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文书库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6部分阅读(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船说吃过晚上,杜爹杜妈也进了屋子收拾收拾准备睡觉。 杜妈还等着让闺女给踩踩背呢,等晚几年闺女大了,闺女再踩上去的话自己就该受不了了。芽儿心里想着杜爹被熊瞎子给扫了一下呢不知道严不严重。芽儿见杜爹进了屋子,赶紧的问,“爹爹,我听叔叔们说你被熊瞎子拍到了,还疼不疼,快让我看看”,说着就要掀杜爹的衣服。

“不要紧,现在一点都不疼了。”,杜爹一边拽着衣服不让女儿看,一边说道。就怕吓着闺女和媳妇,这一大一小两个女人,都是他心中的宝。杜妈听了女儿的话也吓了一跳,被熊瞎子拍到可不是闹着完的,也要看看。

虽说杜爹不想让媳妇和闺女看,但到底是拗不过她们两个,只好解开衣服扣子。只看了一眼,芽儿和杜妈就红了眼。这哪里是不严重啊,左胸口一大片是又青又黑的,肿的老高,不知道内脏有没有受伤。见杜爹伤的如此严重,芽儿赶紧把空间里的那瓶她起名“云南白药”的瓷瓶拿出来,

“爹爹,我这里有好用的药膏,赶紧的让妈妈给你涂上。”,芽儿怕自己不知道轻重,弄痛了杜爹,就把瓷瓶递给杜妈,让杜妈给杜爹涂。

杜妈知道自家闺女有那个神秘的宝贝,一点都不怀疑这药膏的效果,直接接过来轻轻的给杜爹涂上。涂上药膏,杜爹立刻觉得受伤处变的清凉清凉的,不像刚才那么火辣辣的疼了。杜妈是边给杜爹涂,边数落杜爹一点都不在意自己的安危,芽儿则频频点头表示同意杜妈的说法。被两个眼泪汪汪的女人(女孩)看着,杜爹压力很大连连表示以后再也不会了。得到杜爹的保证杜妈才住了嘴。杜爹受伤了,这背是踩不成了。不过芽儿现在大了一些,小手也有劲了些,准备以后用手按摩,毕竟手要比脚灵活的多。

芽儿前世对医学有研究,这一世也看了不少医书,对医学说不上精通,但也了解不少。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通经络,调整神经功能。杜爹和爷爷他们在山上露宿了几天,体内肯定积累了不少的寒气和潮气,如果不驱逐出来,等上了年纪的时候肯定会有各种后遗症。《唐六典》曰:“按摩可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杜爹现在前胸受伤,只能让杜爹坐着接受按摩了,在按摩前让杜爹把厚衣服脱掉只穿贴身的衣服。芽儿现在人还有点婴儿肥,小手还是肉嘟嘟,手背上一个个的小窝,看的让人忍不住想要咬上一口。只见肉嘟嘟的小手在杜爹身上按、点、压、掐、捏、抓、弹,力道时轻时重,按的杜爹浑身热乎乎的说不出来的轻松痛快。按了大概半个小时才结束,累的芽儿小脸红通通的,心疼的杜爹不得了,但是闺女坚持,也只好幸福的接受了。

看到杜爹的按摩效果不错,芽儿又咚咚咚的跑到爷爷奶奶屋子里去给爷爷按摩。爷爷年纪大,更要多按摩一会。杜爹杜妈左等右等不见闺女回屋睡觉,到了爷爷奶奶屋子一看,芽儿已经在爷爷奶奶屋子里睡着了。今天晚上芽儿累的可不轻,本来准备给爷爷按摩完稍稍休息再给奶奶按一下的,结果休息的时候就给睡着了。

第二天早晨,芽儿的小手酸的拿筷子都快拿不住了,手上的劲头还是不足啊。看芽儿拿筷子的手抖个不停,奶奶和杜妈忍不住扭头流泪,爷爷和杜爹也眼睛红红的,有女如此夫复何求。杜爹觉得昨天芽儿给的药膏的效果不错,今天伤处已经消肿了,也不怎么疼了,除了伤处还有些发青。饭后杜爹也给芽儿涂上一些,也不知道是芽儿的身体好还是药膏好,等饭后杜爹准备杀鸡的时候芽儿的手已经好的差不多了,这是爷爷奶奶他们才放下心来。

