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伏笔
跟离开的时候一样,光绪并没有大张旗鼓坐着整副銮驾回京,而是静悄悄地带着婉贞母子轻衣简从就回到了紫禁城。
既然要掩人耳目,走的自然是神武门。
刚到门口,就看到一群人站在前方,钟德全跑了过来说道:“启禀万岁爷、娘娘,醇亲王福晋带着宫内女官在前方迎驾。”
光绪和婉贞对视了一眼,婉贞便道:“请福晋一同进宫吧。”
喜烟应声去了,幼兰就跟女官们跪下磕了头,然后跟着他们的马车缓缓走进了神武门内。
光绪和婉贞从车上下来,因为是女眷,光绪不便在场,便先走了。
婉贞带着两个孩子,笑着对幼兰说道:“今儿个本是低调回宫,却还要劳烦福晋前来迎接,实在是辛苦了。”
幼兰忙道:“不敢当娘娘赞誉,这些都是臣妾应当做的。娘娘陪着皇上在外行走多日,才是真的辛苦。”
婉贞挽着她的手就往里走,也不管她似乎浑身的不自在,笑着说道:“可不是么虽然船上也是什么都准备着了,欧美国家也是富庶,可又哪里比得上自个儿家里?如今平安回来,我便也放下了心,总归要好好休息几日,把累掉的精力都补回来。”
幼兰只觉得婉贞这样的举动太过纡尊降贵,心中惴惴不安,不过也不好驳了她的兴头,便只能战战兢兢走在她身边,终究还是稍微后退了一步,不敢与她并行。
听了婉贞的话,她便笑笑说道:“这是自然,不单是您,就是皇上也该好好歇歇才是。还有大阿哥,”她看了一眼乖乖跟在后面的念哥儿和悦哥儿,怜惜地说,“晒黑了,也瘦了。”
晒黑婉贞不怕,黑一点才显得健康,不过确实是瘦了几斤,她看着也是心疼,便也叹息着说道:“虽说这次出去,让他开阔了眼界,但确也是受了不少苦。不过男孩子,受些苦也是应该的,将来才知道做事的艰辛,不会娇惯了他”
幼兰便不由又看了念哥儿几眼。
跟出去之前相比,这孩子确实是更有生气了,而且气度沉稳了许多,眼神不再是虚的,有一丝她看不清、道不明的光芒。
她不禁便有了一丝犹豫,或许……婉贞这么做才是对的吧?
婉贞却不知道她心里转动着的念头,又笑着说道:“这段日子我不在宫里,倒是让你费心了。”
她急忙回过神来,谦逊道:“不敢当,娘娘肯让臣妾协管后宫,那是对臣妾的信任。再说,娘娘把后宫管得好,各人职司明确,分工细致,倒也没臣妾什么事儿,基本没出过什么问题。”
倒是她偷师了不少,现如今醇亲王府的事务也规律了许多,让她轻松了几分。
婉贞笑道:“这么大个皇宫,怎么就可能没事?是你有本事,一样样都管了下来罢了。”
她在回来的路上,就已经召见了菊月,将这些日子皇宫的大小事务都问了一遍,自然心中有数。
两人缓缓走回永寿宫。念哥儿和悦哥儿早就不耐烦了,禀报了婉贞一声就自去了自个儿的房里玩耍,婉贞便拉着幼兰在后殿中坐了,听幼兰将这些日子里的事情又一一说了一遍。
她说的东西跟菊月说的大同小异,倒没有特别宣扬什么。不过有些事情,即使她们不说,她心里也有数。
这次离开了这么久,她只让幼兰时时看着,也并没有赋予她什么实权,实际上就是在等。
紫禁城里,一向都是主子少、奴仆多,尤其是到了光绪这一辈,后宫数量急剧下降,到了现在就只剩她一个。照她看来,现在的宫人们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实际需要,属于大量的冗员了
今后光绪君主立宪了,皇室的收入只会少、不会多,养着这么些人就纯粹是浪费资源,她早就有心裁汰一部分。但一来是怕光绪会反对,二来诺大个皇宫,她也无法具体分清哪些人值得留、哪些人必须走,因此才借了这次出访,光绪和她都不在宫里的机会,明松暗紧,让那些不识时务、偷J耍滑的人都跳出来。
之所以她没给幼兰实权,就是想要让某些人以为有机可乘,肆意妄为,背地里她却早已布置了人手四处看着,谁是老实人、谁最为J猾,等她回头一查便知。
而且这次光绪出访欧美,是见过哪些欧洲君主们的排场的。身为强国的一国国君,排场都比不上光绪,那么作为弱国的大清又有什么好炫耀的呢?
