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文书库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怎样提高智力第4部分阅读(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第33节:及时转向法

停了一会,西特诺猜不慌不忙地说出了一段话。百官听了,没有一个不同意,乖乖地认了输,给了银子。

西特诺猜对大臣们说:“在座各位大人心里所想的,我了如指掌,那就是:你们的思想十分坚定,你们整个一生都要忠于皇上,永远不会图谋背叛和造反。”

文武百官谁敢不同意?谁要说不同意,那就等于向皇上宣布自己的不忠。

西特诺猜把不同的思想,综合成一个思想,这就叫做归纳综合法。

追根求源也是一种归纳综合:

一天夜里,有一个姑娘正在街上行走,突然,从旁边窜出三个歹徒来,企图施暴,这时,姑娘从手提包里拿出手枪,对准歹徒,叫他们迅速离开。歹徒一看姑娘手里拿的是玩具手枪,一点也不怕,猛扑过去。于是枪响了,两个歹徒闻声倒地,被打死了。另一个歹徒正拔腿要跑,被抓住了。这时,派出所的民警也来了。大家一面指责歹徒为非作歹,一面又责怪姑娘不该把人打死。正在议论纷纷,两个歹徒忽然活过来了,从地上爬了起来。试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要回答此题,关键在于手枪上。这支枪肯定不是真的,因为真枪把人打死了,死人是不能复活的。此枪也不是玩具枪,因为玩具手枪是打不死人的。那么,这是什么枪呢?这就要追根求源,一直要找到这是一支既能打昏人又能使人复活的手枪,原来姑娘是动物园的驯兽员,这是一支麻醉枪。

(27)及时转向法

1983年,微软公司作出决定,要尽快开发出最高速度的电子表格软件,以抢在金瑞德公司之前,占领这一软件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并且最后决定由年轻人麦克尔工程师挂帅,组建了一个实力强大的技术攻关小组。

事隔不久,1984年初,世界计算机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苹果公司宣布他们正式推出第一台个人电脑。这一事件使比尔·盖茨痛下决心,正式通知麦克尔放弃原定的“卓越”软件的开发计划,转向为苹果公司的个人电脑开发同样的软件。

这一新的决定使麦克尔大为不解,同时十分愤怒。但出于职业道德和对微软公司的责任感,麦克尔仍尽力将已设计好的部分程序向苹果公司的个人电脑移植,同时还将如何操作“卓越”软件制成录像带。麦克尔一度辞职,但后来他还是又回来专心完成了“卓越”的收尾工作。同时还为这个软件加了个非常实用的功能……模拟显示。

这时金德瑞公司也已意识到为苹果公司推出相应软件的重要意义,为它开发了名为“天使”的专用软件。比尔·盖茨加快脚步,抢在“天使”之前推出了卓越的系列产品,大获成功。

比尔·盖茨面对竞争的思维方法就是典型的及时转向法,在很多时候,这样的思维方法能避免许多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

(28)思考不慎法

酒吧间里,甲乙二人站在柜台前打赌。甲对乙说:“我和你赌一百个马克,我能够咬我自己的左眼睛。”乙伸出手来,同意跟他打赌。于是,甲就把左眼睛里的玻璃眼珠拿出来放在嘴里咬给乙看。乙只得认输。

“别丧气。”提出打赌的甲说,“现在给你一个机会,让你赢回你的钱。我们再赌一百马克怎么样?我还能够用我的牙咬到我的右眼。”

“他绝对不可能会有两个玻璃球眼珠的。”乙一面思忖着,一面把钱放在柜台上。

可是,结果乙又输了,这是什么道理?

