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说“正规军两万,护军六万。 ”
“训练情况如何?”
“只等陛下一声令下,儿郎们就上阵为陛下杀尽敌人。”
“呵呵,你还是和当年一样的性子。明年你估计着能有多少人要参加护军训练?”
姜也沉默了一下:“陛下,今年就有十一万于人,明年比这个数字只多不少。”
“兖州府库的粮食能撑得住吗?”
说到这里,姜也有点吐苦水的意思了:“陛下,这人员实在太多了。虽然只有夏冬两季训练,但是加上两万正规军,对于府库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刘别驾在世之时,总是和臣唠叨,这样子下去府库就很为难了。”
嬴啸点了点头,看来这事情必须的另有途径,不过奴隶屯田已经颇具规模,以后在扩大,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一行人到达东郡延津。嬴啸一路上看到地是人们在热情高涨地劳动。修筑河堤。随意找来一些人问询。得到地答案却让他意外。在有人刻意地引导之下。这百姓来修筑河堤确实是自发地。
对于那一场巨大地灾难。人们说起来还是一副心有余悸地样子。这治河唯恐有一点疏漏。而邓芝也派人组织这些自发来修筑大堤地百姓。要不然百姓自发修建是好事。但是那个质量嘛。就很难让人放心了。
在有了官府地人监管之后。这些自发而来地人员便成了民夫。修筑地工程质量也有了保证。不过嬴啸很怀疑。邓芝这小子是早有预谋。要不然这自发地百姓会这么有序?不过嬴啸暗访地结果。这些百姓确实是自发地。也就不想在这个事情上纠缠。没有扰民就可以了。
等到见到邓芝地时候。这那里是堂堂地一州别驾。整个是一个工头嘛。一身地官衣。已经是尘土斑斑。显然是刚从工地现场下来地。不停地处理各郡来地文书。同时安排人员。一切倒是打理地井井有条。
嬴啸饶有兴趣地看着邓芝在行事。邓芝却没有发现嬴啸一行人地到来。因为姜他们都认识。而姜不让打扰邓芝。也就没人上去禀报。邓芝处理完了手上地事情才发现姜到来。才过来见礼。
“姜刺史。怎么来了也不说一声。这位是?”
他没见过嬴啸,自然不知道这位就是帝国皇帝陛下。见他站的位置比姜还前一点,想来必然是朝廷中的重臣。就是不知道是什么身份。
嬴啸不欲声张,姜也就含糊其辞:“这位是我以前地上司,这次路过来看看。邓别驾,现在黄河的工程如何了?”
“噢,没有什么问题,在春耕以前就能完成大部分。”
嬴啸心中一动,春耕前完成大部分。春耕这个词,很有意思啊。到春耕之时,百姓和民夫都会回家劳做。剩下的小部分。会由奴隶们继续去完成。
嬴啸发话了:“明义,我们去堤坝上看看吧。”
就是邓芝没有见过皇帝,他还猜不出嬴啸地身份么?他可知道姜是嬴啸的护卫出身。他的上司?又如此恭敬的神态,除了这位天下之主,又能是什么人?
邓芝亲自带领着众人到堤坝上巡查了一下。嬴啸亲自查看,这工程的进度不错,质量也过硬。这黄河水患应该不会有问题了。等走到没人的地方,嬴啸顺口问了一句:“邓别驾在这里,做的不错啊。看这井井有条的样子,很好,很好。”
“陛下谬赞了。”邓芝却是施礼谢恩了。“你看出来了?难道不怕拜错了人,会被治罪?”