杜爹杀了一只老母鸡,一只鸭子后就去叫人。两个哥哥知道中午要请人吃饭,就拉着小叔去山脚下的小河里去钓鱼。芽儿既想跟着去钓鱼,又想看爷爷做菜,犹豫不定。后来才想起来,做熊掌可是十几年不遇的,而钓鱼只要有空是可以天天去钓的,就决定留在家里看爷爷做熊掌。

爷爷先把熊掌放进烧着开水的锅里煮10 分钟左右,然后捞出来,洗净锅再烧开水,加入葱、姜、料酒,再放入熊掌煮10分钟,据说这样才能去净熊掌的腥味。洗净大铁锅,放入熊掌、鸡、鸭、冬笋、葱、姜,注入鸡清汤,用大火烧开,然后用小火慢慢炖。

正炖着呢,就见郭老大提着一个猪头还有两瓶酒上门了,“叔,今天我也过来兑个伙。早就猜到肯定今天中午吃熊掌,俺还不知道熊掌啥味呢?今天中午一定要好好尝一尝”。

“没问题,今天就让你尝尝叔的手艺。猪头我做不好,让你婶子做,她做的地道。”,杜爷爷接过猪头递给杜奶奶,让杜奶奶用另一个灶头做,杜妈就给杜奶奶打下手。

“芽儿,去你郭大爷家里叫你郭大娘和三个哥哥中午也过来吃饭。”,爷爷见只有郭老大一个人就对芽儿说道。

芽儿脆生生的答应,出门去叫郭大娘他们去了。郭老大家离芽儿家里不太远,就隔着几条胡同,等到他家门口的时候,就见芽儿扯着小嗓子喊,“郭大娘,郭大娘,俺爷爷叫俺来喊你和三个哥哥去俺家吃饭呢。”。

“哎呦,原来是芽儿啊。芽儿赶紧过来让大娘亲亲,看这小模样俊的。大娘收拾收拾就走,你先等等大娘。”,郭大娘也不矫情,直接应道。

“芽儿,你是来叫我们一起去你家吃饭的吗,是不是吃那个熊掌?”,听见芽儿和郭大娘说话,郭老大的两个小儿子二栓,小栓从自己屋子里窜了出来,大栓在旁边看着他们两个直笑不语。

“是啊,大栓二栓小栓哥。今天有好多好吃的,有熊掌,有老母鸡,有鸭子,有郭大爷带过去的猪头,哥哥们还去钓鱼了呢,中午肯定还有鱼”。光听芽儿报菜名,二栓和小栓就忍不住拉着芽儿往芽儿家里走,还冲郭大娘喊了一声“娘,我们先带着芽儿过去啦。”。

等芽儿他们几个回到家里,发现家里已经来了好些人。村长,五爷爷五奶奶,还有二叔一家,以及堂哥的外公外婆,李爷爷李奶奶。哥哥和小叔他们也钓鱼回来了。钓了两条2,3斤重的草鱼,二婶正收拾着呢。

爷爷的熊掌也炖的有六七分熟了,就捞出鸡、鸭。取出熊掌轻轻拆去骨头切成方块状,使底下的皮连着。再放进锅里,然后放了料酒、盐、白糖烧开后继续炖,等熊掌完全炖烂入味道才算做好了。

杜奶奶、杜妈、二婶还有赶过来的郭大娘就在另一个灶上忙活。今天的这顿饭是芽儿家这几年最为丰盛的一顿,不光是对芽儿家来说如此,估计连国家领导人平时都难吃到这么丰盛的菜。主菜有:炖熊掌,炖鸡,炖鸭,红烧猪头,水煮鱼,鱼头豆腐汤,五花肉炖酸菜,还有辣炒肥肠,肥肠是村长带过来的。 今天人多,蒸馒头是来不及了,杜妈就蒸了一大锅二米饭。

男女老少二十几人,分成两桌满满的坐下。见众人坐下,杜妈和二婶就开始上菜了。先是今天的重中之重熊掌。杜妈取出熊掌中的骨头,把熊掌分成两盘。只见熊掌颜色洁白如玉,上面淋着汤汁,晶莹剔透,颤颤巍巍,一看就食欲大增,剩下的菜也都是一式两份。色香味俱全的丰盛饭菜,对常年缺少油水的人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连芽儿都不停的咽口水,就怕流了出来。

