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说则整天的下地干活挣工分,平时杜妈中间会回来喂一次奶。 浩瀚书屋
芽儿家的院子是典型的农家小院,在村子里的最里面,自家后面不远就是绵绵数百里大山群。但芽儿发现自家的堂屋竟然是5间青砖大瓦房,房子很高,里面空间也很大。按照这个时代的生活水平,这绝对是小别墅级别了。后来才知道房子是爷爷的父亲,自己的曾祖父留下来的,解放前做大生意的曾祖父把家产全部捐献给□,带着一家老小回到家乡用剩下的钱盖了这间祖屋。爷爷是老大,其他的几个兄弟出去参加革命了,一直到现在音讯全无,爷爷也就一直呆在老家等他们回来。
堂屋中间是客厅,墙上挂着那个时代特有的X主席画像,正中间摆着一张八仙桌,桌子正中是一个白瓷的主席像,半尺多高,正在向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挥手。左右两侧各是一明一暗简单隔开的套间。左侧是爷爷奶奶的房间,右侧是芽儿一家住。两边的屋子里都是南北大炕,炕头上都摆着两个小柜,里面装着家人的衣服,柜子比较古老,四角都包着铁,表面的红漆斑斑驳驳,脱落不少。柜子上放了几本书,清一色红颜色的塑料皮。芽儿偷偷的看了几眼,全部都是《**语录》,此乃家家必备之物,人称“红宝书”。炕尾是两床叠的整整齐齐,浆洗的干干净净的旧棉被。
院子很大,用一米多高土墙围了起来。正屋左侧是厨房和水井,右侧是两间土坯墙,茅草顶的土房,小叔叔住靠近正屋的一间,另一间空着,有时候姑姑们回娘家的时候住上一晚。二叔一家住在同村的二婶的娘家,据说是因为二婶的娘家就二婶一个孩子,二叔一家就搬过去跟他们一起住,平时也能照顾他们,据说还是杜爷爷提出来的,一点不怕别人说自家的儿子当了上门女婿。二婶的父母很是感激杜爷爷的明理,两家关系非常好,因此二婶对自家公公婆婆也十分孝顺,有时候做顿好吃的也不忘让堂哥们送过来一碗。
后院很大,有一亩多地的样子。一面是开垦出来的自留地。小的那块平时种一些家常蔬菜,大的那块用来种地瓜和玉米,现在只剩下白菜还在地里长着了。都用篱笆为了起来,鸡怕家里的鸡鸭祸祸庄稼。另一侧则是猪圈和鸡窝还有厕所。猪圈里养着两头大肥猪,猪肉里面有两个哥哥每天打猪草的功劳。鸡窝里养着7,8只鸡,听奶奶说鸡鸭要按人头养,鸡头鸭头不能超过人头,不能多养,多了的话就成了撬社会主义墙角了,芽儿每天的口粮就是从鸡屁股底下拿来的。院墙边上零落种着几棵枣树,梨树和柿子树,现在天气冷了,枣树和梨树都光秃秃的了,只有柿子树上还挂满了拳头大小火红火红的柿子,柿子上蒙上一层白白的糖霜。
秋收后,家人也都稍稍闲了下来。农民一年到头也只有秋收后春耕前可以好好休息一段时间。从家人的笑脸中可以得知今年的收成不错,芽儿可惜的是看不到秋收的壮阔场面了。
虽说稍稍清闲了,但杜爹和杜妈他们每天还要继续出工。杜妈跟村子里的婶婶大娘们去后面的山上摘野果,收板栗,打松塔,摘蘑菇,杜爹他们则趁着野猪正肥的时候猎野猪,要不等明年春天这帮家伙找不到吃的就会下山会祸害地里的庄稼。收获的山货野味由村里统一处理,除了一小部分分给各家各户,大部分都由收购站统一收购,清河湾的乡亲们就靠这些收入增收了,这可是占集体收入的一大部分的。当然哥哥们平时也经常上山,摘果子采蘑菇什么的。反正山上的野果子多的是,以往这些半大小子姑娘们采集到的都属于自家的。
进入11月,杜妈不再上工,整天在家里拾掇。忙着给家人准备冬衣,腌咸菜,泡酸菜,晒野菜,收拾野果子。不知名的野果子样子不好看,个头不大,但是味道意外的好,酸酸甜甜的很是爽口,要是存放好了,可以吃一冬天,芽儿每天都要吃上一个。还有松子,板栗等好多干果,这些都是孩子们最爱的零食。杜爹和杜爷爷则整天的忙着上山下河。村民们准备在封山封河之前多打一些野味,好过个丰盛年。今天去河里面捕鱼,明天去山上打个野味,零零总总,每天傍晚回家的时候都可以分一些东西回来,杜奶奶和杜妈则忙着把打回来的野鸡野兔子什么的收拾出来,挂在锅灶上面烟熏做成腊味,鱼则收拾干净用盐腌好,放在外面晒成鱼干准备过年的时候吃。这个时候,小叔叔和哥哥们最是轻松,叫上一帮小伙伴到处祸祸,斗鸡撵狗的。
