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文书库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古村妖物志 作者:殷德杰 txt第5部分阅读(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船说瓶大门,说:“长树哥,干啥?”李长树鈖患胺溃吓得一哆嗦,答:“啊……我我我拾点红薯。”石头说:“现在还有红薯呀?吃恁省K印广告测试 崩畛な魉担骸盎褂屑父觯不知道坏没有,下去瞅瞅j头,你有啥事吧?”李石头说:“我借你勾祍糜谩d阏用着,就算了。”李长树赶紧把勾礹给他,说:“给给给!我正好用完啦。?br /

李石头走后,李长树又把门关了,用杠子顶住。然后,把箩头里的草掏出来,一半扔到猪圈里,一半扔到羊跟前。一块石料就露出来了。他提着箩头来到红薯窖口,搬出石头就撂了进去。这时的瓮型红薯窖,就像大地的子宫,随着“嗵”地一声闷响,一个受精卵就被植入了,一条资本主义的尾巴,开始着床发育。

从此,李长树一收工就钻到红薯窖里打擂臼。为了不让声音传出去,他进去后就把盖子盖上,出来时再用头把盖子顶开。那盖子是一个磨扇做的,二百来斤重,盖一次开一次都要手脚并用,累得脖儿梗生疼,头晕半天。

盖子一盖,窖里边一片漆黑。李长占就点了一个墨水瓶做的煤油灯。这就出了问题,差点把他闷死。那是第一次下去。红薯窖里氧气有限,煤油灯着了一阵儿,就把氧气耗完了。李长树觉得气闷,越来越闷,身上发软,锤子也举不起来了,煤油灯也一下子灭了。这时才突然意识到是缺氧。他想站起来去窖口,可是已经站不起来了。幸亏这时上工的钟声响了,他妈趴窖口喊他上工,干喊不答应,趴磨扇眼上听听,听不见动静。老太太知道出事了,又不敢喊人帮忙,不知哪儿来的一股劲儿,竟一下子把二百多斤的磨扇给掀了起来。然后就往屋跑,拿件衣裳,放进竹筐里,用勾担勾着在红薯窖里上下拉。拉了一阵儿,就听见窖里传来儿子微弱的喊声:“妈,妈,妈……”吴秋云趴到窖口上说:“娃儿,上工吧,钟都敲两遍了。”

这次缺氧,让李长树浑身软瘫了两天。吴秋云不让他干了,但他不听,一个擂臼卖2元4角钱,能给妈看半月的病,让妈睡半月好觉。他开始想解决缺氧的办法。地主娃儿聪明,他到县城的五金交电里割了15米黑皮胶管,一头插到窖底,一头拴到墙头上。这样,红薯窖里就有了空气对流,灯也不会灭了,人也不会昏了。

白天要干大集体,时间是很有限的,李长树在红薯窖里打擂臼主要在晚上。每天都要干到夜里两三点,平均两天就能打一个擂臼。

民兵排长李石头孩子多,女人申贵银和孩子们睡在床上,他在西捎间垒个地铺。这几天有一个神秘的声音弄得他神魂颠倒,彻夜难眠。这个声音一躺下就在他耳边响起来:“嗵,嗵,嗵……”闷闷的,很遥远,又很贴近,好像就在他的地铺底下,又好像就在他的脑壳子里。可是等他坐起来要仔细听的时候,却又听不见了。一躺下,就又响起来。他也弄不清这声音是从什么时候响起的,也许很久了,从前没注意。他仔细辨别声音的方向,可是辨别不出来,这声音好像是没有方向的,是故意来捉弄他的。他就有点气,有点烦,“呼”地坐起来,穿衣,到墙上摘七九式步枪,到床头去拿战备手电。他背着枪握着手电筒在村子里转来转去,寻找那个声音。可是整个怪屯一片死寂,他找不到那个声音。他回家,脱衣重新入睡。脑袋刚一挨着枕头,那声音又立刻钻进他的脑袋里。明明有个声音,为什么找不到呢?这声音又烦人又引诱人,撩拨着他,耍弄着他,不想听,却又忍不住去听,一听就烦躁不安,就心急火燎。他就失眠了。

