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日,卯时。
咸阳皇宫内,章台。
胡亥很难得的早早穿好衣服,准备好好聆听一下司马欣从前线带回来的重要消息。
然而,他最终等来的人不是司马欣,而是中丞相赵高,中丞相即中车府令与丞相两职相加,这两个帝国朝堂上最重要的位置都被赵高一个人占据,意味着赵高同时可以在朝廷和禁内掌握大权,他的权势已经再没有人能比得上了。
“皇上,这么早急召老臣前来,不知有什么要紧的事情”赵高恭敬的行罢臣子的礼节,摆出一付从容不迫的样子,这时他已得到了司马欣在皇宫外面受阻的消息,一切大局已定,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至于那个差一点坏了大事的内婢,早在一个时辰前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形神俱灭,这年头以赵高的手段,让一个下人死还不是轻而易举之极的事情。
“丞相,我听人说前线战事不利,北方军团损失了十多万精兵,就连王离将军也被叛军俘虏了,不知有没有这件事情”胡亥一脸困惑的问道,自打他出生以来,凡是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大秦雄师高奏胜利战歌的消息,至于败仗,在胡亥的潜意识里,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发生的情况。
注:谢谢大家对小兵的厚爱,这周忙着埋头码字,回复大家的时间几乎没有了,不过,书评我还在看,对中肯的批评很是感谢嗯,不说了,继续下潜争取多码一点
正文 第九十三节 耿耿精忠
“皇上,老臣正好要向你禀报这件大事。不错,十二月间,在巨鹿我大秦的北方军团确实战败了,而且败得很惨,只有一部突出了重围,对这件事皇上可能听到了一些风言风语,说什么老臣隐瞒重要军情不报,督战不力等等,关于这些个过失是老臣的责任老臣决不推脱,就算皇上今天罢了我的职也没什么怨言。只不过,老臣确实是真心实意的替皇上您担心呐,老臣是看着皇上长大的,这一离开实在是舍不得”
赵高说得声泪俱下,红肿的眼睛里分明有泪光闪动,这一刻的赵高,样子象极了一个风蚀残年的老人,他最大的希望就是用自己的羽翼护佑面前的儿女。
胡亥瞧着赵高这般可怜的样子,顿时勾起无限的回忆,于是乎赵高的种种好处也就接二连三的浮上心头,若不是赵高的周密计划,这个皇位岂能轮得到他胡亥来坐,若不是赵高千辛万苦的铲除扶苏和诸公子的势力,他这个皇位岂能这么稳当
“丞相,你尽管放心好了,我什么时候说要罢你的职了,我只是忧心国事罢了”胡亥整了整衣冠,难得的一本正经的安慰道。
忧心国事这四个字从胡亥的嘴里说出来,当真是稀罕得不能再稀罕了,早就摸准了胡亥性子的赵高当然没有辞职的打算,他不过是在施展以退为进的策略罢了。
退,撤退之后自然就是大踏步的前进。
“老臣谢皇上恩典,国事甚忧,这都是老臣办事不力的错。其实,巨鹿战败并非老臣有意欺瞒,实是有不得已的苦衷,这一场失败在老臣看来,并不是将士们作战不努力,也不是朝廷粮秣辎重供应不及时,而是大将军章邯胆怯怕事、畏缩不战所致,先前老臣瞒着皇上不报,实是想给大将军一个机会,希望他能率领将士勇挫叛军,替我大秦剿平乱贼,可是,时至今天,大将军却在棘原拥兵自重,还与那项羽眉来眼去,屡有书信往来,这还不算,他,他竟然还派人来诬蔑老臣的一片忠贞赤子之心”
赵高话到此处,已是伏在地上不能自给,瞧着他般孤胆赤忠的模样,本就对赵高信任有加的胡亥哪里还会怀疑他这番话的真假。