女人带着孩子吃,这边主要是吃饭吃菜。五奶奶、李奶奶、杜奶奶年纪大,喜欢吃清淡一些软一些的,像熊掌,鱼头豆腐汤,炖鸡炖鸭什么的。像杜妈她们则喜欢吃口味重一些的,像红烧猪头,水煮鱼,辣炒肥肠什么的。几个小男孩是什么都喜欢,一个个嘴里都塞得满满的,连滴到衣服上也不在意。芽儿也是什么都喜欢吃,感官灵敏的好处是可以细细品味饭菜的香,鲜,纯,原汁原味。但是也有坏处,水煮鱼辣的芽儿直流眼泪,越吃越辣,越辣越想吃,结果就变成了边流泪边吃了。看的众人都直笑话她,杜妈也忙个不停的给芽儿倒凉开水让她漱口。

男人那桌则是以酒为主,边喝边吃。郭老大端起一杯酒,敬杜爹道,“兄弟,要不是你,哥哥我这条命就算完了。以后兄弟你要有啥事,哥哥我绝无二话。啥也不说了,喝了哥哥这杯酒。”,杜爹只好含笑喝下。接下来就是你敬我,我敬你的,气氛比另一张饭桌上兴奋热闹的多。

一顿饭吃了两个多小时,到最后郭老大、杜爹两人都喝醉了。奶奶只好让小叔帮着郭大娘把郭老大送回去。芽儿看郭老大醉的不轻,脸色都有点发白,忍不住对郭大娘说,“大娘,我大爷喝醉了。我听奶奶说喝醉的话,最好喝点醋或者糖水什么的,能解酒”,一副小大人样,乐的大伙不轻。“你大娘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能不知道这些,放心吧小管家婆。”,杜妈点着芽儿的小脑袋笑道。

“芽儿放心,回到家大娘就按照芽儿教给大娘的,给你大爷喂点糖水。”,郭大娘配合着杜妈继续接话。羞得芽儿小脚一跺,跑到屋子里躲起来了,自己这不是忘记自己还是个孩子了么。

杜爹的酒品不错,喝过杜妈喂的蜂蜜水就睡着了,一直睡到吃完饭才醒来。毛毛这个怕生人的小家伙也是到晚饭的时候才出现在众人面前,都不知道它以前去了哪里,芽儿还以为它回山里了呢。

18 清河湾的小学

由于昨天下了一场雨,山里肯定出了不少木耳。接下来的几天村民们继续忙着摘木耳,狩猎队则继续狩猎。不过这次狩猎队没有进深山,就在附近几个山头打一些野兔子山鸡什么的。这样的日子又继续了6,7天,直到附近的几个山头采摘的差不多了才算结束。村民们没有继续往深山里面采摘山货,一是因为在往里走的话基本上没有上山的路了,往下运送很不方便。路上耽误的时间太多。二是因为再往里走也不安全,那里有不少大型动物。

狩猎队这几天的收获也不小,虽然没有再猎到野猪什么的,但是几天下来,平均一家都能分上3只兔子,2只山鸡什么的。晚上几天要去捕些鱼回来,在加上过年时村子里分的猪肉,这个年肯定能过的热热闹闹的。

天气越来越冷,现在村民们已经很少出工。叔叔大爷们忙着处理前些日子采摘回来山货。由于新鲜的山货不好保存,收购站不怎么收购新鲜山货。乡亲们在都要把这些山货加工成干的山货再卖到收购站。蘑菇木耳什么的都要干燥晾晒,松子要从松塔里磕出来,山核桃也要去掉外面的青皮。

婶子大娘们忙着在家里洗洗涮涮,腌咸菜,做冬衣。现在冬天可没有什么大棚蔬菜,冬天吃的最多的就是白菜,土豆,咸菜了。会过日子的主妇把秋天收的萝卜豆角什么的,一部分晒成菜干,一部分腌成咸菜,一冬天就靠着这些菜干和咸菜下饭了。天气越来越冷了,也要给家里的老老少少准备过冬的衣服。山里人费鞋子,大老爷们一年能穿破6,7双鞋子。婶婶大娘们一年也就冬天的时候有时间,都凑着这个时候抓紧做鞋子,做衣服呢。一群媳妇大娘们拿着自家的针线筐子,凑到一块,拉着呱,手底下都不慢,借着顶针将针线穿过鞋底,再一扯线头,“嗤啦”一声,再将针脚拽实,手底下快的人两三天就能做成一双。做成的鞋的样子都不是好看,但是舒适合脚。芽儿的鞋子每年都是杜奶奶做的,每双鞋子上面都会绣上蝴蝶,牡丹什么的,都栩栩如生,喜欢的芽儿都不舍得穿。据说杜奶奶小时候家里条件不错,专门跟绣娘学过绣花,一手绣活是村子里出了名的好,以前有人家结婚还让奶奶帮着给绣盖头来着。

