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爷今儿就在念您,您可总算来了。”小丫环接过竹篮,笑着对随喜道。
“这小子想的是我的冰糖葫芦呢吧。”随喜没好气地哼了一声,眉梢眼底却难掩宠溺疼惜之情。
快步地走进二道门,远远就听到一道清亮稚嫩的声音在屋里传了出来,“姐姐,姐姐回来了。”
一个胖乎乎的身子竟然就要从半月窗里爬出来,刚爬了一半就被一双白皙的手给抱了回去,传来呵斥的声音,“还敢爬窗了你,不怕摔疼了啊。”
随喜笑得更加高兴了,大步走进屋里,正好看到一位身姿婀娜,稍显丰满的美妇人抱着一个肌肤柔嫩,眉目漂亮,穿着大红色五福暗纹对襟小衣裳,像个玉雕粉琢的仙童般玲珑可爱的小男孩要走出来。
“阿娘。”随喜笑眯眯地叫了一声,接过已经向她张开双臂的小男孩,“又沉了不少呢。”
这雅淡温宛的女子正是两年前假死离开关家的关娘子,住在这庄子已有两年,上下都称她为夫人,而对外则都是以罗嫂子自称。
那粉嫩可爱的小男孩自然就是随喜的亲弟弟,罗若颀。
“姐姐,糖。”罗若颀搂着随喜的脖子,柔嫩的脸蛋贴着随喜的脖子,声音带着浓浓的撒娇。
“就只想着糖,都不想姐姐的。”随喜抱着在软榻上坐了下来,在他肉呼呼的脸蛋亲了一口,宠溺地捏了捏他的鼻子。
“最想姐姐。”罗若颀用力地回亲了一下随喜,“也想吃糖。”
关娘子笑了起来,“你别总是宠着他,每次来都给他带吃的,把他给惯坏了,昨晚睡下前还念着你。”
“不要吃太多就好了。”随喜从荷包里拿出一包油纸,低声对弟弟道,“慢慢吃,别一下子就吃完了啊。”
罗若颀欢呼了一声,从随喜怀里蹭了下去,拿着油纸包到另一边去了。
关娘子笑着摇了摇头,看着自己一双儿女,忍不住感慨,“一下子就两年过去了……”
随喜将视线从弟弟身上收了回来,看着依旧美艳动人的阿娘,撒娇地偎依了过去,“阿娘,您再等等,很快我们就能光明正大住在一起了。”
两年前,她求了青居真人帮助阿娘找一处不会被关家发现的安身之处,青居一句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将关娘子母子安置到西里城的郊外庄子里,而为了不引起关家的注意,随喜那日在关家大门外烧了两口棺材之后,就带着两个骨灰坛来到了居士林,将关娘子母子的灵位设在居士林的功德殿中,自己也上山继续跟着青居真人学艺。
只和罗家偶尔联系,却再没有提及关家。
虽然后来关老夫人会派人来关心她几句,随喜都只是冷淡应付,那日她带着两口棺材在关家大门之外,她不相信祖母不知情,既然当初能做得那么绝情,今日又何必来假惺惺关心她的死活?
她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羸弱无助的小姑娘,这两年来,她的医术大有长进,已经是能独当一面能力保护阿娘和弟弟了。
谁替代了阿娘在关家的地位,关炎波有没有儿子……对她们来说,根本就不重要,她要的是阿娘能光明正大地走在人前。
“我们住在这里挺好的,没必要搬到城里去。”关娘子知道女儿一直希望她和儿子能住到城里,但其实她更喜欢这庄子的静谧。
“颀哥儿再长大一些,也要上学堂的,住在这里到底不方便。”随喜笑道,将目光落在亲弟弟身上,她一定要辅助颀哥儿出人头地,将来有朝一日,要那关炎波对着自己的儿子低声下气
“那就等他再长大一些,到底还是有些不放心。”她不能失去儿子和女儿,所以万事都要小心,不能被关家发觉她尚在人间。
“好”随喜笑着回答,心中却另有打算。
“姐姐,阿娘,吃糖。”罗若颀手里抓着两颗有些融化显得黏糊糊的冰糖葫芦摆动两条小胖腿走了过来,要随喜和关娘子也吃糖。
随喜拿了一颗放进自己嘴里,亲昵地抱起他,“我们颀哥儿真乖。”