“是这样呀,原来是朕错怪丞相了,哪个,哪个长史叫什么马的,我也就不去见了,一切还都由丞相处置好了”胡亥长长的打了一个哈欠,难得的一次早起让他很不习惯,往常的这个时候,他都是暖暖的躺在锦被里面,旁边美人相伺、好不旖妮舒适。
“谢皇上”赵高缓缓起身,光洁的脸上闪过一丝极不易察觉的笑容。这一时,他的心中已在盘算着怎么样把章邯在咸阳的势力一网打尽了。哼,章邯,做了大将军就得意忘形了,是不是忘了在朝中做少府时的穷酸了,妄想要扳倒我赵高,你还太嫩了点这一次,可是你先惹到我的,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三天,司马欣整整在皇宫外面等了三天,却还是没有接到胡亥召见的诏书。
而这三天里,由赵高暗中主持,阎乐具体操办的一场腥风血雨的大清洗也正式开始了。
四月二十一日。
胡亥不得不再一次的早早穿好衣服,端坐在章台的龙椅上,开始他自当上皇帝以来屈指可数的一次早朝。
这一次早朝,是在赵高的极力劝谏下才得以开始的。
因为赵高要开始测试他的疯狂计划。
赵高姓赵,顾名思义他是赵国人,究其血系还和赵国的王室有一点关系,也正由此,在秦灭赵的时候,赵高及其母亲、兄弟等数人都被虏到了咸阳,当时,赵高年纪尚幼,正好适合入宫成为一名宦官。
只不过,从小便被割除了下身宝器,进宫专门以讨好和服侍人为工作,赵高的心理慢慢的起了变化,那是一种既混杂着强烈的自卑又包含着对所有人极不信任的复杂心理,当始皇帝还健在时,赵高百般的讨好奉迎,他的迎合很对晚年日益自大、试图长生不老的始皇帝的胃口,不过,在雄才伟略的始皇大帝面前,赵高还不敢任意放肆,就算他因为私事胡亥被大臣蒙毅判以死罪时,他都表现得相当驯服,至少从表面上来看,对于蒙毅的秉公执法没有表现出过多的不满。
而当始皇帝出巡驾崩之后,赵高压抑许久的欲念终于爆发了,胁迫李斯发假诏、赐死太子扶苏、迫使权倾一时的蒙毅、蒙恬自杀,在做完这一切后,赵高还是不甘心,他随后又将屠刀伸向了曾经的盟友,丞相李斯。
李斯可不是寻常人物,他从小就跟着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作为始皇帝统一天下期间的重要辅助,李斯不仅承继了荀子、韩非子等大家的一整套治国理论学说,而且将它们一一付诸实施,秦国的一系列政令、军律、条例可以说无不浸透着李斯的影子。
到了秦始皇晚年,李斯在朝中的权势已经无人能及了,他的儿子迎娶的都是皇族的公主,他的女儿嫁的也都是皇族子弟,正因为留恋这样的高官禄位,李斯才被赵高说动,成为了假诏事件的又一个同谋。
李斯本以为与赵高合谋将胡亥扶上皇位就能长保禄位,然而他却想错了。
第一个要致他以死地的,不是别人,正是同谋赵高。
注:让大家久等了,更新时间无法固定,实在抱歉,不过,我一定会尽早上传。
正文 第九十四节 奸臣当道
李斯被当街处死的时间是在大秦二世二年的七月,这已经是半年多以前的事情了。
他死的地方是咸阳的街市,那里是这座大秦都城最热闹的地方。
与他一起被处斩的还有他的次子李攘,他的长子三川郡守李由则早在半年前就死在雍丘一役中了。
李斯是堂堂一国之相,杀他自然需要搜罗足够的罪状,否则的话,朝臣们不服气,老百姓也会不服气。
于是,由赵高精心炮制出来的关于李斯的大儿子李由谋反的大罪就顺里成章的出笼了,为了能让李斯如实交待罪行,赵高着令刑狱司将已经老弱不堪的李斯重打一千大板,接下来,仍然对胡亥抱有幻想的李斯在狱中上书。
这一份洋洋洒洒的万言书主要写的是李斯剖析的五条罪状。