甲从嘴里把假牙取出来,咬自己的右眼睛。乙又输了,这是因为他思考不周密。

(29)随机应变法

有一天,一个老人挑了一担西瓜上街去卖,走累了,就在路边一间危房里休息。有个哑巴看见老人进去,他也跟了进去,他进去是要告诉老人,这房子危险,要赶快离开,可是哑巴不会讲话,他打了不少手势,老人不知道哑巴是什么意思。这时,突然狂风四起,房子立刻有倒塌的危险,一定要让老人立即出去才行。哑巴急了,突然,他想到一个办法,使老人主动跟着他出去了。老人刚一走出房子,那间危房就倒塌了,好险呀!哑巴用的是什么办法呢?哑巴抱起一个西瓜就往房外跑,老人当然不饶他,就立即追了出来。

哑巴所用的办法,就是随机应变法。

(30)标新立异……破除常规法

江苏省启东市盖天力制药公司研制的治疗感冒的药“白加黑”,自1994年11月投放市场,到1995年4月底,短短180天便出厂了4万箱,创造价值1。6亿元。

新产品问世,没有“新”、“异”之处,是绝不可能一炮打响的。“白加黑”区别于已有的感冒药的“新”、“异”之处显著而突出。在药品的内涵方面,它针对一般感冒患者的普遍反映:服用感冒药后容易打瞌睡,影响工作和学习,制成两种成分不同的药片:一种不加起催眠作用的扑尔敏;另一种则加重药物的催眠作用。在外形方面,也是分黑白颜色。

“白加黑”的成功其实是标新立异思维法的成功。

标新立异要有打破常规的思维。有人出了一道有趣的智力测验题:

“昨天我父亲碰到一场雨,当时没戴帽子,也没有撑伞,他头上什么也没遮,结果他衣服全淋湿了,但是,他头上一根头发也没有湿。为什么这样呢?”

第34节:观察的奥秘

如果按照常规,头上有头发,怎能不湿呢?所以,必须破除常规:设想这个年轻人父亲头上没有头发,是个秃子,这样才能解答。事实上这个人真是个秃子。这就是破除常规的思维方法:

大河上有座东西向横跨江面的桥,人通过需要5分钟。桥中间有一个亭子。亭子里有一个看守者,他每隔三分钟出来一次,看到有人通过,就叫他回去,不准通过。有一个聪明人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终于通过了大桥。请问,这个聪明的人想了一个什么办法通过这座大桥?

聪明人想的办法是:从东往西过桥,走了两分半钟即转过脸来往东走。当看守者出来见到他时就命令他往回走,这样就可以掉转头来过桥了。如果不破除常规,这个人是无论如何过不了桥的。

观察力自主训练全案

一、观察力是什么

大千世界蕴藏着无限的奥秘,气象万千,博大精深。认识世界是人类永恒的课题。观察和观察力,成为联系人类与大千世界的一道彩虹。外观于物,内识于心,正是在观察与思考的驱动下,人类才得以逐渐认识世界的奥妙,不断超越自我。

1.观察的奥秘

观察……“思维的知觉”

从字面上来看,“观”和“察”都与眼睛有着天然的联系,都可以解释为“看”。“察”更有“仔细看”之意。但是,“看”是否就等同于“观察”、“不看”是否一定就没有“观察”呢?

答案是否定的。

在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眼睛的确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黄帝《内经》曾经记载:“天有日月,人有双目”,眼睛能“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现代生理学的研究也证明:人的全身共有400多万条神经纤维向大脑中枢传递信息,其中双眼就占一半;人们从外界获得的数以亿万兆计的信息中的80%~90%都是通过视觉通道而获取的。

但眼睛并不是唯一的感觉器官。人们除了可以用眼睛看到斑斓多姿的外部世界外,还可以用双耳来倾听美妙动人的音乐、高低缓急的声响,还能用鼻子嗅闻沁人心脾的气味,或者用舌头品尝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或者用手触摸感受物体不同的质地、硬度、冷热……这一系列感觉器官,同样不可忽视。

然而,生活中常常有人对眼前的事物“视而不见”,也有人对耳边的声响“听而不闻”。这表明,光有感觉器官,还不能完成观察活动。由于缺乏思维活动的参与,感觉器官接收的信息并没有在大脑中形成反映。这表明:视、听等活动必须有积极的思维参与,才能获得真正的观察。因此,心理学家称观察为“思维的知觉”。