李石头失眠了一个月,李长树在红薯窖里打了10个擂臼。

李长树的擂臼并不是他亲自卖的。他有个表姐在安铺街上的一个土产门市部里当主任。他把擂臼送到土产门市部里,一只收两元,给他表姐留0。4元利钱。到李石头发现他的秘密,他一共出手了4个擂臼,获利8元。

李长树每打好两个擂臼送一次货。送的办法是用麻绳拴着擂臼的细腰,用短棍一头一个挑着。送时都是起早动身,天明上工前就赶回来,神不知鬼不觉。

不巧的是,这几天李石头在公社搞民兵春训。这天他出早操,在镇上的街筒子里一二一。正跑着,就看见李长树挑两个擂臼迎面走来,看见跑操队伍,就向黑影里踅去。但石头已经看见他了,并且心里猛一激灵,立马就把导致他失眠的那个声音的秘密破解了。他妈那个逼!叫老子一个多月睡不好觉!

春训结束那天晚上,李石头回到家里,躺到地铺上,等待着那个声音。夜深人静以后,那个声音就又响起来了。他趿拉上鞋,挎上七九式步枪,拿上长电筒(也是公社武装部配备的)。他先喊上另一个民兵喜娃,然后两人来到李长树门外。他让喜娃喊门,说是今晚有暴雨,公社通知壮劳力都到西湾水库去防汛。他自己趴到院墙头上往里边观察动静。喊了半天,吴秋云答应了,说听见了,知道了,我喊长树,他睡得死,打雷也震不醒。喜娃说,那我们先走了,你叫他快点儿。一会儿,北屋的门悄悄开了,走出吴秋云。吴秋云走到西院墙根儿的红薯窖口,跺了两下脚,然后就悄悄地进了屋。李石头看见红薯窖口上的磨扇动了起来,一磨一磨的,大地上就磨出一个黑窟窿。突然,黑窟窿里就长出一颗人头。这时,李石头一下子摁亮了战备手电,强烈的光柱就像一把利剑似的,向那颗刚从大地上长出来的脑袋削去。那个脑袋惨叫了一声,就像被削掉了一般不见了——李长树“扑通”一声又掉进了红薯窖里。

等李石头和喜娃将大门撞开进到院子里时,李长树已经从窖里爬上来了,不过他的腿刚才被摔伤了,一瘸一瘸的。

李石头说:“咋啦长树哥?深更半夜的下窖拾红薯?”

李长树看瞒不过去,就老实地说了:“石头,我妈有病,我挤空儿打俩擂臼,换几个钱抓药。”

李石头说:“长树哥,你藏在红薯窖里打擂臼啊?不会吧?喜娃你下去看看。”

石头是想把事情坐实了。他打着手电,让喜娃下去。喜娃立即回报说:“真的石头叔!已经打好两个了。”

石头说:“真的呀?长树哥,你呀!现在啥形势?都在割资本主义尾巴哩,连我想挖点儿仙人脚卖卖都不敢啊。这可是政治问题呀!你怎么不长眼,硬往钉子上碰呢?”

李长树“扑通”一声给石头跪下了:“石头兄弟呀,喜娃您俩可要高抬贵手哇!你看,我白天在副业队也没少干活,别人两天打一个擂臼,我3天打两个,比别人还干得多呀……”

李石头说:“哎呀我的哥呀!你好傻呀!刘少奇半个江山都是他打的,功劳不比你大?可是他长了资本主义尾巴,毛主席就不割他了?”

李长树一下子哭了。

回家的路上,喜娃说:“石头叔,一个李字掰不开,我看这事咱就睁只眼闭只眼,装作不知道算了吧。”

李石头呻吟不语。

喜娃又说:“擂臼又没卖到台湾去,又没卖到美国去,增加的还是咱中国的财富,打叫他打去。”

李石头这才接话道:“我也是这样想啊。多喂俩鸡,多养两头猪,卖的钱咱贫下中农花了,鸡蛋和肉叫工人老大哥吃了,咋就成了资本主义尾巴了呢?可是长树这不一样啊,长树是地主,咱睁只眼闭只眼可是阶级立场问题呀,叫上级知道了,咱俩可都是包庇阶级敌人,戴顶坏分子帽子,几辈子都翻不了身。”