刚进12月,公社收购站的人就来村子里收猪了。可能是家里多了小妹妹,觉得自己长大了懂事了的缘故,今年哥哥们打猪草可是一点都不偷懒,家里的两头老母猪都个顶个的肥。这时候芽儿才知道,两头猪只有一头是属于自己家的,另外一头是属于集体的。最后,自己家的那头180斤的大母猪才卖了不到40块,人民币□啊。
卖完猪的第二天村长就广播要求每家派人到大队领下半年的口粮和这半年的工钱。第二天等杜爷爷和杜爹爹推着板车回来,芽儿了解到自己家大大小小8口人半年才1800斤玉米,300斤小麦,100斤的大米,剩下的就是一些杂粮各几十斤,平均算下来一个成|人一天才两斤多的粮食。在芽儿看来是绝对吃不饱的,怪不得家人都面色不好呢,原来真的是营养不良。但家人都很满足,据爷爷讲今年是这几年最好的年景了。前几年最困难的时候收成连现在的一半都不到,平时都是两顿饭,顿顿吃稀的,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全靠野菜充饥了。现在每天稍稍节省点,至少等青黄不接的时候还能吃上窝窝头,加上野菜地瓜什么的也可以混个虚饱。
卸完粮食放到地窖里仔细盖好,杜爷爷笑呵呵的从怀里掏出了一个小布兜交给杜奶奶收起来。布兜里面装着今年下半年全家人的收入,一共289块。因为今年有小叔叔也开始挣工分了,加上收成好,总共比前几年多了将近100块呢。
杜奶奶把其中80块交给杜妈说是存着当他们小家的私房钱,又拿出40块给小叔叔,让小叔叔自己存着将来好娶媳妇。剩下的不到170块钱就是全家人下半年的日常花用了,油盐酱醋茶,人情礼往的什么的都从里面出。杜妈和小叔叔都笑呵呵的收下。芽儿晚上是跟杜爹杜妈一起睡得,晚上经常假装睡觉听他们唠嗑。从杜妈的言语中可以感觉的到杜妈对爷爷奶奶还是很尊重的。杜爷爷虽说是封建大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在家里说一不二,但处事公平,不偏不倚。杜奶奶是一个慈善明理的老太太,对每个孩子都打心里喜欢,尽心尽力的为孩子着想。虽说跟大儿子一起住,家里的经济大权也不全部攥在自己手里,留够家用后剩下的基本上都给了杜爹杜妈,说是他们小家庭私房钱。
杜奶奶把剩下的170块钱收进床头的箱子里,嘴里还唠叨着快过年了,要买几斤红糖,再扯几尺布给芽儿做身新衣服,小女孩就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现在生活虽然清苦,但一家人将来充满希望,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最美。
5 杀年猪,杀猪菜
转眼到了腊八,杜奶奶和杜妈一大早就起床,用大枣、红豆、大豆、大米、小米、花生、板栗熬腊八粥。芽儿起床时,已经熬了快一个小时了。给芽儿穿好衣服收拾好,杜妈也给她喂了一小碗。喝着熬得滑、濡、香的的腊八粥,芽儿脑中浮现出一句话--原味原味才是王道,喝的芽儿小肚子鼓鼓的。
俗话说得好“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芽儿知道喝完腊八粥过年前的重头戏快要来了,一定要争取去现场观看。腊月十六这天,小叔叔和哥哥们早早的就起床。据哥哥们讲,今天要在村头的广场前集体杀年猪,听说要10几头猪呢,今天猪肉可以吃个够。为了中午多吃一点肉,小叔叔和哥哥们早饭都不吃了,要早早的带着桌子板凳去等着。杜奶奶和杜妈吃过早饭后也要去帮忙做菜,据杜奶奶讲今天全村人一起吃大锅饭。本来杜妈怕杀猪吓着芽儿,让大哥在家里看着妹妹等吃饭的时候再来接他们。大哥怎么能错过这种热闹,撒泼打滚的不愿意在家看孩子,其实芽儿自己也也想去看看,但是自己人小言轻,只能默默支持大哥一定要坚持住啊。最后还是杜奶奶看着时间快到了,想着农村的孩子都皮实,拍板决定让小叔叔抱着芽儿一起去看热闹。
