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文书库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天下(完结+番外)第23部分阅读(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赵肃:“拙荆还在老家那边,等我到莱州安顿好,再接她一起过去。”

张居正噢一声,再也找不到话问。

自高拱与徐阶起嫌隙,赵肃和张居正再见面时,虽说面上还

67、第 67 章 ...

像往常那么融洽,可到底还是渐渐疏远,彼此见面也有些无话可说,今日若不是跟着朱翊钧出来,只怕张居正也不会出现在这里。这不,眼下高拱见他就没好脸色,已经踱开脚步,到另一头去和陈以勤说话。

又话会儿家常,天色不早,赵吉过来小声提醒该出发。

赵肃上马,朝诸人拱拱手,没再说话,千言万语已在这一礼之间。

须臾扬起鞭,轻轻一踢马腹,头也不回,很快消失在飞起尘土之中。

朱翊钧怔怔瞧着那逐渐模糊背影,咬咬唇,再也忍不住,哇一声,哭出来。

作者有话要说:注:1、莱州府是中府还是上府,没能查到,姑且认为它是中府。2、前面关于姐妹排行BUG,已经修复,多谢大家提醒,以后凡是白天有修改,都是修BUG,大家注意看日期,不要误点进来。

下一更在11号晚上。

谢谢阿尔法多、小鬼寻道、Azure、XUANFENGAOAO、zr33835950童鞋地雷,谢谢herosly11童鞋手榴弹,谢谢大家留言和支持!

68

68、第 68 章 ...

赵师傅安否,

一别经年,弥添怀思,敬祝身体康健。

记得上回你手把手教我读《资治通鉴》时候,我才七岁,如今张师傅拿着《资治通鉴》又要重新教我,我和他说你教我读过,但他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才读一遍,连里头精髓都不能窥见一二,我只好又跟着他重读起来,可是张师傅讲得一板一眼,好生没趣,李师傅也是,他教那些写文章辞藻,都是先前你说过不必太过用心,但李师傅似乎喜欢得很,有时候教着教着,自己就在那里摇头晃脑地念起来,陶醉其中。

肃肃,你去莱州已经有一年罢?那里好玩么,是不是可以看到海,海那一边,有没有你和我说过西洋人坐着大帆船来和大明做生意呢?

去年五月,就在你走后一个月,高师傅和徐阁老吵起来,最后还闹到父皇跟前,父皇被吵得头疼,最后只好让高师傅还乡休养。只是父皇私底下和我说,他本意是想留下高师傅,可是徐阁老不依不饶,言官声音实在太大,他也没有法子。

肃肃,先前你与我说过,强势如皇祖父,也不可能事事如意,我还没法理解,但是现在却有些懂。原来父皇是皇帝,可也不能随心所欲。

现在没高师傅,听说郭朴郭阁老和陈以勤师傅也想走,但被父皇苦苦挽留,所以没走成。

莱州府事情很多吧,现在又开港口,你一定是很忙,听子重说,你每夜常常都是忙到子时才睡下。

记得去年朝廷在讨论要不要开海禁,曾经争得不可开交,许多人反对开海禁,说祖宗规矩,不可更变,但内阁几位大人却力排众议,都一力赞成,最后僵持不下,听说还是你写来条陈让父皇下定决心,除漳州之外,又增加莱州和广州两个港口。父皇读你折子很高兴,我还记得里面写道,欲强中国,必先富民,欲富民生,必先开海禁,欲开海禁,必先强水师。这句话,我到现在都会背呢。

你在折子里和父皇描绘西洋各国情景,勾起父皇兴趣,还对我说起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事情,父皇生性平和仁厚,难得对政事有什么特别感兴趣地方,就连御史言官们骂他,他也不在意,你可真厉害,一封折子就能让父皇兴奋得处理三天政事。

肃肃,现在莱州风景好不好,冬天时候,紫禁城内苑湖水会结冰,渤海湾水也会结冰吗?我很想去看看,可惜不能。

上回你寄来糖酥煎饼我很喜欢,如果这次回信话,顺带再寄一些过来吧,那一坛虾酱味道我不是很喜欢,就不用寄。

肃肃,我很想你。

翘企示复。

此候。

朱翊钧

丁卯年三月廿八

赵肃看着看着,禁不住笑出声。

开头还写得似模似样,后面就开始荒腔走板,就连结尾也惦记着吃,可见还是小孩儿心性,可正因为这样,音容笑貌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他仿佛可以瞧见一名少年撑腮咬着笔杆苦苦思索模样,这千里距离,竟如咫尺一般,没有丝毫隔阂。