“姜刺史的上司,除了典中尉便是陛下了。而后面这位雄壮之士应该就是典中尉吧,那您地身份自然也就是了。”
“好了,既然你看出来了,朕也不瞒着。朕就是专门来巡视这黄河治理情况的,现在看到这样。朕很满意。”当然。你邓芝在这里,也将别驾的政务打理的井井有条。很不错。
本来嬴啸还觉得,邓芝亲自跑来黄河监工,会疏忽自己的责任。但是现在看来,一切都没有问题,这小子,还是有几分能耐的。
“多谢陛下,只是这些还不够。臣还有想法。”
“说来听听。”
“修河,堵不如疏。若是修建分洪的线路,不但可以防范黄河的水患,还可以增加许多可以灌溉的良田。”
“这可不是个容易地事情,你可有计划?”
“臣已经写好了奏折,只等上奏陛下了。”
“好。回头你将折子递上来。伯苗,这灾民应该是被你组织起来来修筑大堤的吧。那他们的家园呢?谁来重建?”
“陛下放心,来修堤的百姓只是很少一部分,大部分灾民还是在恢复自己的家园的。朝廷的救济已经分发了下去,可以确保灾民们恢复生产了。”
嬴啸点点头,只说了:“做的不错。”便带人走了,对于百姓的家园重建,嬴啸倒不担心。这个时代没有那么麻烦地事情,房屋建设很容易,农家小院百姓自己都可以修建,只是请一些泥瓦匠地事情。
现在树林多了去了,木材多的很。石头更是遍地皆是,现在百姓地房子大多就是泥土、石头、木头这些东西盖的。虽然已经有了烧陶的技术,但是这青砖可比较贵,一般人家还是用不起的。
在离开了延津之后,嬴啸带人又走访了一些地方,在各地看到的都比较满意。这邓芝,在救灾治河一项上,成绩斐然啊,日后不妨提拔一下。
在典韦和许褚的护卫之下,嬴啸跨国了黄河,又到冀州黄河沿岸巡视了一番。虽然不如兖州那里恢复地快。但是效果也不错,灾民们都接到了救济,在重建自己的家园。
同时嬴啸也接见了这次治理黄河河工的总负责人费。本来马超举荐了费,想让费去处理西南蛮夷的问题。但是嬴啸却趁着机会一脚将诸葛亮踢去处理这些事情了。而费,被嬴啸召去,一番奏对,嬴啸发现费对于治河也是很有研究。
便让费总揽起了治河这个事情,而后费也表现出了相当的成绩。在嬴啸这一路上微服私访中,看到的都不错。原定路线上若是这么好。那没有什么奇怪地,毕竟那是皇帝要巡视的路线,自然会很好。
而现在。自己微服私访,随意选择地点。看到的都是不错的景象,那么便说明,在费的总揽之下,这黄河的治理是颇有成效的。
结束了自己的微服私访,嬴啸带着一个自己在民间看中的美女,回到了濮阳。这个时候百官在濮阳还没有等待几天,百官地行程速度实在太慢了,那里比得上嬴啸的探查速度。
见到嬴啸安然归来。也没有传来什么处理官员的事情。看来嬴啸应该是很满意,百官也是如释重负,他们在下面地猫腻也不杀,不过见嬴啸没有发怒,应该是没有什么事情了。
大队人马缓缓向泰山而去,朝廷中的飞马奏报也到了。郭嘉亲自进来禀报。
嬴啸一看奏折,却是郝昭在倭国出云已经建立了奴隶营,开始开荒种地,在山中开矿挖银子了。同时,邪马台的女王也被送回,往长安而去,这个奏报来的更是让嬴啸高兴。
倭国经济体系太简陋,财富不够多,但是一旦开挖了银矿,那么这便是源源不断的财富。让倭人为奴,挖矿,为帝国补充财富。这一场战争可就没有白打。同时俘虏了敌人的王。再一次彰显了大秦帝国的威仪。
更给嬴啸的泰山封禅增加一层政治色彩,连续不断的攻破附近地小国。更显示了秦国如日中天的威仪。当然明白人都知道,嬴啸这是不断的将小国的财富拉回帝国,进行帝国的建设。