观察既然是“思维的知觉”,是感知觉发展的最高形式,这种知觉就不是随意或模糊不清的。它是在综合视觉能力、听觉能力、触觉和嗅觉能力、方位和距离知觉能力、图形辨别能力、认识时间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进行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因此,我们认为,人们依靠自己的感觉器官(主要靠眼睛)得到有目的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的过程,就叫做观察。

观察方式的分类

我们通常将观察的方式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大类。

(1)直接观察

直接观察一般指人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客体的直接感知过程。

直接观察往往跟自发观察紧密联系,没有中间环节,可信度比较大,有利于发现问题。但人们用肉眼或其他感觉器官感知事物的灵敏度和范围都非常有限。人眼能勉强分辨15厘米远、0。1毫米的东西,分辨更小的东西就很困难,更不可能像老鹰那样从几千米的高空看到陆地上的猎物;人耳的灵敏度也不可能与蝙蝠和海豚媲美。

(2)间接观察

间接观察一般指人们借助观察仪器来间接获得对客体的信息的感知过程。

间接观察往往和自觉观察相联系,可以运用科学方法如调查、实验等,还可以运用工具如哈勃望远镜、隧道扫描显微镜、超声波、核磁共振等,使用不同的方法和设备延伸人类的感觉器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观察手段,更有利于解决问题。但它很可能造成错误观察,甚至是没有观察。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各有利弊,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方式,才能保证观察结果是正确的、科学的。

此外,人们还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观察方式进行了分类。如按照学科领域将其分为科学观察、社会观察、审美观察等;按照观察目的分为启示性观察、探索性观察、验证性观察等;按时间周期分为连续性观察、非连续性观察等。

2.什么是观察力

观察力:一种特殊形式的感知能力

简单地说,一个人观察的能力就是观察力。

观察力就是指人在感知活动过程中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准确、全面、深入地感知客观事物特征的能力。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感知能力,观察力是人类认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水平,与这种能力的强弱有很大的关系。

人们常常赞美那些观察力发达的人“心明眼亮”,这里的“眼亮”并不是说一个人的视力多么好,而是说他观察细致准确、思维判断敏捷。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观察力是一种感觉与思维高度协调的能力,也是一种智力。

第35节:观察力的结构

观察力的结构

(1)感觉

a备芯跏鞘裁

感觉是观察力的一种形式。

感觉是感觉器官对来自体内外的一定刺激所产生的能力活动,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体对象(也包括人体)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能力。如视感觉就是眼睛对光线所产生的反映能力;内脏感觉就是由脑神经对体内脏器活动的变化所产生的反映能力。

b备芯醯奶卣

感觉性质是感觉的根本特征。列宁指出:“在感觉中不可避免地也会有质。”任何一种感觉领域内都存在着性质和区别。如视觉表现为红、黄、绿、蓝、白、灰、黑等;听觉有音响、音色和响度的区别;味觉则有酸、甜、苦、辣、咸等。

感觉强度是感觉在数量方面的特征。它决定了信息的强度和感官的机能状态。一个人从暗室中突然走到明亮的室外,刚开始什么都看不清,几秒钟之后,才渐渐看清东西。这就是由弱向强的过渡。反之则为由强向弱的过渡。

感觉在时间方面的特征即为感觉的持续性。它主要决定了信息作用的时间和长度以及感觉器官的机能状态,具体表现为感觉的潜伏期及惰性。所谓潜伏期,是指当信息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感觉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才发生;所谓惰性,是指感觉不是随信息停止作用而立即消失的,也就是后作用,如脱离嘈杂的环境后产生“耳鸣”等。

扩延性是感觉在空间方面的特性。它主要决定于信息作用的空间距离和感觉器官的机能状态。如视觉中的距离、听觉中的范围等。

c备芯醯姆掷

外部感觉:是接受外部刺激的感觉器,反映外界对象属性的感觉,它又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它们分别是眼、耳、鼻、舌、身的机能。