喜娃就不吭了。

第二天上午10点多钟,公社武装部长亲自带着一排基干民兵,先到升龙崖石工队把李长树抓起来,押回村上,让李长树自己下到红薯窖里,把已经打好的两个擂臼抱上来。他妈的,藏到红薯窖里打擂臼,搞资本主义,真够典型啊!还是个地主!李长树不住求饶,我是夜里挤空儿干啊,我没耽误干社会主义啊,我白天在副业队没少干活呀,别人两天打一个,我3天打两个呀……个狗地主!还理直气壮呢!民兵队伍里掺杂有公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人,宣传队里有胡琴,胡琴上有丝弦。他们把宣传毛泽东思想用的丝弦解了,一头拴一个擂臼,挎到李长树脖子上。先拉到石工队里开批判会,然后游乡。全公社16个生产大队,213个生产小队,挨个游。他妈的,太典型了!

但是,批斗会后,只游了14个生产小队,就游不成了。那胡琴上的丝弦太细,勒在李长树的脖子里,很快就勒进肉里去了。鲜血顺着丝弦往下流,流到擂臼上,清白色的擂臼被染成两个血葫芦。两只擂臼一共32斤,李长树的腿又拐着,走路上下一耸一耸的,那丝弦就越勒越深,勒进颈椎,直至勒断了中枢神经,他的脖子像被刀砍断了,一头栽在地上,再也没爬起来。

吴秋云接到儿子的死讯后,没有哭,一滴儿眼泪也没掉,她怀里揣把剪子,来到儿子尸体旁边,一剪子插进自己的胸口。

当天夜里,李石头就听不到“嗵嗵”的声音了。他想着以后可不会失眠了。可是,他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也是在后半夜的时候,他正要混沌过去,突然听见厨房里的擂臼“叮叮当当”地响起来。他好恼,大声呵斥道:“申贵银!深更半夜,你捣蒜汁儿弄球哩!”

申贵银在东头屋里睡,也生气道:“谁捣蒜汁儿了?我还以为是你捣的哩!”

在他们争吵的时候,擂臼不响了。可是等他们刚要入睡,擂臼就又“叮叮当当”响起来。

如是几次,闹得一夜睡不成觉。申贵银骂道:“死猪!你起来瞅瞅是怎么回事儿不中?”

李石头就起来,推开厨房的门,摁亮了战备手电筒。他照见擂臼在案板的里边好好地放着,擂臼锤静静地斜躺在擂臼里。一切都很正常,没见老鼠,也没见黄鼠狼。再说了,老鼠和黄鼠狼能把石头擂臼锤拿起来吗?会“梆当梆当”地捣蒜吗?

李石头就又回屋睡了。可是刚躺下,擂臼又响起来。他真的生气了,就穿好衣服,把堂屋的一个破藤椅提上,走进厨房,点亮煤油灯,把藤椅往厨房中央一放,他往藤椅上一坐,奶奶的!我非看看你鳖孙是咋响的不中!

他盯着擂臼看。看了半个时辰,有点儿乏,眼睫毛直往一起粘。就在这半朦胧中,他看见斜躺在擂臼里的擂臼锤慢慢直了起来,然后就在擂臼里一上一下地杵,就像有一只人手握着似的,杵得十分有力。李石头头皮发炸,一下子从藤椅上出溜下来,跪在地上说:“长树哥!你别吓我啊!我知道你死的屈,可那不怨我呀,那是毛主席的政策啊!饶了我吧长树哥……”

那擂臼锤就从擂臼里跳出来,愤愤地摔到案板上。

第二年春天,有一天中午,李石头说要吃捞面条。申贵银说你捣蒜汁儿吧。石头说行。石头就在案板上“叮叮当当”地捣蒜汁儿。捣了很久,申贵银问:“捣好了吗?”他说没有。“死猪!干个活难死啦!”申贵银骂着就走到案板前。她想夺过擂臼锤自己捣的,可是一看大惊失色:丈夫哪是在捣蒜?他是在捣自己的指头,把左手的五个指头摁在擂臼里,捣得稀烂,一擂臼血汁子。

事后人们算算,那天是李长树的周年忌日。

在李长树第二个周年忌日那天,也就是1973年4月13号中午,申贵银正喂猪,突然听见丈夫在厨房里大叫:“擂臼锤打我!擂臼锤打我!”申贵银赶忙去看,只见李石头拿着擂臼锤在砸自己的脑袋,已经砸出好几个窟窿,血流如注。申贵银叫着:“快扔了!快扔了!你怎么自己打自己?”李石头说:“我扔不掉,我扔不掉!快拉住擂臼锤呀!”