现在大秦帝国能这样的高速发展,与这些劫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打劫,就没有这么多额外的财富,也没有这么多的奴隶。所以虽然有人叫嚣不应该这样,但是大部分人还是接受了。虽然有损人利己之嫌疑,但是谁在乎那么多?自己有好日子过才是最重要地。
等嬴啸浩浩荡荡的到达泰山郡之时,已经是六月了。泰山郡的春耕基本忙完了,百姓都被拉来训练了很多次了。而嬴啸,也在天子仪仗之上,观看着自己的迎接仪式。几万人一起行礼,何其壮观…………
更不要说那山呼海啸一般的称颂万岁之声,更是极大的满足了嬴啸的心思。他能从百姓的脸上看到笑容,与多年前相比,现在百姓能安居乐业,这就是他们的最大希望了。现在他们迎接天子,更是举地热闹无比,盛况啊,比过年都热闹。
上了泰山,举行了封禅地一系列活动。这封禅的礼仪也是繁杂无比,更加上封禅地祝祷文,是秘而不宣的。为啥?人家儿子向老天爷表功,能告诉你人家说了啥不成?在说,自古便是如此,谁也不会在这个问题上纠缠。
本来天子封禅是要具备一定条件的,即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只要具备二者任何一个条件即可封禅。而现在嬴啸统一了天下,太平算的上,盛世却还算不上;但是嬴啸连续发动战争,征服了附近数个小国,这武功之盛,也勉强算的上了。
而嬴啸当政以来,倒也算惠民。与民休养生息,减轻赋税,更将劫掠来的财富放入帝国之内,改善着百姓的生活。百姓倒也没有什么人反对。当然也不敢反对。朝臣更没有反对的,在他们看来,现在已经是太平盛世了。
随着盛大的泰山封禅,而后嬴啸更是在泰山山腰上让宫廷的乐队演奏了一出《帝皇颂》,隆隆的鼓声震天,似乎也在告诉天地。这盛世即将到来。
结束了一系列的封禅祭祀活动。嬴啸踏上了归途。他出行一次不要紧,可是把下面人忙活地不行,嬴啸虽然一再叮嘱,不要搅扰了百姓的生活,不要太过于铺张。但是皇帝出巡,那排场能小的了吗?
路过的地方,其地方官自然也将最好的东西敬献给皇帝,让嬴啸享受。还有随行的百官,谁也不能怠慢了。这些可都是朝廷大员,能随着皇帝去参加封禅仪式地,身份低了。那是不要想的。
而在路上,嬴啸还是处理了不少事宜。现在在扬州和交南的奴隶屯田已经有了规模,今年据报,收成是很不错的。第一季的水稻产量巨大,具体数字还在统计中,马上就会上报上来。而现在奴隶们已经开始第二季的水稻栽种。
嬴啸的奴隶屯田地可不是一点点,数百万亩的土地在由奴隶们耕作。一个个屯田点竖立在规划的地方之上,已经很有规模了。而这些生产出来地粮食,除了留出一部分奴隶们的口粮。其他的全部会被上缴。
今年由于许多田地是新开荒出来地,产量并不很高,可这些土地在一两年后将成为熟田,会有更高的产量,可以说接近二十万的屯田奴隶的努力。交州南三郡与吴郡地区的荒地被大量开发,也形成一个壮观的景象。
这以后将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奴隶制实在剥削的一个好办法。而现在大量的奴隶在用于修路与治河,等驰道修筑好了,就有大量地奴隶可以去屯田了。那时候就不用发愁粮食了。
百姓们只是缴税而已,而奴隶则完全没有财产。除了奴隶营分配的口粮,他们的收获全部上缴。而他们的劳动量可也是不小的,一个奴隶耕种着三十亩土地,也让他们非常的劳累。