他铺开纸,提笔蘸墨,略想想,开始落笔。

敬呈殿下安好,

初春三月,此地夜间尚凉,想必京师更甚,请保重身体,勿忘添衣。

前两个月收到朝廷邸报,闻知殿下被立为太子,臣不胜欣喜,谨为殿下贺。

刚写这么句话,赵肃感觉有些不对劲,这一年里自己往来公函,说话习惯打官腔,再看看朱翊钧来信,未免就显得有点不近人情。

微微失笑,他也学着用大白话写。

李、张二位大人,学问是极好,且不似我这般随便,你跟着他们久,也能发现其中乐趣。一本书,每个人读,都有每个人感受,《资治通鉴》亦然,司马光编撰此书时曾说过此乃供帝王修身借鉴之用,纵是多研读几遍又何妨。

赵肃写写停停,有时候想好一会儿才下笔,神情却极认真,丝毫没有因为写信对象年仅十二而怠慢。

在他心目中,朱翊钧早就不仅仅是太子殿下,一国储君,还是一同朝夕相处将近七八年人,从一开始在集市上碰见他,那个粉嫩包子一般小娃娃,到如今连毛笔字也写得端端正正半大少年,这笔迹里甚至还隐隐能瞧见自己影子,因为在他小时候,正是自己手把手,一笔一划地教他写。

这个世界上,终有一个人受他影响,传承他思维模式,因为他而改变原来历史轨迹,这种香火之情,甚至要超越骨肉亲情,所以在明朝官场上,父子之间也许会因为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师生却很少有互相背弃,即便是有,那也要受到旁人唾弃。赵肃原本还不大能理解这种情感,但是现在,当他看到朱翊钧来信时,却慢慢地明白。

他写自己来到莱州之后光景,写自己一介外来户,如何在这里落脚,如何与官场众人,商贾大户周旋,又如何整顿吏治,鼓励经商,就如从前给朱翊钧讲故事一般口吻,娓娓道来,甚至连一些商场上阴私,官场里别人想要陷害他下作手段,也略提一二。

赵肃写这些,不仅仅是在给朱翊钧回信,更是要让他看到在皇宫里看不到东西。紫禁城固然是在帝国顶端,可也像一个牢笼,困住一个人眼界和胸襟。

明朝皇帝不兴游幸各地,因为在大臣们看来,这是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之举,不是明君所为,所以一个喜欢到处跑正德皇帝,就成昏君典范。

这个出发点固然是好,但是他们恰恰忽略一点,如果一个皇帝只能整天坐在金銮殿里,看着各地送上来奏报,看着别人想给他看东西,看不到别人不想给他看,他就只能是一个坐井观天皇帝。这样皇帝,纵然有雄才伟略,将来格局也有限。

如果底下臣子精明倒也就罢,但像张居正这样天纵奇才,数百年也才出一个,又譬如唐太宗,他本身能干,可也没盖过手底下那些名臣光芒,便是因为他见多识广,心胸开阔,一个容字,容下世间万物,这才有贞观之治。一个皇帝,也许不需要多么精明,却绝对需要开阔眼界和胸襟,这正是赵肃想教给朱翊钧。

朱翊钧如今还是太子,一言一行都要受到满朝文武关注,连皇帝都不能轻易出京,他更是不能,所以言语之间,对赵肃很是羡慕,心向往之,恨不能至。

既然你没法亲自来,那便由我来当你眼睛吧。

赵肃微微一笑,神色温柔。

正想提笔再写些趣闻琐事,好让他在宫里不至于那么枯燥,忽然屋子一阵猛烈摇晃,赵肃脸色大变,按住桌子起身,还来不及动作,便见贺子重身影自门外闪进来,二话不说将他抓出去。

不多时,衙门里其他属官和幕僚统统跑出来,个个面青唇白,神色惊惶。

“大人,到底发生什么事!”

“大人,莫不是哪里发生地动,快上报朝廷吧!”