申贵银就捉住丈夫的手,使劲去掰他的指头,想把擂臼锤夺过来。但她怎样用劲也夺不掉。丈夫一面高喊救命,一面却又竭力抗拒救援,挥舞着擂臼锤,照自己的太阳穴上猛砸,仿佛他的胳膊是另外一个人的。

就这样,李石头竟被擂臼锤打死了。

第九章黑白二士

怪屯有一个很奇怪的规律:一年不死人便罢,若死,则必定要死两个,而且这两个人的死法基本相近。怪屯人把这总结为“走双不走单”。譬如寿星老头李二槐秋天病死了,到了冬天娄庆也病死了;又譬如李石头春天用擂臼锤将自己打死了,到了秋天李喜娃儿的爹与儿媳妇生气就也自杀了。因此,每当死了第一个人时,全村人便都心中慌慌,猜想着,计算着,下一个轮到谁呢?会不会轮到自己的家人?或者干脆就轮到了自己头上?但人的死是没一点规律的,往往不该死的人,突然就死了,而该死的人,却偏偏活着。就譬如李二槐老头,活了126岁,这中间有多少次,人们都算着可要轮到他了,可他就是不死,死的却都是比他小几十岁的年轻人。

李长树母子俩死后,全村人都舒了一口气,说走双不走单嘛,一次就死了两个,今年阎王爷的收购任务完成了,不用再担心下半年再死谁的问题了。但是到了冬天的时候,李世通母子俩就死了,也是自杀。 这时怪屯的人才明白过来,原来他们领会错了“走双不走单”的意思,把换算单位搞错了,阎王爷的换算单位是“次”,而不是“个”;也就是说,怪屯一年要死两次人,而不是两个人。

李世通母子死得很不值的。

李世通的父亲也是长字辈,叫李长厚,是国民党85军的上校政工处长,淮海战役起义,解放后定居武汉,1954年病死。李世通的母亲叫吕衡,浙江绍兴人。文化大革命初期,有一段时间横扫牛鬼蛇神,住在大城市的有历史问题的人及其家属,都被当成牛鬼蛇神扫回原籍。李世通母子就是那时被武汉红卫兵给押回了怪屯。李世通时年12岁,小学还没毕业,自此辍学。

母子俩过得很本分,很谨慎,村上人待他们也无甚不好。母亲学会了纺棉花,甩连枷,插秧,打棉杈;儿子也学会了割草,放牛,打坷垃。

娘俩死在了儿子的聪明上。

李世通瘦瘦筋筋,头大,眼大,两条腿瘦得像麻秆,外星人一般。他整天不语,两眼望着苍穹,一望就是半天,好像在遥望宇宙深处的故乡。他虽然只是小学文化程度,可是竟用马蹄铁和铜丝做了一个小发电机,安装在母亲纺花车的锭子上,纺车一转,小灯泡就亮了。这让全村的人又惊奇,又羡慕,又嫉妒。那时,连公社所在地安铺街上还没有用电,公社领导晚上干革命点蜡烛,开大会点汽灯。乡下都点煤油灯,有的点大麻籽。又懒又没钱的,只好摸瞎。白天忙,纺棉花都放在晚上。续花捻是必须要用灯照着的。可是,大部分人家点不起油灯,就在车子怀里插一根灰麻秆,靠着微弱得不能再微弱的亮光,来完成人类文明延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极其精细的一道工序。

可是,这个伪军官的老婆却用起了电灯,照得满屋子都亮堂堂的!这个黑崽子娃儿,能死了,长大得了?!