第一条罪状:自命大秦第一笔杆子的李斯这样说:自从我担任丞相帮助皇上治理百姓以来,已经三十多年了,我来大秦的时候国土还很狭小,那时的土地不过千里,士兵也不过几十万。是我用尽了自己的一点点微薄的才能,小心谨慎地推行法令,并暗中派遣谋臣,资助给他们金银珠宝,让他们到六国去游说,同时积极整顿政治和教化,任用英勇善战的人为官,提高功臣的社会地位,给予他们很高的爵位和俸禄,这样之后才终于威胁韩国,削弱魏国,击败了燕国,赵国,削平了齐国、楚国,最后兼并六国,俘获了他们的国王,最后让天下的百姓都拥立皇帝为天子。
第二条罪状:大秦的疆域并不是不广阔,但我却还建议皇上要在北方驱逐胡人,狄人、匈奴人、貉人,在南方平定百越蛮夷,以此显示大秦的强大。
第三条罪状:在任职丞相的这些年里,我尊重朝中大臣,提高他们的爵位,并以此来巩固他们同皇帝的亲密关系。
第四条罪状:我帮助建立社稷,修建宗庙,用它来显示主上的贤明。
第五条罪状:我建议更改尺度衡器上所刻的标志,统一度量衡和文字,颁布天下,以树立大秦的威名。
第六条罪状:我提议修筑驰道,兴建游观之所,以显示主上志满意得。
第七条罪状:我下令减轻刑罚,减少税收,以满足主上赢得民众的心愿,使万民百姓都拥戴皇帝,至死都不忘记皇帝的恩德。
在奏书的最后,李斯这样反讽道,像我这样作臣子的,所犯的这些罪状都足以被处死,是先皇希望我能竭尽所能的治理国家,所以我才得以活到今天,这一点希望陛下能够明察。
可惜,这一篇文采风liu俱佳的大作却无法挽回李斯的性命,因为胡亥根本不可能看到李斯的这一番拳拳剖析,狱吏将李斯的奏书呈给了赵高,结果赵高只轻飘飘的一句:囚犯怎么还能够上书就化解了李斯的万语千言。
很快的,李斯在赵高的严刑审讯下,不得不在已拟好的供词上按上了自己的手印,一切都准备妥当之后,李斯的下场也就再无法更改了。
李氏被诛三族,这是继蒙氏被诛之后大秦朝堂上最血腥的杀戮了,在此后的时间里,大权独揽的赵高再也找不到可以较量一下的对手了。
不过,赵高却还是不自信,时不时的他会想:那些大臣们真的会认可我这个丞相吗他们是不是还和从前一样认为我不过是一个在皇帝身边谄媚承欢的宦官他们的心里真的会信服我的权威吗”
在这半年里,赵高的不自信已经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赵高精通法律政令,为了巩固和提升自己的威信,赵高不断的运用各种方法试图让朝臣们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他赵高就是法律,法律的效力是由他赵高来决定的,要想保全荣华富贵,就必须无条件的奉承、讨好自己。
然而,这一切似乎效果仍不明显,从司马欣这次险些得逞的事件中,赵高推断出朝中还是有部分官员对自己持反对的意见,只不过,他们一个个都将真实的想法隐藏了起来,他们这是在等他赵高倒霉的那一天,真到了那时,赵高完全能够肯定,这些人会一个个的跳出来,象一条条恶狗一样狠狠的朝他扑过来。
更让赵高决心尽快在朝中清除异己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来自于军事上的失败,这倒不是说章邯那边有什么问题,事实上,章邯若再一次被项羽击败,对于赵高来说倒是攻击政敌的好把柄,赵高担心的惨败在函谷关,是他的亲信杨熊。
傅戈这个不起眼的小校尉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起兵对抗朝廷,而且还打出了什么诛奸臣、除暴君的旗号,笑话,谁是奸臣,我赵高吗这朝中的官员哪一个见面不奉迎我是皇上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