“慌什么!”赵肃一声冷斥,他官袍端整,并没怎么失态,脸上冷静自持,众人看着他,渐渐安静下来。

赵肃略理一下思路,对贺子重道:“子重,劳烦你回一趟我家,去看看拙荆是否无恙。”

贺子重嗯一声,也不废话,转身便走。

又对师爷幕僚等其他人道:“速速写信,向巡抚大人报知此事,不过想必他那边也已经知道,不必长篇大论,我要官仓清点账册,现在还不晓得是哪里地动,我们此处受波及大不大,为防万一,粮食得先检查好备着。我要到城中各处巡视一番,你们也要尽快安排人手到各县去一趟,务必在两天之内把灾情呈报上来,本府希望能尽一切努力,将莱州府损失降至最低,诸位难免要辛苦几天,事后考评必会记上一笔。”

他有条不紊地嘱咐,几乎将所有事情都考虑到,众人早已习惯这位知府大人做派,闻言纷纷应是,赵肃来到这里一年,改变许多事情,同样也换一批比较能干下属,恩威并施,收服人心,不仅这知府衙门里人服服帖帖,就连城中士绅大户也都领教他手段。

如果说一年前赵肃还只是单枪匹马,毫无根基,起码今天他站在这里发号施令,已经没有人敢小看他。

赵肃后来才知道,隆庆二年三月这场地震,震中正是位于京师,六级左右地震,让莱州这边都有感觉,但距离较远,损失不重,可这并不代表京城一带没有死伤。

古代都是砖瓦房屋,一般抗震能力都不强,六级地震,足以让房屋倒塌,据说乐亭县还出现地裂,京师,乐亭,乃至滦州,百姓死伤数万之多,古代通讯不发达,救灾更不及时,也不知道有多少本来命不该绝人在不及时救治中死去。

偏偏祸不单行,四月初,陕西咸宁、泾阳一带也发生地震,余震经日不止,人畜死伤众多,内阁忙着拨款赈灾,阁老们几乎个个脚不沾地,头顶冒烟。

给朱翊钧写信终究没有写完便寄出去,辗转到京城,又过半年之久,回信才到赵肃手里。

信中说是因为地震事情,内阁忙得不可开交,朱翊钧主动向皇帝请缨,开始观摩学习政务。朱翊钧年纪小,很多事情没看懂,可却是极聪明,在那里待久,也渐渐能够就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看法。只不过他思路活络,问问题往往十分古怪,连李春芳他们也无言以对,唯有张居正还能常常回答他。

朱翊钧写道,原来张师傅是那么厉害,教我读书时候不觉得,现在才发现他懂得许多东西,一点儿也不比肃肃逊色。肃肃你不要生气啊,我只是实话实说而已,不过就算张师傅再厉害,我最喜欢还是肃肃。

结尾还画一串糖葫芦,附上一行蝇头小楷。

肃肃,我想你。

真是个小孩儿。

不过……

赵肃嘴角微弯,手指轻轻摩挲过纸面,目光漾起怀念。

嗯,我也想你。

作者有话要说:谢谢4240007、keixian、oxy134256、4404771、1400498、1182675309.sdo、花心笨笨 几位童鞋地雷,谢谢大家回帖和支持!

下一更在13号,俺尽量写多点,包子长大中。

69

69、第 69 章 ...

隆庆二年六月,广东曾本起义,攻广州。

同年七月,浙江台州飓风,大水淹城,死者三万余人,良田损毁十五万顷,京师震动。

与此同时,朝局纷乱并没有停止。

自隆庆元年高拱走后,徐阶内阁居首,挟言官而人独大,余者如郭朴、陈以勤等人,纵然不满,也没有办法与他抗衡。

徐阶知道,在朝廷,声音最大,最能左右局势,不是皇帝,也不是内阁,而是言官。

太祖皇帝朱元璋设御史言官,本来是为了监视告发百官,可他绝对没想到,在事隔两百年之后明朝,言官职责,已经不再是为朝廷服务,他们也有私心私利,所以结成团伙,旦看谁不顺眼,就哄而上告发,风闻言事,又不以言论罪,就算冤枉了你,事后你也只能自认倒霉。

所以言官集团这群人,内阁阁老们,基本是没人愿意招惹,但徐阶偏偏反其道而行,对他们极尽拉拢之事,那些言官里面,也有近半数是他门生,如此来,历任内阁阁老们最为头疼个问题,反倒被他迎刃而解。

为此,徐阶曾有句流传甚广名言: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刑赏还公论。这里面最后句,指就是扶持在嘉靖皇帝在位时被严厉打压言官们,让他们畅所欲言,不因言论罪,广开言路。这样做当然是有好处,在嘉靖年间被皇权高压下战战兢兢文官们,终于有了开口说话机会,可随之而来也有很多副作用,如今朝堂上镇日争吵不休,也是因此而起。

徐阶交好言官,却忘了最重要两点。

隆庆皇帝再软弱,那也是皇帝,眼看大臣比他还强势,心里头如何会高兴,加上高拱被迫乞休返乡,让皇帝与徐阶之间裂痕越来越大。

还有个人,却是徐阶从来没有想过,那便是,他最看重门生张居正,与他治国理念,竟是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张居正满腹抱负,他心目中改革施政,反而与高拱更接近些,但他身为徐阶学生,是不能也不允许反对自己老师,徐党势力壮大,意味着他理想就天不能实现。