每次杜奶奶绣花的时候,芽儿都会拿着针线在块旧棉布上学着奶奶的样子比划着。那副认真的小模样,看的婶子大娘们都说,“我们芽儿将来肯定是个巧媳妇,这么小就开始跟着奶奶学绣花呢。”。

虽然被大娘们笑话,但芽儿还真的是想学呢。上一辈子她因为身体不好,不能剧烈运动久而久之就养跟古代大家闺秀似的的生活习惯,看看书,写写字,弹弹琴。本来就对女工有兴趣,但那时没有地方可以学。现在看奶奶的绣工那么好,怎么能放过呢。杜奶奶见芽儿喜欢,也乐意教她,在她老人家的观念里女孩子就要心灵手巧的,不会拿针线怎么能行。

清闲下来的日子过得飞快。到了十一月,村民们采摘回来的山货除了留给村民自用的,剩下的都卖给收购站了。村民们也算是彻底清闲下来,村子里的那帮孩子也都彻底的玩疯了。现在也不用下地,不用摘果子,不用放羊,那还不可劲的玩。前几年到了上学年龄的孩子,条件好一些的人家都咬咬牙送到公社上学校去念两年书,省的将来都成了睁眼瞎。只不过这几年*革命闹腾的厉害,就连公社学校的不少老师都挨批斗了,到现在还没复课呢。

芽儿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自家大哥已经十二岁了,小哥哥也十岁了,还都没有念过一年的书,认不得几个字,村子里的那些孩子也都差不多。等他们成|人后正好碰上经济改革,没有文化他们将面临着下岗失业,到最后只能依靠这一亩三分地,生活没有任何希望。芽儿不希望看到这群跟她一起长大的孩子,将来的生活依旧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子过得清苦。但是她年纪太小,提出这个问题肯定不合适。村子里也没有什么文化人,像小叔叔能念到初中已经算的上村子里的最高学历了。

这天晚上吃过晚饭,一家人都坐在爷爷奶奶屋子里的大炕上聊天。杜爹手里拿着一个小本子,在那里写写画画的计算着今年家里的收入。芽儿看着杜爹在那里写写画画,突然灵机一动,一脸天真的问到,“爹爹,你在干什么啊,这上面都是写的什么啊?”。

“爹爹在算今年咱们家能分多少粮食,多少钱。你还小,不认识。”,杜爹头也没有抬,继续在那里算着。

“哦,那哥哥他们都比我大,他们肯定认识是什么了。大哥,小哥,赶紧给我说说爹爹写的是什么,我都不认识。你们肯定认识对不对?”,芽儿继续问。

在杜皓宇,杜皓轩的想法里,自家的宝贝妹妹难得求一次自己,自己一定要好好表现表现。小哥俩伸着头看了半天,就见本子上跟鬼画符似的,什么也不认识。小哥俩难得的羞红了脸,“对不起,芽儿,我们也不认识是什么?你问小叔,小叔肯定知道,小叔在镇子上念过书的。”。

“哦,那为什么哥哥们不念书,念书的话肯定也能像爹爹和小叔一样,能够说给芽儿听。芽儿长大了一定要念书,将来说给爷爷奶奶听。”。

芽儿天真的一句话,让杜爷爷和杜爹陷入沉思。最后爷爷说了一句“建国,明天你跟我去村长家里一趟”,然后就满怀心事的要睡觉。气氛冷了下来,杜爹也没有心思在算下去,一家人都草草收拾一下睡了。

第二天草草吃过早饭,杜爹就跟着杜爷爷去了村长家里,一直到吃午饭的时候才回家。芽儿不知道爷爷他们和村长说了什么,只知道当天傍晚的时候村长广播明天召开全体村民大会,都必须准时参加。召开村民大会的那天,芽儿也跟着去了,她想看看村民的反应,看看这些孩子们到底能不能念上书。