关娘子笑着拿起绢帕擦拭罗若颀的手,“都把衣服弄脏了。”
罗若颀纯净乌亮的眼睛亮晶晶的,“姐姐吃了我一颗冰糖葫芦,下次回来要还我十颗。”
随喜又好气又好笑地敲了敲他的额头,“臭小子,原来打的是这主意啊。”
关娘子笑了起来,“这孩子也不知随了谁,小小年纪,跟个人精似的。”
“和我一样聪明。”随喜得意地笑着。
“比姐姐还要聪明。”罗若颀坐在随喜腿上欢乐地跳着。
“一样聪明”随喜虎着脸强调。
人小鬼大的罗若颀一点儿也不怕随喜,更加欢乐地叫了起来,“我最聪明了,比姐姐聪明,比阿娘聪明……”
随喜忍不住大笑,用力地在罗若颀脸上亲了一口,“是是是,我们颀哥儿最聪明了。”
罗若颀得意起来,拉着随喜的手,“姐姐,我们去钓鱼。”
庄子里有鱼塘,随喜每次回来,都喜欢带着弟弟一起去钓鱼。
“好”随喜牵起他的手,跟关娘子道,“阿娘,我们去钓鱼了。”
关娘子笑着点头,喊了两个婆子跟着他们姐弟俩一块去,目送一双儿女消失在门边,嘴角的笑容抑制不住,她真的什么都满足了,如果这样的生活能一直下去,那她真的别无所求了。
虽然随喜一直想要隐瞒关家的事情,怕她听了伤心,但其实她也不是全然不知道的。关炎波在她‘死’后不久就扶了郑淑君为继室,而他也凭着郑淑君娘家的势力平步青云,如今在西里城的地位已经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言了。
而郑淑君为他生了个女儿,至今仍未有儿子,却一直没再纳妾,多少还是因为怕了郑家的势力。
也不知这算不算是报应呢。
她并不伤心,只是觉得有些讽刺,她好歹与他同床共枕了十多年,他竟然如此凉薄,在她死后还不肯给她一个安息,她并不羡慕郑淑君今日在关家的地位,关炎波会这样对她,总有一天也会这样对待郑淑君,一个人的本性是改不了的。
她如今担忧的,是随喜将来的亲事,就快要十二岁了,别的姑娘说不定都在说亲,她不能出面为女儿选一门好夫家是遗憾,但更怕关炎波会将随喜当做利益的棋子。
不过,以随喜身为青居真人关门弟子的身份,关炎波也不敢胡来的吧,如此想着,她心中才稍作平静。
将湖湘叫了进来,商量着今晚要准备的晚膳,随喜在山上是吃不到荤菜,每三个月来庄子里一次,自然要多做些她喜欢吃的。
湖湘是唯一知道关娘子尚在人间的丫环,关娘子母子身边不能没有一个心腹,湖湘是最好的人选,而且也是随喜信得过的,而平灵则被随喜留在罗家。
关娘子最近正在物色给湖湘找一门亲事,庄子里没有合适的小厮能配得上她,唯有在村子里找了,只是每次提及这事,湖湘都不愿多提,说是不想嫁人,情愿一辈子留在关娘子身边照顾着,将来还能当颀哥儿屋里的妈妈。关娘子说服不下她,只好暂时将这事放在一边了。
两人商量了晚膳的菜式,约莫过了半个时辰,随喜就领着罗若颀回来了,两人湿了半身的衣裳,却笑得灿烂如盛开的鲜花。
祝大家的妈妈都节日快乐,祝已经当妈**姐妹们节日快乐~~~
正文 第一百零五章 两年(下)
第一百零五章 两年(下)
住了两天,随喜才依依不舍地和关娘子道别,罗若颀拽着她的衣袖,扁着一张粉嫩的小嘴,泪汪汪地看着随喜。
“姐姐很快就回来陪你的,乖。”随喜轻轻握着他的手,柔声哄着。
“姐姐不走。”罗若颀稚声叫着,两只肉呼呼的手搂住随喜的脖子。
“姐姐是去给你买冰糖葫芦,很快就回来的。”关娘子哄着,将罗若颀抱进了自己怀里,对随喜眨了眨眼示意她赶紧走。
随喜摸了摸罗若颀的脑袋,每次都这样,哄半天才答应让她离开,其实她也舍不得离开阿娘和颀哥儿,可是有些事情是身不由己。
罗若颀将头埋在关娘子怀里,不愿再和随喜说话了。
“他一会儿就好了,你赶紧回去吧,别让悟明道长等太久了。”关娘子道。
“阿娘,那我先回去了。”随喜笑了笑,对罗若颀道,“姐姐走了,下次给你带蚕豆好不好?”