现在国内是地广人稀,人均耕地是二十亩左右,而大量的荒地还没有开发。帝国对于土地的管理相当的严格,即便是荒地,也不能随意开发。为什么?这是赏赐军功地一项制度。
军队之中。有了军功。不但会赏赐钱财,还会赏赐土地。而赏赐给士兵的土地却也是按照熟田计算的。荒田的话,会额外多计算赏赐。土地的难以获得,就形成参军热,军人更是希望出战,获取军功。
官府虽然也允许农户来买田地,但是价格却很高,普通人买不起。至于有钱人,最多只能购买一千亩,若是多占了,那官府就该找你的麻烦了。除非你分家,让独立出去的人在去购买土地。
可这样一来,门阀即便通过这样的手段获得更多的土地。但是他们地家族也只是名义上地统一,其实是四分五裂了。那个当家作主的愿意屈居人下?而大部分门阀,即便是将所有地直系男丁都分家,一家一千亩土地,那比起当初门阀动辄万倾良田也是差的太遥远了。
官府严格的管理土地,也就造成了大量的农户成了皇家的佃户。可嬴啸却很开明,他的佃户也要按照国家的规定缴税。这一下来,还有那个功臣勋贵敢说免税的话?连皇帝陛下自己的佃户土地也在缴税,你敢大过皇帝?活腻了不成?
嬴啸现在享受着沿路郡县贡献上来的特产,心中也是感叹,这当皇帝确实是好啊。这什么好东西都是一句话的事情,好在他在军旅中的时间长了,对于这些享受并不是太在意。只是登基称帝之后,胃口也慢慢养刁了,不过他依然并不太重视享受。
只是对于酒,很是喜欢。各地的名酒他都要品尝一下,而觉得好的,自然会成为贡品,每年向长安送去。 现在他品尝过并指定的贡酒,有七,八种之多。
皇帝指定的贡品,往往是劳命伤财的。不过只要不多,百姓还是承受的起的。人们也在庆幸,幸好嬴啸只是喜好美酒,要是他喜欢上了时新水果,那地方官就要愁眉苦脸了。
若是皇帝在冬天想起了吃个夏天才有的贡品水果,上那里给找去?这个时代又没有温室种植,又没有合适的保险技术。一旦错开时节,那是想找也找不到。
等到嬴啸车驾临近长安的时候,长安附近已经开始了秋收。嬴啸这一出巡,就是整整半年。也让各地忙碌了一场,接驾送驾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做的不好,皇帝一怒,那你不是自找倒霉?
嬴啸回到长安,便知道这邪马台的女王已经送到长安很久了,一直软禁了起来,等待嬴啸回来处置。听人说,这邪马台的女王汉话说的还不错,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中原生活的人你。
只是嬴啸对于这人兴趣缺缺,为啥?因为这女王已经老了,丑陋不堪,没啥看头。吩咐一声,送去让宗正处理。这些俘虏会被养起来,一直到死。
嬴啸现在更敢兴趣的是,第一批从倭国挖出来的银矿马上就要送到了。这才是重要的事情,财富啊。杨松更是绿着眼睛等待银子的送到…………
风起云涌第三百五十六章图谋草原
更新时间:2009…6…1223:06:24本章字数:5926
银子送到了,嬴啸也看了一下,成色不错,完全可以铸成官银,流通于世。本来打算用这笔钱修建一个万邦陈列馆,以存放自己征服的各个国家的珍宝与国书。可杨松当即就和嬴啸大吐苦水,这个也要花钱,那个也要花钱,现在到处都在等米下锅。
被杨松彻底击败了的嬴啸都开始怀疑,若不是自己知道国库的底子,还真要被杨松这样的表现唬住了。朕的帝国什么时间这么穷了?