内部感觉:是由于感觉器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所产生的反映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例如饥饿感、干渴感、昏觉、幻觉等。

本体感觉:在身体外表面和内表面之间有一种本体感受器,能反映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位置的情况。如反映并辨别机体自身运动状态和健康状态的运动感觉,反映和辨别身体(主要是头部)的运动速率和方向的平衡感觉等。

(2)知觉

a敝觉是什么

知觉是观察力的另一种形式,比感觉形式更高级更全面。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生的,但它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或拼板,它具有新的性质。

知觉是个体对客体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表现为对客体的整体认识、对客体综合属性的判别或对客体意义的初步解释。

b敝觉的一般特征

选择性。在同一瞬间,优先反映一些对象或对象的一些属性或部分,即从众多的对象中,有选择地以一些对象作为知觉对象,从而使知觉对象特别清晰,而使其余对象成为知觉对象的背景,比较模糊。不同的人们看“两可图”,能看出不同的情景,这就是典型的知觉的选择性。

理解性。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知觉对象加以认识,并用语词标志出来。由于人们总是具有不同经验和知识,所以对同一个知觉对象的知觉常常有很大的区别。在某一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和专门知识的人,对该领域对象的知觉要比其他人深刻得多,反之则较淡漠。譬如一个对建筑设计完全没有概念的人,即使在他面前摆上设计十分完美的图纸,他也不一定会产生强烈的知觉。

整体性。个体所反映的是知觉对象的整体现象,可以把具有不同属性的知觉对象感知为一个综合的完整的统一体。例如,苹果有圆的形状,有一定的硬度,有一定的颜色,有一定的气味,我们在感知时,就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个不可分的整体来把握,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当知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个体的知觉对象仍能保持一定的恒常性。如一个人从距我们1米处走到5米远时,虽然他在我们视网膜的影像缩小到1/5,但我们感到此人的高度大体未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c敝觉的分类

一般把知觉划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复合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等。

人们在观察大自然,观看图画、雕塑、体操表演、各类球赛等时主要使用视知觉,在欣赏电影、电视时,就是视听复合知觉起作用,战争中则是视、听、触、复合知觉起作用。空间知觉主要包括距离、方位、大小、形状、立体等知觉。时间知觉总是通过衡量时间的媒介来实现,媒介可能是自然界的周期现象,如四季的转换、昼夜的交替等,也可能是机体的生理状态如睡眠周期、月经周期等。

(3)感知

在实际认识过程中,感觉与知觉很难区分,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颜色总是某种对象的颜色,声音总是某种东西发出的,软硬属性也总是某种对象的,反过来某种对象也总是有颜色和硬度的。因此,人们把感觉与知觉合称为感知。

观察力就是在感知过程中形成的,脱离感知过程,也就没有观察力。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感知能力,或有感知能力而未感知任何外部对象,他都不会有观察力:

国外有人让成人受试者呆在一个专门设计的特殊实验室内,不让他感知到任何一个外界对象。过了一段时间,受试者开始产生幻觉,随后又出现了极度警戒状态,并且伴随有闭锁恐惧症。再过一段时间,受试者对环境的兴趣完全消失,开始转向注意自身,产生忐忑不安情绪,丧失了观察力。

第36节:观察力与注意力

观察力与注意力

注意力是观察力的基础,没有注意力,就没有观察力。观察力同注意力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成功者往往具有很好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对人生和事业专注而执著。

注意力是有目的地将心理活动长时间地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某些事物的能力,是对事物和现象的警觉、选择能力,即指向和集中能力。观察力是人在观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智力,观察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有目的有注意的活动,是一种有计划的意向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观察力也就是注意力的聚合。

控制和集中注意力,使其根据我们的需要而具有一定的指向性、集中性和稳定性,对于提高观察的效果大有裨益。注意力的稳定和集中与思维的活跃程度成正比关系。思维越活跃,注意力就越集中,越稳定,观察活动也更有效。