村上的人想是这么想,但毕竟是一李家,并没人要处心整治他娘俩。只是这事作为奇闻传到了大队里,大队革委会主任谷保堂便无法容忍这种对贫下中农的优越感,决定灭一下这个伪军官家属的威风,砸了他家的电灯,再拉到大队批斗两场。罪名是腐化堕落,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这有什么呢?又不是他们一家挨过斗争。可那老乞婆竟想不开,说大城市里家家户户都点电灯,一只灯泡60瓦,甚至100瓦,怎么到了怪屯点一支0。6瓦的灯泡就有罪了?她一气,竟当场倒地,再也没有起来。李世通与母亲相依为命,平常就性格孤僻、压抑,当天夜里竟也抱着母亲的尸体,割腕自杀。

那个时候,死个把人不算什么奇事,连刘少奇、罗瑞卿都死了,这有什么奇的?奇的是李世通家养的一只猫和一只狗。

猫是白猫,叫小白,狗是黑狗,叫大黑。

主人每天晚上纺棉花的时候,小白就卧在车怀里的花捻笸箩里,眼睛撵着主人手里的花捻看。主人的小拇指缝里夹着花捻的尾,大拇指和食指捏着花捻的头,白色的、毛茸茸的花捻就弯曲了,弯曲成它的猫尾巴。主人捏着它的尾巴,抽呀,抽呀,抽出长长的线来。直到抽不动了,才猛地一松,右手的车搅棒猛地一倒,那长长的线就“吐噜噜噜……”一阵响,缠到了锭子上。它卧到花捻笸箩里的时候,总是把自己的尾巴拖得直直的,拖成一根花捻,放到花捻堆上。有几次,主人续花捻时,就捏住了自己的尾巴。它高兴得“妙儿、妙儿”笑了。主人也笑了,但她笑后就把它的尾巴放了,并在它的脑袋上亲昵地拍了一巴掌,然后去捏别的花捻。它就很失望。主人为什么不把我的尾巴拿去纺线呢?是不是我的尾巴长得不好看呢?它望望其他花捻,觉得并不比它们差,甚至比它们还白、还蓬松。后来它又想,也许那些花捻也都是自己的尾巴,自己身上这条还没长成呢,长成了,主人就拿去纺线了。所以,小白望着主人纺线时,就充满了好奇,也充满了骄傲。锭子上的线穗,才开始就像一只小老鼠,慢慢长成了大老鼠。它忍不住就向锭子伸了伸爪子。可是锭子“吐噜”一声狠狠打了它一下。它“啊呜”一声尖叫。主人就望着它“嘿嘿”笑了。线穗最后长成了一个大白萝卜,主人就把它从锭子上摘下来,放到花捻笸箩里。这时它高兴得很,就像它生的孩子一样,双手就抱住了它,“妙妙!”叫着逗它玩。

大黑蹲在纺花车的鸡头旁。纺花车安锭子的地方是一块砖头大的方木头,木头上边刻几道齿,调节锭子用,像鸡冠子,所以叫做鸡头。大黑对花捻和线穗没兴趣。它的双眼一会儿望着纺车的车轮,一会儿望着鸡头上的小灯泡。那灯泡是手电上用的,小小的,圆圆的,很像小白的眼睛。它望得聚精会神。可当小白的爪子抓住笸箩里的线穗时,它就嚷起来了:“呜——呜——咣!”就像小哥哥吼小妹妹。小白翻了它一眼,想,是用我的尾巴纺的线穗,关你屁事!但它害怕大黑发怒的样子,就咕哝了一声,把线穗放下了。

狗和猫是压迫和被压迫关系,是阶级敌人。据说猫是狗的老师,教了它十八般武艺,其中也教了它逮耗子。可它又懒又馋又霸道,总不想动手,总问猫要老鼠吃。猫不给它,它就恼了,要连猫也捉住一起吃了。猫就爬到了树上。狗上不去树。猫就这一招没教给狗,要不然,这世界上就没有猫这种动物了。

但李世通家的狗和猫,大黑和小白,却相处的很好,典型的阶级调和。

李世通母子俩死后那天夜里,人们听到从他们的屋子里传来非常}人的哭声r桓錾音直不拉的,“呜儿——呜儿——”每一声都由强到弱,扯得很长,极哀a硪桓錾音却很短促,“妈嗷!妈嗷!”像急促的呼唤,极痛h嗣嵌贾道,那是李世湍猫和狗在哭u整哭了一夜?br /

第二天黄昏时,牛把李长有拎着马勺到保管室里去给牛挖黑豆料。保管室里盛着全队社员的吃食东西,是老鼠们的天堂,光老鼠洞就打了上百个。李长有一边低着头从裤腰上解钥匙,一边往保管室门口走。突然听到“呜!”地一声,把他手里的马勺都吓掉地上了。抬头看,原来是李世通家的黑狗蹲踞在保管室的门口。它瞪眼望着李长有,好像说:站住!你不能进去!