不过嬴啸也习惯了杨松哭穷,国库就是在有钱,这杨松也会跟他哭穷。随他去吧,只要自己正事上要有钱,这杨松却是丝毫不含糊,全部划拨到位,没有一点短缺。只是这陈列馆不修便不修,自己现在才征服了几个小国,也没必要显摆。
当下便说此事以后在说,杨松立即告辞跑路,派人来清点这些银子,送去匠造坊,熔炼成银锭,送入国库。
如今驰道的修建已经基本贯穿了全国,那么下一步计划就该开始实行了。嬴啸当即召来糜竺,田丰,贾诩一干人等。
“朕打算开始对草原作战了,众卿有什么意见?”
田丰却第一个出来反对了:“陛下,现在还不到时机吧。国内还在发展,正是关键时刻,还不到出动大军的时候啊。”
“哈哈,朕又没有说要出动军队。”
这一下,大家都安静了,看来嬴啸又要开始玩其他的花样了。听到嬴啸问到:“糜竺,现在去草原的商队情况如何了?”
“启禀陛下,按照陛下的意思,现在去草原的商队,已经减少了铁的贸易,更多的是携带奢侈品。而这些奢侈品也逐渐被草原上各部落的贵族所接受,需求也越来越大了。”
“很好,加大这些。朕要将草原上的财富全部抽出来。你们明白了吗?”
原来嬴啸地意思在这里。不是要动兵。那就好说。现在虽然粮食不少。但是嬴啸地战略是要一劳永逸地解决草原地边患。这个事情要耗费地时间金钱那就不好说了。
不客气地说。现在帝国还在全面建设。还没有足够地力量去实施嬴啸地战略计划。而这个计划。在怎么样要等驰道修建完毕才可以。
“陛下。这草原之地本就贫困。草原人也不傻。若是这样太过了。难免会让草原骑兵来中原劫掠啊。”陈宫也提出他地担忧。
“不必担心。朕就等着他们来呢。现在他们在草原深处。朕还不好收拾他们。要是他们来中原。朕正好收拾了他们。高顺。朕地神武军准备地如何?”
“很好。”军。是现在嬴啸在营地编制之上。又增加了军地编制。一军十万人。平时各营由各营地校尉统带。出征之时。整合由大将带领。
现在嬴啸是皇帝。他不可能次次都御驾亲征。而如何在不影响战斗力地情况下削弱将领拥兵自重地几率就成了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嬴啸已经有了很多经验可以借鉴。他老爹告诉他了不少办法。
而现在最合适地就是的方式,平时互不统属,只听从太尉府和皇帝的命令。而出征之时,统兵大将才有权力制约众军,行军法。掌兵权。一旦回师,就会上缴虎符,这也是现在最合用地一种了,有些方法太过于先进了,并不适合现在使用,人们难以接受。
而神武军,就是对付草原人的利器,神武军中一大半是骑兵。现在对付骑兵最好的办法就是骑兵,即便你步军军阵强大。但是草原人调转马头换一个地方侵略,步军可追不上骑兵。同时草原之内,也是骑兵纵横驰骋的好地方。
“陛下,现在草原蛮夷中多有来投靠者,这些人很多被编入仆从军参加了战争。一旦对草原开战,要提防这些人。”
“陛下,对于草原作战,大军供给将比较困难。臣建议修建一条直通草原的直道以供军用。”
“陛下,方今百姓生活刚有起色。帝国国库并不充足。这对草原作战要慎重对待啊。”
大家都开始提出自己的建议。最后折腾了一天。可也算把现阶段的战略给定了下来,就是消弱草原上的实力。同时对于草原上的大小部落进行分化瓦解。
对于举兵之前,消弱对方地实力,手段还是很多的。而草原上现在的组织比较松散,部落之间的仇杀也是常事,只有在统一对外的时候会组织起来。这其中就有很多地方可以去分化瓦解了。