好的观察力的表现

(1)指向明确,观察全面

观察力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这就使得各种观察活动能遵循既定的目标向前发展,能自始至终。比如:明确观察目的及对象……合理安排观察顺序……把观察结果同研究的问题结合思考……考虑每个观察步骤是否达到目的等等。

指向明确、计划清晰,非常有利于在观察时既见森林,又见树木,而不是偏重于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而全面,正是观察的基本原则: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古医书上看到巴豆是泻药,于是在治病时总把巴豆当作泻药使用。可是,有一次他在治疗的过程中,试着给腹泻患者以少量巴豆,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患者的腹泻止住了。于是,李时珍对巴豆的药性进行了全面的观察,发现从总体上讲,巴豆是一种泻药,但针对某些特殊的病症,却又是一种止泻药。

具有好的观察能力的人,观察问题与李时珍一样,比较全面。比如在观察一个人的时候,不仅看到她高高的个子、优雅的神情举止、温柔的语调、整洁的外表,还格外注意到其光彩有神的大眼睛。

反之,观察能力不好的人对于他们司空见惯的那些最一般也是最常见的东西往往都没有明确的概念。比如有的人观察室内的花草时,虽然能叫出花和叶,却不能明确地指出茎和根;细看鸟的图画时,虽然能指出鸟有头、喙、翅膀、尾巴、腿和爪,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说出颈和躯干这两个部分……

(2)观察细致,感受独特

细致,是观察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影响观察能力高低的基本因素。

观察能力强的人往往能够仔细地观察每一个事物,哪怕再细微的变化,也逃不过他的眼睛:

20世纪初,奥地利青年气象学家魏格纳,在一次住院期间,偶然地对病房横挂的世界地图的奇异形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平常,这司空见惯的地图形象,根本不会引起病人和工作人员丝毫的兴趣。魏格纳却透过这平凡不为人所注意的地图形象,仔细观察且觉察到其中的奥妙:

地图中大西洋两岸的大陆的凹凸部分正好相反,愈看愈觉得图中的整个欧洲、非洲、南北美洲东部,简直像是一张完整的报纸被撕成的两半……

恰恰是这一独特感受,使得魏格纳成为“大陆漂移”说的缔造者。魏格纳之所以能透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提出新的科学猜想,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他具有较强的感受事物的能力,能从现在的地图形象,由此及彼,认识到它是由远古时期的整块大陆经历无数次漂移和演变而逐渐形成起来的结果。

一个感受独特的人,在观察事物时,往往能获得深刻的体验,能感受到那些别人感受不到的东西,能从日常生活和平凡的事物中领悟到新东西,在别人看似不可能产生希望的地方创造奇迹。

(3)观其本质,预见性强

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在你研究、实验、观察的时候,不要做一个事实的保管人。你应当力图深入事物根源的奥秘,应当百折不挠地探求支配事实的规律。这就是说,巴甫洛夫主张观察不但要准确,而且还应达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力图深入事物奥妙的程度。

准确,是观察能力的根本,也是观察能力表现效果的根源。抓住本质特征,是观察的目的之一。观察时抓住事物的本质,不仅能认识事物的现在,还能预见未来。一个观察能力很强的人,能够经常预言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和方向。

许多敏锐的观察者都具有相当出色的预见能力:

英国气象学家欧文·克里克,是一位公认的气象预报专家。在长达50年的气象预报生涯中,他的预报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准确率,就连三四个星期以后的气象预报,准确率也高达80%以上。

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对“大扫帚星”的运动规律所作出的科学推断,被学术界誉为“智慧的预见”。

“天才的预言家”雪莱同任何人哪怕只交谈很短的时间,就能写出若干小时之后的谈话情况,他还深有体会地说,自己“不但深刻观察了现在的实际情况,发现现存事物应该遵守的法则,而且还从现在观察到将来。”

(4)善于联想,时常更新

观察力强的人在观察事物时能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不生搬硬套,并能迅速而准确地认识到事物的特征。