李长有挥起铜马勺。但他没打着,大黑敏捷地跳开了。

李长有开了保管室的门。当他走进保管室时,另一番景象让他惊呆了:大概有上千只老鼠,一律人一样蹲踞着,并且像人一样排着整齐的方队。而李世通家的白猫,却蹲踞在他的料布袋上,像革委会主任在主席台上召开群众大会,像红卫兵司令在向红卫兵小将做战斗动员报告。看见李长有进来,老鼠们一阵骚动。但白猫却威严地“啊呜!”了一声,老鼠们便镇静了下来。而李世通家的黑狗,这时也拦在了李长有的面前,喉咙深处发出“呜呜”的警告声,仿佛说:你再往前走一步,我就不客气了!

李长有退却了。

猫是老鼠的死敌,但也是老鼠的上帝。

就在这天夜里子时(子时也叫鼠时,即夜里12点),李长有回家跟女人亲热完回牛屋睡觉时,看见地上有许多老鼠“出溜出溜”往西跑。他也跟着往西跑去,想看个究竟。老鼠出了怪屯,都向谷屯跑去。谷屯紧挨怪屯,不到一里地。李长有就跟着老鼠也往谷屯跑。这时他才发现,不光是怪屯的老鼠,四面八方的老鼠都在向谷屯集中。地上的老鼠越来越密集,黑乎乎的,像一地潮水,漾动着,向谷屯涌去。李长有无法下脚,就停下了,呆呆地望着谷屯。

就在这天夜里,数十万只老鼠涌进了大队革委会主任谷保堂的家,搬完了他家所有的粮食,咬烂了他家所有的衣物。一家老小吓得大哭大叫。谷保堂只穿了条裤头,爬起来冲到院里,拎起一把铁锨就向地上拍,拍到地上软腾腾的,地上全是老鼠,像铺了一层厚厚的地毯。他虽然拍死了几百只老鼠,但无数的老鼠顺着他的腿立刻爬满了全身,“唧唧”叫着撕咬他。胳膊上爬的老鼠太多,沉重得无法再举起铁锨。更可怕的是,他突然看见一道白光向他飞来,那是李世通家的白猫,是老鼠的上帝,是袭击他的这支千军万马的统帅。小白飞落到谷保堂头上,伸开爪子在谷保堂头上拍了拍,“妈嗷、妈嗷”叫了两声,然后一爪子向谷保堂的眼睛抓去。一只圆圆的眼球就给抓出来了。谷保堂惨叫一声,抖掉臂上的老鼠,两手捂住了眼睛。但小白的爪子却又向他的另一只眼睛抓去……

与此同时,李世通家的黑狗在进行着另一场战斗。谷保堂家里喂一条全身金黄的德国狼犬,比大黑粗壮一倍。大黑被咬得遍体鳞伤。但它始终撕缠着不放,阻挡着狼犬向小白进攻,直到小白完成任务后蹿上房脊。

从此,李世通家的白猫和黑狗就失踪了。

24年以后,1997年春天,怪屯和谷屯都通了电。谷保堂的儿子问:“爹,咱村儿都装电灯了,咱家装不装?”谷保堂说:“装我也看不见,我不管。”

到了秋天,谷保堂说:“你们屋里都装电灯了,咋不给我屋也装一个?”他的媳妇不客气,接口说:“你要灯干啥?没听人说瞎子点灯白费蜡?”