当村长把想让村里的孩子们上学的想法跟村民们一说,出乎芽儿的意料连愿意让孩子上学的连一成都不到,大多数都纷纷嚷嚷的反对。

“念啥书呢。现在公社的学校都不叫上课了,要是咱们村让孩子念书的话,还不得批斗咱们。现在这样也不错,孩子在家可以帮忙打打猪草,放放羊什么的。要是念书的话,这些活计谁来干”,这是那些不乐意让孩子念书的村民的想法。

“凭啥不让俺们念书,□说了,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要是俺们念了书,俺们也能看懂小人书上写的是什么,而不是光看画了。俺们也能学习□语录,做革命小战士。”,没想到先跳出来要念书的是这些小娃子们,虽然他们的目的是看小人书。小人书在农村里可属于奢侈品,清河湾全村划拉到一起,也就有十多本,是这些孩子们唯一的读物,一个个都稀罕得跟宝贝似的,轻易不肯拿出来给别人看。

听了这话,其他的孩子们的情绪也都被煽动起来,一个个举着小拳头“俺们要念书,念了书就能看懂小人书了,念了书,俺们也也能算账,省的到供销社买东西的时候人家笑话俺们是泥腿子,连帐都不会算。”。

听了这些孩子们的话,那些反对的村民们也没有话说了。是啊,不让孩子们念书,将来孩子们只能像自己一样做个睁眼瞎,念了书的话最起码能认识自己的名字,会算账啊。要是念的好的话,说不定还能吃上国家粮呢。那时候,户口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农业户口,另一种是非农业户口。农业户口多是农民,在生产队干活,到秋后分口粮;非农业户就厉害了,拿着粮本或者副食本,按月到粮库或者粮店、商店去买粮,每个月多少还有点白面豆油啥的,所以老百姓都管这个叫吃”国家粮“,也就是供应粮。

“念书是好事,五爷爷这辈子就吃了不识字的亏。革命解放的时候,部队给退伍军人安排工作,要是五爷爷我也识字的,我也能分配到县里吃国家粮喽。”,五爷爷一脸感叹的说到,“再说了,孩子认识几个字能算算账也是好的。”。

“让孩子们上学是好事,可是咱们没有老师啊?”,有村民立刻发现这个问题。

“是啊,这是个问题。我看这样吧,现在村子里的孩子大多数都没有念过书。建设,还有狗娃他们几个不是在公社的学校念到初中吗,就先让他们几个轮流着教。”,村长琢磨了一会,最后宣布到。

“俺们都还没有初中毕业,能行不?”,被村长点名的几人一脸底气不足的问到。

“俺说行就行。不就是教大字不识一个的娃子们么,有什么不行的。再说了,前几天在公社开会的时候,公社领听说明年有不少下放到咱们公社接受劳动改造的人。俺偷偷的打听了一下,都是大学教授,专门教大学生的呢。到时候说不定也有分到咱们村子里的,咱们就让他们教教书,你们几个也能跟着学学,这活轻松,他们肯定也乐意。再说了,就是让他们下地干活,估计他们也干不了。”,村长的小算盘打的啪啪响。

“不过,大家伙记住喽,这让孩子们念书的事情千万不能张扬。尤其是咱们竟然还打算请□分子教书的事情,一定不能让公社和县里知道喽,要不咱们大家伙都玩完。还有,平时咱们就让孩子们上午和晚上念书,下午不耽误帮家里干活。”。

在村民们眼里大学生就是秀才了,那叫大学的大学教授还不都得宰相啊。自家孩子将来能跟着念书,肯定错不了,再说也不耽误帮家里干活,也不用交学费,也都纷纷表示同意让孩子们念书。村子里的孩子们念书的事情就这样拍板定了下来。

19 县城游记(上)

做好决定的村民们的行动力很强,第二天就把村支部的两间空房子收拾出来。又有几个村民去山上砍了几棵树,丁丁当当不到两天,十几张简易的课桌也准备好了。村长忙着统计村子里需要上学的孩子。不统计不知道,村子里学龄的孩子竟然有30多个,这还是只是6岁到15岁之间的。小叔和另外三个念过初中的人王强,张民,赵丰分成两拨,两个人教语文,两个人教数学。那些孩子们也都缠着母亲做好新书包,收拾的利利索索,像要上战场的战士一样,随时准备着去上学,一个个兴奋的不得了。芽儿的两个哥哥也整天的在芽儿耳边不停的念叨着上学的事情。现在是一切准备就绪,就欠东风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