了好几十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纷纷逃到辽国管辖的地方去。这样,就造成了一种特殊现象,辽国的人口一开始就以汉人居多,契丹人只占少数。汉人的文化又远远高于契丹人,所以辽国虽是契丹人统治的国家,一开始就已经全盘汉化,接受了汉人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宋辽两国实际上都是依照中华文化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只是在契丹人的内部还保留了一点本民族的生活习惯而已。由于两国的文化相同,更容易成为兄弟之邦。到了元代,官方甚至分不清楚汉人和辽人(契丹人)有何分别,他们在划分族别的时候,把汉化了的辽人(契丹人)认为是北方汉人,而把南方的汉人称为南人。
正因为宋辽两国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双方在订立合约之后比较容易沟通,容易遵守。辽国建国之后,不少契丹人都以中华文化的继承人自居。所以《辽史》中自豪地说:“秦汉以来,帝王文物,尽入于辽,周(柴荣)宋(赵匡胤)按图更制,乃非故物。”他们认为从秦汉以来的真东西都让我们辽国搬来了,你们现在按照图纸新做的,都是冒牌货。
后来他们发现,中国的东西确实是好。但是光要中国的死宝还是不行,还要活宝(人才)。所以就采用两种办法齐头并进,一是引进人才,包括引进知识分子和各种工匠;二是他们契丹人努力读中国书学中国文化。外交使节到了辽廷,双方人员全用汉语交谈,就是辽国民间市场也用汉语,因为许多商品都是中国货,还是使用汉语方便。据说有一次对对子,宋使在辽庭上还出了丑。辽使出上联:“白玉石天子建碧室”,宋使对下联“口耳王圣人坐明堂”,辽使立刻指出,“圣”字从“壬”不从“王”,说得一点不错,他们简直比宋人还要内行。北宋时代都当过宰相又都与辽国办过外交工作的两位大臣——韩琦与富弼都认为辽国学中国文化确实成绩惊人。韩琦说:
“契丹宅大漠,跨辽东,据全燕数十郡之雄(据有大漠、辽东和整个燕地)。东服高丽,西臣元昊(东边的高丽和西边的西夏都臣服于他们)。自五代迄今,垂百余年,与中原抗衡,日益昌炽(越来越兴旺)。至?br />
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