就这样,她也取得了光绪的同意。
这些却是不便对幼兰说明的。
听完了幼兰的汇报,她便笑着说道:“以前就知道,福晋是最能干、最有本事的,如今我更是佩服了。醇亲王能够有你做福晋,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
幼兰不由得羞红了脸,说道:“臣妾哪儿敢跟娘娘比?臣妾跟娘娘比起来,那就是米粒与皓月的分别,不值一提。”
婉贞却仍旧将她称赞了一番方才罢休。
又说了一会儿话,光绪便来了。幼兰急忙拜辞出来,让他们夫妻俩好好休息,自个儿则打道回府。
回到家中,载沣却也已经回来了。
她不由奇怪地来到前厅,看见载沣正坐在厅中喝茶,便出声问道:“爷今儿个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
载沣便道:“跟皇上说了一会子话,他要休息,就放了我们回来了。”顿了一下,又问道,“你跟娘娘聊得怎么样?都说了些什么?”
幼兰便把今日跟婉贞的对话一五一十说了一遍,末了说道:“娘娘这次回来,似乎变了很多,以前她可从来不会说这种话的。”
载沣不由叹息了一声,道:“变化的又何止是娘娘?就连皇上,也是转变甚大啊”
幼兰吃了一惊,问道:“皇上怎么了?变得如何?”
载沣却没有说下去,只是摇了摇头道:“这次皇上和娘娘回来,怕是要动大动作了。”
幼兰不禁皱紧了眉头,道:“皇上和娘娘……这才安静了多久啊?怎的又要动作了?”
载沣一愣,立刻压低了声音,怒道:“妇人之见你瞎凑什么热闹总之皇上和娘娘不会乱来就是了。你也别管那么多,若是娘娘需要你做什么,别问原因,也别管其他,认真做就是。”
幼兰有些委屈地瘪了瘪嘴,不满地道:“爷什么时候见妾身不妥当过?就算爷不说,娘娘若是吩咐下来,妾身也只有竭尽全力去把它办好的,断不会给爷惹麻烦就是。”
载沣见状,便叹了口气,软下了声音道:“我心情不大好,你别往心里去。主要是这次皇上的动作也实在太大了些,说不得会引起朝野动荡,就算是我们……”
他突然顿住了,没继续往下说。
改革他是愿意的,但这次光绪想要跨出的步子太大,说不好就是要动摇大清的根基,要他没有一丝疑虑也是不可能的。
只是这次,皇帝似乎已经拿定了主意要做了,还跟皇贵妃达成了一致。若是换了平常,皇帝固执的时候还可以请婉贞去劝说一二,可现在这种情形,谁还能说得上话?
光绪在宫里休息了一天,还没等完全缓过气来,就又开始办公了。婉贞劝说也没用,他只用一句“早些了结,我也好早日轻松”便堵住了她所有的说法,她只得放任他又陷入了狂热的工作热情之中。
皇帝都在忙着,她也不好偷懒,便开始着手对走之前布置下的事情收网。
先是听取了指派的监视之人的汇报,为了避免偏听偏信,她每一处都指派了好几个人,而且彼此保密,他们并不知道对方的身份。此时将各人所说相互印证,以防有人心术不正,谎报情况。
然后,她便带了菊月、喜烟、小东子等一批亲信,亲自动手,将各类情形分门别类,一一作出甄别,做上标记。
这件事情花去了他们太多的精力。紫禁城里上千号人,几乎人人都要记录,个个都要区分,难度不是一般的大。足足用了他们三天的时间,才算是整理完毕。
主仆几人闷着头在永寿宫里用功,对外只说婉贞舟车劳顿,需要静养,倒也未曾引起多大的风浪。
终于整理好了一切,婉贞揉着酸疼的肩膀,叹了口气道:“这回可真是累惨了”
喜烟见状,急忙走上前,替她揉捏着肩颈,说道:“娘娘才一回来就忙着这事儿,也没好好歇歇,奴婢斗胆,还请您休息两天再来处理吧。”
婉贞摇了摇头,道:“此事宜速不宜迟,迟了怕是打草惊蛇,引起动荡就不好了。”说着,忽又想起一件事来,遂转头看着她道,“对了,喜烟,我还不曾问过你,你早就过了出宫的年纪了吧?”
喜烟闻言,脸色一白,低下头闷声说道:“是。”
“那我倒想问问你了,你自己究竟是怎么个打算?是想要出宫还是继续留在宫里?”婉贞接着问道。
第四百零二章 清理
喜烟一愣,立刻便跪下了。
“主子,奴婢愿一辈子陪在您身边,哪里也不去”她泫然若泣道。
婉贞早已猜到会是这么个回答,但还是不禁问道:“为何不愿出去?在宫外,你可以过自由的人生,难道不想吗?”