到了村口的广场,已经是人声鼎沸,几乎算得上全村老少集体出动了,杀年猪可是全村的一件大事。一溜简易灶台上支十几口乒乓球台大小的大铁锅,这些铁锅是□吃哒锅饭时候的家伙。旁边几个桌子上放着各种调料,油盐酱醋,花椒八角样样齐全,一摞摞各人从家里自带的洋瓷盆洗得干干净净的备用,切菜刀也磨得光光的锋利无比。 杀年猪不是一次两次了,个个轻车熟路,该干嘛干嘛,分工明确。壮小伙壮大叔们负责杀猪,婶婶大娘们负责做菜,孩子们则负责看热闹和吃饭。这头还没有开始杀,那头妇女们已经一个个忙得热火朝天。负责烧开水的,负责贴玉米饼子,负责洗菜,负责切菜的,准备掌勺的。总之,芽儿他们到的时候一切都准备就绪,就等猪肉这东风了。
到了9点钟,村长例行的进行开场白,先是夸了全村今年超额完成目标,又对明年提出更高的要求,话音未落,几个十几岁的半大孩子用竹竿撑起几挂长长的鞭炮,一二三,一起点着,噼噼啪啪,响彻天空。虽说芽儿的耳朵被小叔叔用手捂住了,但单单从乡亲们的笑脸中就可以知道乡亲们对丰收的喜悦,对未来的希望。
鞭炮响罢,村长一声令下,一排10几头大肥猪,一个接一个的被年轻力壮的棒小伙们按倒大木门上。村子里没有专门杀猪匠,郭老大因为经常鼓捣野牲口,所以就兼任村子里的杀猪匠,这个时候一般都是他操刀。只见郭老大拿着专用杀猪刀在圆管子上咔咔咔噌几下,然后对准猪脖子,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快、准、狠一刀毙命,几个胆子大的大娘负责拿着放着盐水、葱、姜、胡椒粉的盆子接猪血,边接边搅和防止猪血凝固,一会好用来做血肠。这可是是她们的拿手好菜,一会一定要好好地露一手给他们瞧瞧,也给自家老爷们长长脸。每年这个时候如果谁家婆娘做的菜得到大家伙的认可,可是一件十分长面子的事情。
郭老大一刀一个,十来分钟后10几头大猪全部撂倒,大娘们接了5,6盆子的猪血。负责烧开水的几个婶婶们把烧得滚开滚开的热水浇在猪身上,几个村民一组,拿着磨得光光的菜刀手脚利索,噌噌噌,不大功夫把一头猪刮得干干净净,白白胖胖的。
接下来是郭老大的表演。只见他走到弄干净的肥猪前,先卸下来猪头,然后把四个蹄子卸下来,豁开肚皮,刀子上下翻飞,刀光剑影,游刃有余,在芽儿看来很有古代高手风范。一头猪不到10分钟,肠肚、猪心、猪肝、猪肺全部分离开来,接着是挖骨剔肉,一会功夫只见骨头是骨头肉是肉,分得清清楚楚。这些猪都是吃的野菜和剩饭长大的,个顶个的肥,肥肉都有四指厚。
整个场面虽然血腥,但看的芽儿兴奋不已,一点都不害怕。小叔叔一直夸她是个胆大的小妞子。村长拿起分成一块块的猪肉掂了掂,每块都差不多大小,有十几斤左右,一会一家都能分上一块,肯定能过个好年。
接下来是婶子大娘们的舞台,今天的主菜是这些猪杂,猪肉可是要留着过年包饺子请客用的。今天的主菜有大棒骨炖酸菜,红烧猪头,煮猪杂。芽儿对地道的杀猪菜很是感兴趣,让小叔叔抱着全程观看,不待一个错眼的,害得小叔叔一直说她不但是个大胆的妞子还是一个馋妞子,当然小叔叔对这个也很好奇就是了。
大棒骨炖酸菜,把洗得干干净净的大棒骨放进锅里用大火炖,一个小时等炖出骨髓油后再添一些五花肉和切的碎碎的酸菜,小火慢炖十几分钟。这道菜香而不腻,看着十分爽口估计应该最下饭。
灌猪血肠则是孩子们的最爱,将加入调料的猪血灌入小肠,扎紧捆实,放入锅中煮10几分钟,冷却后切片,味道浓香,油而不腻。红烧猪头肉则是老爷们的下酒菜。据说杜奶奶做来红烧猪头肉的色泽红润,香糯浓醇,咸甜适度,肥而不腻,在村子里是除了名的好吃。一个猪头能拆十几盘子的猪头肉。水煮猪杂是将猪粉肠,猪肝猪心等切片和辣椒酱,野山椒放在一起一起煮,鲜、嫩、味浓。再加个老年人爱吃的猪肉白菜炖豆腐。