罗若颀稚嫩的声音从关娘子怀里传出,“还要小人糖和冰糖葫芦。”
“就知道吃”关娘子笑骂。
随喜笑着离开了屋里,来到大门外的时候,正好看到悟明站在马车旁边,灰色道袍在风中轻扬衣摆,面容俊秀,看着随喜温雅浅笑。不知道为什么,她突然就想起三年前在树林中看到的那一幕,现在她所知道的三师兄是平淡如水,真正做到抛却世俗一心修道的道士,仿佛当年那个有着热烈情感的悟明只是昙花一现。
“小师妹,赶紧上车吧。”悟明轻声地开口,放下脚蹬让随喜上了马车。
随喜点了点头,“总是麻烦三师兄来接我。”
“我也是顺路。”悟明笑着道,轻喝一声,马车动了起来。
回到居士林山下的时候,随喜就下车了,她与悟明不同路,没想刚下车走不到几步路就看到山道石阶走来两道眼熟的身影,她的脸色微微一凝。
“大姑娘。”迎面走来的是一位**打扮的女子,身后跟着一位小丫环。
“翠丝姐姐。”随喜淡淡地点了点头,两年前关娘子‘逝世’之后,翠丝也回到了关家,没多久就配了个小厮成亲了,这两年来,关老夫人偶尔也会让她来给随喜稍些衣裳吃食。
关老夫人对随喜多少有点愧疚,所以想尽一些心意弥补。
“就要清明节了,老夫人想在居士林给过世的夫人做一场法事,奴婢是过来请端冕道长明日到家中一趟,老夫人要与他商量商量。”面对随喜冷淡的态度,翠丝心中有些暗叹,自从两年前的事情之后,姑娘不管是对她还是对老夫人,都没了以前那种甜美的笑容。
“老夫人真是有心了,只是太麻烦,我阿娘在另一个地方过得肯定不错,不需要做法事。”随喜眼底闪过嘲讽的冷笑,声音越发冷淡。
“这是老夫人一片心意,大姑娘何必拒绝呢。”翠丝叹道。
随喜勾唇一笑,“老夫人的心意我领了,我阿娘已经不是关家的人,承不起关家的情。”
“可您还是关家的大姑娘呢。”翠丝柔声说着,“老夫人一直念叨着您,她老人家这两年来都希望您能回家去的。”
“翠丝姐姐若是没有别的事情,我就失陪了。”随喜冷淡地结束寒暄。
“大姑娘……”翠丝欲言又止,看着随喜冷凝的侧脸,只好轻轻一叹,“那奴婢就先回去了。”
随喜漠然看着翠丝两人走下山路,消失在视线中。
替阿娘做一场法事?如今才想起她阿娘了么?早些时候作甚去了?关家如今全是姓郑的女人在掌握大权,老夫人很多时候都被气得去小儿子那里,如今才想起阿娘的好了么?可是又怎样呢,有些委屈和怨恨是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少的。
她冷笑了一声,回身走向另一边的山路,如今山上只住着她一人,青居真人很少回来住了,除了来教她医术之外,他每年大部分时间都不在西里城,她已经有三个多月没有见到他了呢,也不知什么时候回来。
越是和师父相处,越是觉得他很神秘,看着虽然与世无争,但偶尔总会不自觉流露出一种和他形象不相符的寂寞荒凉神情,似在等待什么又在期待什么。
居士林的大小事务已经完全交给大师兄了,在世人眼中,师父真正成了云游四海的高人。
回到山上的木屋,随喜推开木门,就看到晒药的庭院中站立着一道俊秀挺拔的身影,她笑了起来,快步迎了上去,“师父,您什么时候回来的?”
青居手里还拿着一株晒得半干的药草,微微笑着低眸看向随喜,夕阳的余晖在他眼中投下细碎的光影,“刚回来没多久,又去找你阿娘了?”
“送了些东西过去,师父这次又要在西里城留多久?”随喜将竹箩里的草药收起来,一边笑着问,对师父的匆忙来去已经习以为常。
青居看着竹箩里的草药,皱眉问道,“最近有那么多人染上热毒吗?”