喜烟凄然道:“奴婢的家人早已没了,出去又有何用?奴婢在宫中这么多年,也不会其他的谋生之计,出去说得好听是自由,可又何以为生呢?倒不如一心一意伺候主子,主子这些年对奴婢的大恩,奴婢还没报答,求主子成全”说完便磕下头去。
婉贞至今也不习惯别人给她磕头,忙不迭让她起来,劝慰道:“既然你是这么个情形,那便也罢了,就跟在我身边就是。若是以后改了主意想出去了,只管跟我说一声就行。”
喜烟听了,这才破涕为笑,感激地道:“多谢主子。”
喜烟的一番话提醒了婉贞。
她想要裁汰宫中冗员本身没错,却不得不考虑那些“下岗”的宫人们今后的生活。在宫里,虽然不得自由,但他们毕竟有口饭吃,可一旦出去了,又靠什么来谋生呢?尤其是在他们“与世隔绝”那么些年后,又该如何重新融入这个社会?
她便不由得想起后世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一个被判了长期徒刑的犯人,出狱之后,却发现自己已经跟这个世界完全脱节,后来悲惨死去。
现在这些宫人们,跟后世那些被判刑的犯人们又何其相似?
她不禁便皱起了眉头。
不过,现在发现这个问题倒也为时未晚。
晚些时候,光绪回来,婉贞便对他说道:“皇上,我要开始整理后宫、裁汰冗员了,不知皇上还有什么吩咐没有?”
光绪处理了一天积压的朝政,已经很是疲累,便不在意地说道:“你看着办就好了,我没什么意见。”
婉贞笑了笑又道:“今儿个跟喜烟聊起来,我才想起还有个问题。那些打发出宫的人,跟宫外的世界已经脱节多年,也不知能不能适应宫外的生活?若是不能适应,这么冒冒然把他们遣散出去,岂不是害了他们?”
光绪一愣,皱眉道:“你说得倒也有理。不过,看你这样子,一定是有了解决之道吧?”
他看着婉贞并不甚紧张的面容便笑了起来。
婉贞笑着点点头,道:“办法是有了,不过还需要皇上金口御准。”
“说来听听吧。”光绪喝着茶,慢条斯理地说道。
婉贞便道:“我的想法,是将那些出去之后必须自谋生路的人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培训,学习一些现今最热门的行业技巧,这样他们出去之后就可以有一技之长傍身,这样或许可以大大减轻他们的负担。”
光绪不禁皱起了眉头,问道:“这样有用吗?我怎么听说,现在民间有很多人都没有工做呢?”
“当然有用。”婉贞笑了起来,说道,“皇上听说的那些,是因为他们本身没有一技之长,或者说他们擅长的并不是现在社会急需的。比如说,那些老秀才们,皇上觉得他们能做什么?还有在城市里,那些只会放牛种地的农夫又哪里有施展的余地?他们自然找不到工做了。但若是那些会刺绣、会做菜、会使用先进机器的人,不管怎么说总能找着个地方能够让他们活命的,就不用担心会失业了。”
光绪听得心中一动,放下了茶杯道:“这说法倒是新鲜,你仔细跟我说说。”
这些其实也简单,不过就是后世那一套职业教育的体系。婉贞笑了笑,明白光绪的意思,便尽量详细地把自己所知的东西都说了一遍,听得光绪如痴如醉,如梦初醒。
待婉贞说完,他便不禁拍掌大笑道:“好好好真是个好法子”旋又埋怨道,“你既有这么好的法子,为何不早说?害得我们为了那些流民的生计伤透了脑筋。”
婉贞不由苦笑道:“皇上,就算我有心要说,可这事儿也不是那么容易办到的。宫人们大多都识两个字,还好办些;那些流民大多都是目不识丁的粗人,您让他们去上学学技能,可他们大字都不认识半个,怎么个学法?一个个手把手言传身教?哪里有那么多的师资可以利用?”
光绪顿时便愣住了,一腔的热情立刻被泼了一盆冷水,愕然道:“所以这个法子却是行不通了?”
婉贞见打击到了他,便又赶紧说道:“倒也不是完全不能做,不过暂时还不能铺开,只能在小范围内实施罢了。最根本的还要从教育上入手,事实上,这也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中的一环。”
光绪的神色很是凝肃,道:“说到教育,我们也一直有心想要改革,但却总是没有定论。你若是有什么好建议,不妨对我说说。”
婉贞能够拿出来的,不过也就是后世的那一套教育体制,学前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高中、三四年大学、以及后续的研究生教育。
高中以后的学制在现在看来是有些不合时宜的,但九年制义务教育她却觉得乃是当务之急。至少要让中国人先摆脱文盲的帽子,然后国家才能发展起来。
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
“只有有了人才,才能够管理好这个国家,才能够发明创造出更多的先进技术,包括各种各样的武器装备,才能更好保家卫国、富国强民”她最后总结道。
光绪认真地听着,尤其是最后那句对他的震动很大。他的眉头皱成了小山,对婉贞说道:“若是要达到你所说的目标,人人都会读书写字,那得需要多少人力物力?”