反观徐阶,这个国家满目疮痍,有太多东西需要去做,需要去改,他自己心里也明白,可旦改革,势必触动很多人利益。不说别,单说土地兼并项,徐阶本人出身松江大地主,家中良田千顷,土地改革,只怕别人还没出声,他家族第个就要跳出来反对。

这种情况下,他即便看得清楚,也没法去做,加上他性格隐忍,凡事希望步步计划好了再下手,所以新皇登基以来,倒是做了几桩善政,可那都是在没有动摇根本利益前提下。

以上种种局面,便是赵肃之所以离京原因。他深知以自己如今资历和官职,不但起不了作用,还很有可能卷入纷争,成为被牺牲炮灰。

如他所料,许多隐而不发矛盾,终于在隆庆二年浮出水面。

先是被徐阶压制已久宦官,接二连三地在皇帝面前告状,朱载垕不像他老爹,他是个耳根子很软人,比起这个几天也见不到次面徐阁老,自然是那些朝夕相处宦官要更亲近些,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日复日谗言,让皇帝对徐阶印象彻底败坏。

但导火索并不是这些言官,而是个名不见经传正七品给事中,张齐。张齐曾经求见徐阶儿子徐璠,对方不肯见他,便怀恨在心,上疏弹劾徐阶揽权自重,言道“天下人只知有徐阶而不知有陛下”,这句话正正戳中皇帝软肋,朱载垕越发不待见徐阶。

照规矩,有人弹劾,被弹劾人就得上疏自辩。

皇帝和自己不对付,天下人又觉得他过分爱惜羽毛,不肯大刀阔斧改革,就连他学生也不赞同他理念,徐阶心灰意冷,终于想要告老还乡。

他这告老,皇帝马上就准了,徐阶知道自己人望尽失,又加之年事已高,便也不再恋栈,八月就带着老仆启程回乡。

他这走,内阁里就剩下李春芳、陈以勤、殷士儋、张居正,这里头,张居正才干最高,却资历最浅,论资排辈,怎么也轮不上他当首辅,于是他与李春芳合计,向皇帝上奏,请他将高拱迎回来。

朱载垕自然万分愿意,隆庆三年十二月,高拱起复入阁,成为新任内阁首辅。

这番新旧交替,看得外人眼花缭乱,尤其党派更迭,首脑换,下面人就跟着遭殃,原先看着高拱失势,许多人没少幸灾乐祸,落井下石,谁知风水轮流转,如今人家又东山再起,哪能不战战兢兢,诚惶诚恐,谁还有心思正正经经地做事?

没做事,不代表事情不会落在头上

隆庆三年七月,黄河、淮水泛滥,两岸良田数万亩被淹,死者不计其数,考城、虞城、徐州等皆受其害,朝廷运粮漕船被堵在邳州无法前行。

隆庆四年四月,俺答再犯,□掳掠,如入无人之境,消息传到京师,内阁头疼不已,皇帝对于鞑靼这种三不五时马蚤扰早已麻木,索性股脑丢给内阁,自己也不管了。

在这种形势下,新上任高拱为了安抚人心,不管以前和他有没有过旧怨人,律宣布既往不咎,众人渐渐安下心来,朝局乱象也大为好转。

同年十月,俺答请求封贡互市,高拱与张居正极力赞同,至此结束了长达数十年战争,高、张二人也因居功至伟,受封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

这两人都是聪明绝顶之辈,他们联手,仿佛预示着明朝又要迎来次中兴之治。

然而赵肃离得远,看得清,知道这场纷争并没有因为徐阶离去而结束,反而刚刚才开始。张居正惊才绝艳,性格强势,如何肯长久屈居人下?他之前请皇帝迎回高拱,也不过是权宜之计,如今自己羽翼丰满,自然不会再韬光养晦,只是高拱心扑在国事上,并没有防备背后张居正,赵肃不得不几次写信提醒他,高拱都不以为意,反倒觉得他过于谨慎。

隆庆四年地方官举行三年次外察,赵肃考评卓越,高拱本欲调他回京,赵肃却婉言推拒了,只道自己三年知府下来,学到了许多东西,正该趁大好年华施展手脚,京城有老师坐镇,自己大可无拘无束云云,说得高拱也没了脾气,只得由着他去。

隆庆四年,赵肃迁四川左布政使,兼掌右布政使事,是为从二品。

?br />

船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