“是啊,最近许是天气问题,时冷时燥,稍微不注意就上火燥热,大师兄让我多采一些腊梅花,可以在山下煮成茶水,给城里的百姓取饮,又能润肺止咳,也能令人不那么心烦口渴。”随喜笑着回道,她去找阿娘的这两天,还都是大师兄亲自上山来晒药的吧。
青居轻轻颌首,淡淡浅笑,“行医赠药……你做得比为师还要好。”
“徒弟为师父效劳,难道不应该吗?”随喜收拾好草药,抬头看着青居,“何况随喜有今日,是师父您的大恩大德。”
“举手之劳,不必记在心上。”青居微笑,眼角微扬,“李二少爷最近可有找你?”李尤炀是唯一知道如何上山途径的外人。
“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见到他了。”随喜回道,眼底有些黯然。
青居眉毛轻挑,不再说什么。
落日之后,端冕三师兄弟也上山来了,师徒几人热热闹闹吃了晚饭,就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去了,端冕和悟悔随青居到书房去说话,悟明拿了一竹篮的腊梅花下山了。
第二天,李尤炀就来了。
这两年来,他从一个稚嫩的少年蜕变成为气宇轩昂的年轻男子,不再是众人眼中嚣张跋扈的纨绔子弟,而是沉静不可忽视的李家二少爷,在对付想置他死地的庶出大哥的过程中,他让李家上下都见识了他的铁腕手段和宽阔胸怀。
李尤炀,已经真正蜕变成功。
却不知青居在想什么,明明是与世无争的真人,对李尤炀又十分关注,这两年来一直在教李尤炀武功,还常常与他讨论这个王朝的动向,似乎在有意无意间灌输些念头给李尤炀。
“尤大哥。”随喜捧着茶盘来到大厅,给坐在首位的青居送了茶,再给李尤炀奉上。
李尤炀脸上的线条比之两年前更深刻了一些,不笑的时候显得很是严肃,是个不好接近的人,他接过随喜奉上来的茶,轻声说着,声音低沉,很是悦耳,“昨天我来了,端冕说你不在。”
随喜微微低下头,“这两天去郊外了。”她阿娘没死的事情,李尤炀并不知情。
“又去给村里的百姓免费看病了?”李尤炀笑着问,对着这个娇憨的小姑娘,他脸上的笑容特别多。
随喜迟疑了一下,才点了点头。
李尤炀浅色的眸子闪过一丝愧疚,随喜是他到这个世界遇到的第一个人,又是他的救命恩人,他原是想好好报答她,可是两年前他刚回到李家的时候,四面受敌,就算想要找她,还得担心会不会连累她成为靶心,所以悟明去告诉他,随喜已经回了关家,让他多照看的时候,他虽答应下来,却没有见过她一面,怎么也想不到会发生那样的事情。
还记得他好不容易搞定了李尤慎和柔姨娘,正打算到关家去找她的时候,却在关家大门外看到她站在两具被大火吞噬的棺材旁边,倔强冷漠地看着自己的父亲。
那样一个小小的身影,孤单而又显得强大,看着自己父亲的目光幽怨而平静,一字一句地对那人说出,为什么死的人不是他……
到底是多大的恨,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这个小小的,看起来柔弱娇憨的小女孩到底在他不知道的时候,受过多少委屈?
他竟一点忙也帮不上
青居轻轻啜了一口茶,眼底含笑地看着李尤炀,低声道,“听说李二少爷近日要往京城去了?”
李尤炀收回视线,将心中的愧疚收敛起来,“家父身子抱恙,是替他老人家去拜访一下旧友,也不知要在京城逗留多久,过来跟随喜道别,没想青居真人也回来了。”
随喜诧异地看了他一眼,却不知要说什么。
“何时启程?”青居问道。
“三天之后。”李尤炀不知道青居为什么问得那么仔细,但还是实言回答。
“那正巧,三天之后我也要去京城一趟,我们正好同道。”青居沉声说道,嘴角的笑容略有些让人觉得深不可测。
李尤炀怔了怔,笑着道,“真是巧。”
正文 第一百零六章 梁子(上)
第一百零六章 梁子(上)
见师父似乎有话要跟李尤炀单独说,随喜就悄然地退出了大厅,来到屋后采药。
约莫过了半个时辰,随喜的额头沁出一层薄汗,她吁了口气,洗干净了手,拿出绢帕擦去脸上的汗水,来到树下阴凉之处,给自己倒了一杯温水,山风徐徐吹来,树叶发出沙沙声响,明媚的阳光被树叶剪碎,斑驳地落在她肩膀上。
李尤炀高大挺拔的身影突然出现在视线之中,一身宝蓝色的杭绸对襟长衫,白玉腰带,显得英姿飒爽,俊美非常。
“小随喜”他低头看着她,眸中脉脉含笑。
“尤大哥,你怎么过来了,不是和我师父在说话吗?”随喜站了起来,疑惑地问道。
李尤炀在随喜旁边坐了下来,拉着她重新坐下,“你师父去居士林了,好像有急事。”
“哦。”随喜轻声应着,眼角扫了他刚毅的侧脸一眼,一时无话。
“小随喜,有没想过下山去?”李尤炀转过头,眼底蕴着浅笑,语气认真地问着。
“下山去作甚?”随喜怔了一下问道。
“总不能一辈子留在这里,不想去学院跟别的小姑娘一样学习功课吗?像学那些什么女红之类的,你可不是小道姑,将来是要成亲的。”李尤炀笑着道。
律法有规定,女子在十岁时要到书院去上学,跟那九年义务差不多的性质,只不过在古代来说,是五年教育,也不是义务的。所以西里城有了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能到书院上学的女子,都会被视为真正的大家闺秀,找个好婆家也相对容易。
虽说女子要十五岁才能成亲,但随喜都快要十二岁还没能去学院上学,将来就怕被看轻了。
“我在山上也一样能学习。”随喜低下头,轻声说道。
“傻姑娘,那是不一样的。”李尤炀笑了起来,揉了揉她额前的头发,“你只是不想下山之后住到关家而已,可以住在书院啊,不必见到不想
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