婉贞抿嘴道:“自然是要花费巨大的,但我们不能因为有困难就不去做。若是不能全国范围铺开,我们至少可以从眼前开始,一点一点做起来。我们也不是要把每个人都培养成秀才,只是要他们能够读书识字,学会最基本的知识罢了,应该不会很难。”
光绪皱眉凝神思考了半天,最后说道:“兹事体大,不若你明儿个跟我一起去,跟他们一起商量商量。”
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婉贞自然义不容辞,点点头道:“若是皇上有心要做,我自当竭尽全力相助。”
光绪松了口气,笑了起来,抱着她便笑道:“就知道我的贞儿是最通情达理的了”
婉贞不由也被他的狗腿逗笑了。
她忽然想起来,这么被他一打岔,他们原先讨论的内容已经偏题了啊
她赶紧又问道:“皇上,那我方才说的,将那些被遣散出宫的人都集中起来培训的事儿,您倒是答不答应啊”
“答应,怎么不答应”光绪满口的赞同,道,“正好让我们也瞧瞧,你这所谓的职业教育究竟是怎么做的。”
敢情是把她要做的事情当成了实验品啊
她便不由得翻了个白眼。
正说着话,念哥儿和悦哥儿手拉着手跑了进来。
如今,原来那个“宫廷幼儿园”的第一批学生已经毕了业,念哥儿开始正规地学习文化知识了,悦哥儿又还没到上“幼儿园”的年纪,便只是让人带着他在上“早教”。哥儿俩关系也很好,念哥儿一下课就来带着弟弟玩儿。
光绪和婉贞急忙放开了彼此。
两个孩子才不管他们在做什么,一人一个就扑进了他们怀里,然后叽叽喳喳就说着今儿个都学了什么,又玩儿了什么,开心不已。
光绪和婉贞都含笑听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童言童语,光绪突然心中一动,便看向婉贞。
“这就是你说的什么‘学前教育’吗?”他悄声问道。
他倒是会举一反三。
婉贞便掩嘴笑了起来,点点头道:“正是。”
光绪这才恍然——原来她所说的那一套东西,却早已经开始实践了啊
便不禁又深深地看了她一眼。
“皇阿玛”
“额娘”
被暂时忽视掉的哥儿俩不高兴了,嘟着嘴叫道,小小的心灵觉得很受伤。
光绪和婉贞急忙满嘴的赔不是,哄了半天,才又把这两个孩子哄开心了。
第二日,婉贞叫来了钟德全和喜烟,让他们两个代表自个儿与皇帝,前往内务府宣旨,拉开了清理后宫冗余人员的序幕。
而她自己则在小东子的服侍下,跟光绪一起来到养心殿,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讨论。
一大早就被皇帝宣召入宫的大臣们,包括载沣和载洵兄弟,以及革命党一派的代表,见到婉贞都不由得吃了一惊,莫名所以地看着皇帝。
光绪便把今日将要讨论的事情说了一遍,然后让婉贞再把她心目中的教育体制设置详细说了一回。
跟昨日的临时起意不同,婉贞为了今天的讨论,晚上是好好准备了一番的,此时说起来便更有条理、更具说服力。
众人听了,都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平心而论,她所说的这一套体系无疑是很有道理的,但问题在于他们是否有那个能力,在现在这种情形下实行下去。
光绪等人就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第四百零三章 插曲
婉贞所提出的这一套,其实跟国外现正实行的教育体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革命党眼里当然是非常妥当的,因此大力支持。
而大臣们对于这种推广教化的事情也并无太大意见,在他们看来,所谓的义务教育不就是之前所说的义学么?倒也并不反对。
但问题在于,现在的政府究竟有没有能力做这件事情?
朝廷的大臣们自然是主张量入为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儿,并不主张立刻铺开;而革命党人则有些急躁,觉得这样利国利民的好事不管多难都该一力推行下去,并不应因为钱的问题而就驻足不前。
两派人马都并不反对此事,只是在何时开展、如何开展上存在分歧,这让光绪很是感到欣慰。
看看讨论得热火朝天的众人,婉贞很自觉地退到了角落里去,不打搅他们。
这时,突然一个小太监面青?br />下载
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