第37节:观察是发现的源头

善于联想与想像,即把已经获得的知识同正在探索的问题迅速而准确地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任何一个观察活动,其实质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由于它的复杂性,这种活动很难用一个固定的观察方法加以模式化。只有经常联想,才能打开思维的翅膀,飞得高,飞得远。

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总是有些方法和技巧可以遵循,如纵向思考、逆向思考、横向思考等。然而“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由于思考的问题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因而针对不同的问题,需要经常更新研究思路。很多人在自己的观察道路上都经历过或多或少的失败,此时如果心灰意冷,以至放弃既定的观察活动,就会一事无成。相反,如果能换个角度想问题,在失败之后萌发新的思路,则很容易找到新的突破口,在失败中孕育成功:

我国东汉时期大医学家张仲景,一次给两个同是感冒的人诊病。表面上看,两者的病症几乎一模一样,于是张仲景也就开了一样的“发汗”处方,供两位病人服用。结果这两个病人一个痊愈,另一个病情反倒加重了。两个都患相同感冒的人,吃的又是一样的药,为什么一个好了,一个反而变坏了呢?为了探明其中的奥妙,张仲景把过去的诊断过程详细地回忆了一遍,才恍然大悟:那个病情不见好转的人,已经流过汗了,吃的又是“发汗”药,可能是汗出多了的缘故,所以病情反而加重了。于是,张仲景改用其他的处方,很快就使那位病人好起来了。从此以后,张仲景一碰到这样类似的问题,就反复加以区别,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终于写成至今仍有相当研究价值的《伤寒论》。

二、为什么要提高观察力

1.观察是发现的源头

(1)观察是

爱因斯坦说:“理论之所以能够成立,其根据在于它同大量的单个观察关联着,而理论的真理性也正在此。”观察不仅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道工序,是一切知识和发现的,是一切创造和发明的基础,还是检验知识和真理的重要途径。

对于孩子们来说,观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对于科学界来说,观察是科学发现的开始。观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们智力水平的高低。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手段,在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每天我们要看到很多的事物和现象,如果有一个事情、一个现象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个时候我们就由一般的感觉和观看进入到观察的层次。有了观察我们才可能发现、提出问题,发现、提出问题才有可能进入到研究的阶段。

(2)观察吧,除了观察还是观察

观察力对于发展人的智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表明,如果一个人有比较强的观察力,他就能从观察的对象上发现别人所未发现的特点,悟出别人所未悟及和未感受到的东西。

罗丹告诫其学生著名诗人里尔克的诀窍是:“观察吧,除了观察还是观察!”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是按三条线来研究学生的发展的,这就是: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观察首先需要用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但是观察绝不等于随便看看。著名侦探福尔摩斯对他的老伙伴华生说:你每天都在贝克街的楼梯上上下下,但依然不知道它到底有几个台阶,因为你仅仅是看;我知道它有七个台阶,因为我在“观察”。

历史上、科学史上通过观察做出的重大发现和发明比比皆是:

意大利科学家从观察教堂里铜吊灯的摇曳开始,经过实验研究,发现了摆的定时定律。

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人类历史上一场深刻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其发明人瓦特,正是从对烧开的水顶动壶盖的观察中琢磨出蒸汽机的基本原理的。

我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幼年时就热爱观察各种花卉、药草的生长过程,细致地察看它们如何抽条、长叶、开花,花草的每一处细微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正是这种细致严谨的观察习惯,使他得以纠正古代药草书中的很多谬误,并写出世代流传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

2.观察力是智力之母

观察力是智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智力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基础,是思维的,是聪明大脑的“眼睛”,所以有人说:“思维是核心,观察是入门”。

首先,我们知道,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接触到的信息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通道传入大脑,通过观察获得的。观察可以说是智力活动的门户。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较强的观察力,他的智力很难达到高水平。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在众人之上。”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他实验室的墙上,写着醒目的六个大字:“观察,观察,观察!”没有观察,智力发展就好象树木生长没有了土壤、江河湖海没有了水的源头一样,失去了根本。

其次,观察力的发展离不开思维的进步,而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人们认识事物,都船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