在确定了这些事宜,并让贾诩派人去办理,这些本就是他们的强项。对于草原上的大战,还要在积累一段时间,现在强行发动也能发动,只是要顾忌百姓的生活。一旦只因为战争而搞的民生凋零,那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对于草原用兵,这个多年来地想法越来越近了,也让嬴啸心中不禁微微激动,这样的战役可以说是巨大的了。只是这将领的选择就成了问题,该让谁挂帅出征呢?还好现在并没有要立即动兵,这事情也是两,三年后的事情了。还是先将精力放在国内的建设上吧。
现在国内到处都需要人力,修路,治河,边关修缮城墙。连带各地的官吏都有些不够用了,本来以嬴啸看来,官吏已经不少了,但是还是不够用,帝国的疆域扩大了,这官吏自然要增加,但是不能漫无目的地增加,那会产生冗官地问题,不过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给一份俸禄而已。
大凡冗官,最大的弊端不是朝廷付出地那一份俸禄,这一点俸禄对于朝廷来说不算什么。最可怕的是因为以往的免税制度,朝廷的官吏们的家业是享受免税制度的,从而导致这庞大的产业不用缴税,从而滋生很多问题。
例如以往,很多人将自己的产业挂在勋贵地名下,可以享受免税的待遇。而实际上,和这些勋贵们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应该上缴国库的税赋被送到勋贵门阀的府上。勋贵门阀们要的自然比赋税少,要不然谁会白送钱?
现在,嬴啸强行废除了免税制度,所有人的产业都要按规定纳税。所以这冗官地问题就不显的那么尖锐了。而嬴啸更是以身作则。他名下的皇家产业都按章纳税了,别人还敢说什么?
说来,当初不少税吏都不敢上门,都是嬴啸的产业主动来缴税,从没有人敢去核查。不过嬴啸麾下的产业从缴税额度上看,还是很不小的,不过这稽查?谁敢?人家皇家能表明这个姿态就很不错,谁有那个熊心豹子胆在去稽查?
而现在让杨松以及属下最头大的,便是军费。大秦的军队太多了。每年的军费支出总是遥遥领先与其他,成为最大地支出。军队,那可不是单单给士兵发份粮饷就完事了。武器盔甲的配制更新。器械的修缮,战功地赏赐等等…………
这个大头就占去全部支出的三分之一,而现在即便是全国在大修驰道,整顿黄河,干的热火朝天的,这上面的支出却只有总支出的十分之一。由此可以想象大秦帝国的军队是如何的庞大,可以说现在已经被嬴啸经营成了一个巨大的战争机器。
“陛下,交州那边地驰道已经修建了起来,鲁肃请奏。希望朝廷派出匠造坊人员去交州那里开矿,同时设立铸币作坊。”
对于鲁肃的这个建议,嬴啸还是打算采纳的。交州那里探查的铜矿可不在少数,而大秦现在面临一个铜钱不够用的局面,多铸造铜钱是势在必行的。只是铸钱一事,嬴啸向来谨慎,因为这秦钱的质量要求很高,铸的不好,根本不让出去流通。白钱(劣质的铜钱)是根本不让出铸造作坊地。
嬴啸的思绪却也起伏不定,设立铸钱作坊是好事,但是交州多山,而铜矿也多在山中。交通不便,如何将矿石拉出山中?就算将熔炼铜矿的作坊建立在山中,可这糟糕的交通条件也制约了铜的开采以及运输。
开山破石,这可不是简单的事情,为了铜矿却要使用大规模的人力去修路,是否值得?这个又要消耗多少人力啊?若是有开山破石的良方就好了。现在开山破石还是依靠人力的。没有火药来爆破地情况下。这事情实在很难。
火药,火药。真是麻烦事情…………对了,不是让贾诩在研究了嘛。
“宣贾诩来。”
贾诩一到,嬴啸是迫不及待地就问:“文和,现在火药的研制情况如何了?”
“陛下,臣召集了一些方士,以硫磺,硝石,木炭不断地进行试验,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只是这个威力却是很差强人意。”
“怎么回事?”