谷保堂为此怄了几天气。他掐灭了别人的光明,也使自己陷入无边的黑暗里,万劫不复。但不知在他与媳妇怄气的这几天里,想起过当年为一只小灯泡斗死李世通母子二人的事没有。

就在谷保堂与儿媳怄气的几天里,人们发现李世通母亲荒凉的坟头上,卧着一只黑狗,黑狗怀里卧着一只白猫。都死了。狗和猫的寿命都是平均25岁左右。1973年时,它们都是3岁龄,1997年都27岁了,又老又瘦,皮癞毛焦。但它们在外流浪了几十年,最后还是回到了主人身边。让人想来挺心酸的。

附记二题

一、20世纪70年代,鼠患严重,屡见报端。笔者1983年曾有中篇《鼠·猫·人》演绎记之(发表于《清明》1983年第4期,收录在河南文艺出版社《殷徳杰自选集》中)。但由于题旨所限,此恶鼠伤人一事,当年未作创作素材采用。今借本书补之,不知于世有益否。

二、动物之智慧,常出人意表。笔者好友余泽沛先生讲其亲历云,一日村头午饭,忽见家猫望着草丛咈咈低鸣,抖毛弓背,怒气鼓腹。寻诸草丛,见一花蛇如练,昂首吐信,与猫相峙。阿猫欲搏又退者数,以激怒花蛇。终致花蛇奋起,缠猫腰数匝,其勒痕凛然可见。友意阿猫必死无疑,急觅棍救猫。却见阿猫鼓腹猛收,从蛇套中“蹭”地跃出,蛇套如软绳委地。阿猫回首一口,咬住花蛇七寸,得一龙肉盛餐矣!其诱敌深入、以静制动的巧妙战术,让万物之灵的人有愧焉。

第十章义犬祠

怪屯有两个很特殊的庙,一个是哎哦庙(见《哎哦庙》),一个是义犬祠。义犬祠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为狗立的庙。把狗当神敬,确实匪夷所思。这种事,只有在怪屯才会发生。

清光绪八年(1883年),李二槐的爷爷(李二槐1882年生)李同奎在河北保定府做药材生意,从老家贩些五灵脂啊,黄芪呀,山萸肉啊,石斛啊,鬼脸啊等等。李同奎在水北县城县衙旁边开了一家东兴药材行,门面不大,平常就是让女人在家收购北山下来的土特药材,集够一定数量好往保定府运。这年冬天,他母亲的寒吼病犯了,脖子整天像铁匠炉上的风箱,“呼呼”地响,憋的嘴脸乌青,怕活不成,就写信让儿子早点儿回来。因为回来的早,保定府那边许多客户的帐都没给他结,到年根儿时,才陆陆续续地汇来几张银票。其中一张银票,他去票号兑银时,一家伙兑了11个大元宝。这怎么可能呢?他哪能赚这么多钱呢?翻翻自己划的账目,知道是对方弄错了,款数多划了一个拾字。

刚过了年,他就想上路。他萦记着那笔多要的钱,他得尽早退还给人家。

但女人不依,骂他贱。

李同奎的女人叫鲁莲。鲁莲长得有几分姿色。白弄弄,虚腾腾,像发得很好的白面馍。个子又大,人称大洋马。她好搽蔻红,抹胭脂,头上的柏油整天明晃晃的,老远就能闻到油香。李同奎上保定时,她就同一个小相公在家收药材。夫妻俩你收我卖,配合的还不错。

李同奎有点怕鲁莲。

鲁莲认为这钱又不是咱偷的,抢的,张口要的;而是他给的,给错了,就装个糊涂,为什么要主动还人家呢?可李同奎不留一点儿活榫:还人家!非得还人家!不是自己钱,花着鬼来缠!

两个人说不到一起,女人就习惯性地拎起笤帚疙瘩朝李同奎头上摔去。摔就摔吧,又不止摔过十次八次。可摔了后妻子又伸手把褡裢夺了过来,掂着就往外倒银子。这是大是大非问题,李同奎就不让了,一把又扯了过来。

二人就撕,夺。李同奎没有大洋马力气大,打架从来不占上风。他夺不过人家,急了,一拳挥了过去。大洋马不防丈夫会痛下杀手,捂住脸就倒在了地上,夸张成野兽派,哭。

这是李同奎第一次打胜仗,很有成就感,鼻子哼了一声,像骄傲的将军,弯腰拾起沉甸甸的褡裢,往肩上一搭,就大步出门。他长期贩药,也算半个医生,知道女人越叫唤得声音大越没事,死不了她!