叮叮当当,婶婶大娘们各显身手,红彤彤的火舌舔着锅底,一个多小时后,一溜灶台个个香气扑鼻,浓浓的肉香弥漫到整个清河湾上空,引得嘴馋的小孩子们不停的吸溜着鼻子,个个围着锅台转,不舍得离去,引得婶子大娘们一阵笑骂,估计过年都没有这么热闹。
全村不到1000口人,5,60张桌子一溜排开,场面很是壮观。老爷们分开单独吃,他们桌子上多了一盘红烧猪头和花生米,都是下酒的好菜。妇女们则带着孩子们一起吃。对于常年少见油水整天窝窝头就咸菜的乡亲们来讲,这堪比年夜饭的杀猪菜,吸引力实在太大,而且今天可以敞开肚皮使劲吃。芽儿估计大多数小孩子都跟哥哥们一样连早饭都没有吃,因为她不止听见一个人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唤了。
下午一点多钟,香喷喷的杀猪菜刚好出锅,村子里最德高望重的五爷爷一声“开饭”,十几个手脚麻利的大娘们负责盛菜,二十多个腿脚利索的半大小子一溜小跑,挨桌送菜。杜奶奶领着自家的一帮孩子跟邻居一家凑成一桌,小叔叔则早跑到了老爷们那边去了。看着桌子上分大量足,油汪汪的杀猪菜,闻着扑鼻的肉香,芽儿这个平时不爱吃肉的人都控制不住流口水了,虽然她一直说服自己还是小孩子,流口水是本能,不受控制。但是芽儿人小、牙口实在是不好,到现在为止才上下各长了4颗小米牙,看着最爱吃的猪耳朵,芽儿只能望菜兴叹,用小米牙上下咯喳杜妈喂给她的豆腐,这是她唯一能嚼得动的菜了,跟老头老太太一个待遇了。
拿着刚出锅的焦黄焦黄的玉米面饼子,就着香喷喷的大肉菜,奶奶大娘们是边吃边唠。几个孩子则顾不了什么形象,嘴里吃着,筷子里夹着,碗里面还占着,一个个吃的满嘴流油。正所谓牙好,口好,吃嘛嘛香,身体倍棒。看着他们吃得那么香,芽儿觉得自己又要流口水了。最后实在是忍不住了,跟杜妈强烈要求要吃猪头肉,咬不动放嘴里咂摸下味道也是好的,最起码可以解解馋。本来杜妈要嚼碎喂她的,被芽儿拒绝了。虽然爱自己的妈,但是想到要吃妈妈的口水,芽儿还是不好意思地。
听芽儿口齿清楚地要求自己要吃猪耳朵,邻居家的婶婶开始逗芽儿说话。要说如果是你看到一个丁点大的白胖娃娃,端坐在妈妈腿上,口齿清楚一本正经的提要求,上下各四个小米牙像小松鼠一样嘎吱嘎吱的,你也觉得可乐不是。
其实所有的饭桌上都差不多,妇女们还稍微矜持一些,略显斯文,虽然手中的筷子速度着实不慢。老爷们和孩子们则没有那么多的顾忌,甩开膀子,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着实畅快。这样的饭菜一年到头也只能吃几顿而已,这个时候不赶紧往肚子里面塞更待何时。
这顿饭用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吃完,碗里个个不剩,有那嘴馋的孩子到最后还开始舔碗里剩下的肉汤,舔得干干净净,估计都不用洗碗了。一顿饭吃下来小孩子们个个撑得舔着小肚子走路。婶子大娘们还要把锅碗瓢盆收拾干净,芽儿则由哥哥们领着跟一群小伙伴遛弯消食去了。叔叔大爷们拿着分给自家的肉,换个地方继续唠嗑,一年到头都忙得恨不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今天正好都闲着,聚在一起交流交流,老爷们也爱家长里短啊。
热热闹闹吃大锅饭的场景,永远留在芽儿的记忆里。从此爱上这个淳朴村子,爱上这里质朴的乡亲,爱上这里山,这里的水,爱上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
6 准备年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