“现在研究出来的火药,可以燃烧。而按照先皇的办法,制成爆炸物,却是威力很小,完全没有先皇所说的那种天崩地裂的威力。”
“很可能是配方不够完善吧。你让这些方士们继续研究。这些人的保密工作做的如何?”
“陛下放心,他们是已经消失在世上的人了,永远也踏不出臣府邸一步。”
“很好。”对于贾诩,嬴啸还是很放心的。他这里不会有什么问题。“现在研制的火药能有多大威力?可以用来开山破石吗?”
“暂时还不行,不过陛下放心,在不断完善,现在比起以前,威力是有所提升的。”
“那继续尝试,越快越好。”
贾诩带来的消息,也给嬴啸带来了希望,至少证明,这火药是可以成功的。即便威力小,但是可以不断的去改良啊。
这个时候,嬴啸又视察了一下自己的鹞鹰培养地。鹞鹰是现在嬴啸这里最先进,最快捷的通讯手段,但是鹰的饲养成长都比较麻烦,嬴啸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鹞鹰并不是很多。
在长安郊外的一个巨大的基地之中,这里养了无数的鹰,而就比例而言。能驯服合格地鹰比例很小。现在嬴啸手上的驯鹰不超过一百只…………
而鹰的速度非常之快,比起驰道上的加急公文都要快出很多。鹰的飞行速度是很高的,一天时间,飞上千里是很慢地了。而在空中没有了地形的限制,更可以走最为笔直的路线,只在沿路的鹰站停留进食。这鹞鹰传递军情比驰道传递军情要快的多。这在以后将会发挥无比巨大的作用。
鹞鹰传信也有他的缺点,就是鹞鹰不可能负载太大。往往鹞鹰传信都是最简单的话语,很多事情还要等陆地传来的奏折才能了解。所以这鹰地传递大多是传递紧急军情用的。
看着大小笼子中关着的鹞鹰,嬴啸问到:“佘归,这些鹰地情况如何?”
佘归,本名涉归,原是一个草原小部落的奴隶,跟着部落中的人投靠了嬴啸,而他因为一手养鹰的本事被发现。免除了他奴隶的身份。委以重任,专门给嬴啸驯养鹞鹰。
“陛下,这些鹰都不错。现在草民还在加紧训练他们。”
对于佘归自称草民,嬴啸也不去管,这家伙,当奴隶的时间太长了,现在大小也算个官了,比他们原来部落的头人地位都高,但是却一直改不了这习性,由他去把。
“最近能训练出来多少?”
“这个月大概能有十只鹰可以使用。”
十只,还是太少了。这东西速度这么快。又安全,嬴啸巴不得一下子搞上上千只,分散到全国各地传递紧急文书呢。
看到有人给鹰喂食,嬴啸来了兴趣,问到:“这些鹰吃什么?”
“陛下,这鹰其实不难养,刚抓捕到的鹰要看种类,有些吃虫鼠,有些吃肉鱼。分清楚就很好喂养了。至于孵出来的小鹰,从小给他们喂食瘦肉、内脏,便可以了。这些鹰地喂养很简单,只是驯养起来比较麻烦而已。”
嬴啸也是来了兴趣:“这鹰总是关着,不会影响他们的飞行吧?”
“陛下多心了,每日里这些鹰都会有放出去的时间。只是此物凶猛,将附近的田鼠吃了个干净,现在草民让人到处收购老鼠来喂养他们。”
“噢,田鼠都被它们吃掉了?不错。也算是个好事。哈哈…………”嬴啸还待在问一些驯养的事情。
只是这个时候。大太监张泉跑来禀报:“陛下,郭大夫有事求见陛下商议。”
郭嘉。这小子很少主动榄事,怎么会忽然跑来找自己?难道有什么事情?回身便回宫,看看郭嘉有什么事情。
“奉孝,什么事情?你可是很少跑来啊。”
“嘿嘿,陛下,臣就是这么个疏懒性子。不过今天来确实是有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