李同奎刚出门,迎面走来了县衙的捕快康七,说:“奎哥,这是咋了?嫂子躺在地上哭?”

李同奎说:“她肚子疼。”

康七说:“呀!那赶快请先生看看呀,你怎么走呢?好像要上保定府去?”

李同奎说:“她这是老毛病,疼一会儿就好了。朋友在路边等着我哩,我得赶紧走。”其实他是怕妻子起来缠住他,就急慌慌地逃了。

康七在身后说:“咦!挣钱你不要命了!女人要死不活的,扔下就走了。嫂子,快起来,我领你去看看。”

李同奎回头瞅瞅,康七真个按着丝绦上挎的腰刀进店里去了。

康七是县城马道街人,是他的换帖子弟兄,家里穷,是他推荐给知县当捕快的。

既然有康七招呼,他就更放心了,一溜小跑地走了。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他走到了鲁山县,就坐到路边的一家小店里打尖。他喊了一碗粉丝汤,一个饼馍,一盘牛肉。吃着,就觉着方桌底下有一个人在碰他的腿。他以为是小叫花子来了,就拧一块馍弯腰往桌子底下看,想把馍给叫花子。可是一看,原来不是叫花子,而是一条花狗。那花狗趴在地上,眼睛定定地望着他,似有许多话要说,眼里水汪汪的,有泪水在滚动。

李同奎叫道:“掌柜哩!你这狗咬人不咬人?”

掌柜的说:“先生放心,它不咬。你没看它的嘴用绳捆着呢。”

李同奎又把头伸桌底下看看,那狗嘴上果然用细麻绳捆了好几道。他知道鲁山人有吃狗肉的习惯,这狗肯定是店家买来杀吃的。

“掌柜的,有狗肉没有?给我切一盘。”李同奎说。

掌柜的道:“对不起先生,昨天杀的狗卖完了,今天的狗肉还在你桌子底下卧着呢。正在磨刀,马上就杀。”

李同奎看见那狗浑身一阵颤抖,又用捆着的嘴拱了拱他。

“掌柜的,你这条狗能卖多少钱?”李同奎问道。

掌柜的说:“能卖一两二钱银子。这年月生意不好做,除除本儿,仅赚张狗皮钱。”

李同奎就说:“掌柜的,跟你商个量,这狗卖给我吧,我给你一两五钱银子。我到保定府去做生意,路远,想找个伴儿,壮壮胆。不知这狗喂熟喂不熟?”

掌柜的说:“这不好说。俗话说,喂不熟的狗。卖给你中,就怕你带不走。你看,我就用两根绳子拴住哩,怕它跑了。”

李同奎掏出银子就递了过去,说:“管它呢!各凭良心。”

掌柜的就笑了:“嘿嘿嘿!你这老哥说的!狗还给你讲个啥凉心热心的。你再想想老哥,别后悔。”

李同奎说:“不想了,你收了吧掌柜的。”

这样,李同奎吃完饭走时,手里就牵了一条花狗。走到鲁山县城外,他就把拴狗的绳解了,拍拍它的头,说:“去吧,伙计,逃性命去吧!愿往哪儿你就往哪儿去,千万别往那个饭店里跑。”

说完,李同奎就又上路了。走了几里地,忽听身后有软软的脚步声,以为是人。扭头一看,嘿!大花狗在后边跟着呢!

李同奎就有点感动,蹲下来,将狗头摸了摸。他知道这狗一定饿了很久。但这会儿没啥喂它。他就又在它头上拍了拍,表示自己的愧疚。然后加快步伐往前走,半个时辰后,就遇到了一家鸡毛小店。李同奎要了1斤猪头肉,递到了花狗的嘴边。花狗望望他,摇摇尾巴。然后贪婪地吃。吃完伸出长长的舌头,将嘴巴舔了一圈。舔净了,就用嘴拱了拱李同奎。

有狗做伴,李同奎一路上有乐趣得多了,不但不嫌累了,脚下也特别快。另一方面,走路的胆子也大了。那年月,土匪多,野牲口也多。每有动静,花狗远远地就听见了,就叫,凶巴巴地叫。因有了狗壮胆,李同奎也敢打个黄昏,起个五更,每天多赶了一二十里路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