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疑,周吉平所提出的这种管理方法得到了众长老们的一致赞誉。现在所需要的,就是等所有的部落居民获释后,通过一次集中会议,然后把这种管理方法贯彻下去。
当然,几位长老少不了对提出这一管理方式的周吉平又是大大的夸赞了一通,钦佩之意溢于言表。不过他们哪里知道,这些东西不过是周吉平从别处学来的东西,拿过来简单套用了一下罢了。
其实还有一个想法周吉平没说出口,那就是由祖贝组织一个小规模的特务组织,渗透到各部落中去,一旦发现有谁影响到了部落的安全,然后就当然,这是上不得台面的事情,周吉平自然不会拿来说。
接下来的几天内,周吉平除了和几位长老研究部落管理方面的事,就是指导野战排、自由军和民兵们训练。至于布须曼受训分队的事情,倒不用周吉平废心。凭达巴拉那些人的水平,派几个自由军军官就足够了。
开始的时候,达巴拉还想让他和他的手下参加自由军的训练,但当他亲眼看到自由军的训练内容和强度时,由于经常完不成任务量,吃的不太饱的达巴拉,马上就明智的选择了跟随民兵训练。
表面上看,来索约参训的布须曼人都拿过枪,一个个长相也算威武,看起来倒蛮唬人的。但真一拉到练兵场上,他们就都原形毕露了。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这话用在这里一点一假。
过去这些布须曼人的“精英”们,在恩格罗那一亩三分地还算得上是强悍。但等到了这里他们才发现:不管是体能还是军事技术,他们完全没法和索约这里的土著民兵比。没办法,在恩格罗那种相对草原来说过于安全,没有私毫生命危胁的地方长起来的人。布须曼人无论是意志力,还是身体的抗疲劳能力,和索约居民那都是天差地别的差距。
打个比喻,这就好比是自幼生长在动物园里的狮子和在草原上长大的狮子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几乎是全方位的。除了这些布须曼人拥有一些还算说得过去的军事技能外,在其他方面完全不能和索约的哪怕一个民兵相比,甚至不能和刚刚加入索约的法林人相比。
法林人加入了索约的民兵,这是周吉平很快就发现了的。但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哪怕法林人仅仅来了一个月,但他们以法林人特有的坚忍和努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竟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很不错的训练成绩。
最令人惊讶的是,有一次训练分组集体格斗的时候。十几天下来一直被压得抬不起头来的达巴拉等人,居然令人不耻的选择了体型最为瘦小的法林人为对手。可让人意外的是,尽管达巴拉做了这样的选择,结果还是让人大跌眼镜。法林人的一个班居然轻松战胜了人高马大的布须曼人的一个班,这倒引起了周吉平的注意。
很快,周吉平发现:身材矮小的法林人看上去弱不禁风,但忍耐力却强的惊人。再加上他们理解力出众,别看他们只参加了一个月的民兵训练,但却至少有一半人已经达到了自由军的入门水准。
细一查问,周吉平才知道,本来安卡已经准备让这部分已经达到自由军标准的法林人加入自由军的,谁知法林部落的酋长,现任法林班班长法林人口太少,部落所有的适龄男人只够编一个班的左曼却不同意。
“您猜他们为什么不同意”在汇报时,安卡向周吉平卖了个关子。看到周吉平不满的向他昂起了头,他这才绝了故弄玄虚的心思,规规矩矩的说:“左曼说:将来他们这些人将来要一齐加入自由军才行,他不愿意让任何一个部民掉队。”
听了这话,周吉平不解的摇了摇头,他也被安卡的话勾起了兴趣。要知道,这个法林班用一个月的时间里达到的成绩,几乎是其他班两三个月才能达到的。而以法林人的身体素质和条件,却又明显逊于那些当过部落猎手的强悍部民。为什么为什么当初看起来有些软弱的民族,如今却暴发出了这么强悍的力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有了这个疑问,周吉平加强了对法林班的观察。他觉得,如果能够破解法林人进步神速的秘密,并且把这种有益的经验推广开来的话,那么草原部族军事能力不足的缺陷就会很快得到改观。
事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很快,法林人进步神速的秘密被周吉平找了出来。
首先让周吉平感叹的是,法林人很聪明,体能上的劣势被他们很清醒的用头脑优势弥补了。比如过障碍一项,两米高的障碍墙对身材高大的达蒙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平均身高仅一米六五左右的法林人却算是个不小的难度了。不过,法林人却通过不懈的观察,一次次的试验,迅速解决了这个麻烦。他们会研究如何助跑,踩哪里借力,手脚如何配合,两只手如何抓握等把这些问题全部分解、解决之后,障碍墙已经难不住他们了。
其次,让周吉平最感兴趣的是法林人的团结协作精神。像爬障碍一项,也有一些体能太差,领会得慢的法林人难以逾越。不过,这时法林人的团结协作精神发挥了作用。那些有经验的会主动过来教导落后的,他们会不厌其烦一遍遍的教,哪怕你比许三多还笨,可法林人楞是凭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把这些后进分子带了过来。
以上两点优势,达蒙和玛西等部落的部民们却明显不具有。草原部族更崇尚个人的勇武,而不喜欢动脑。很多人在掌握了一项技能后,往往会以此为傲,根本不会想到应该把这些教给自己的战友。这样敝帚自珍的结果就是,连负责军事技能训练的教官都有把技战术本领当成了个人宝贝的倾向训练时只演习一两遍就完,至于那没看明白,没听懂的,自己个琢磨去吧。
第一百零三章 民族缺憾
观察到的这一结果,让周吉平郁闷了很久,他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后来,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和分析,周吉平大致分析出了原因。这可能和达蒙以及玛西等草原部落,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有关。在他们眼里,技能是谋生的工具,也是决定一个人在部落里地位高低的法宝。给你一块肉办得到,教给你技艺你就会威胁我的地位。所以,想让我教会你办不到。
以前的情况是:一个人除非加入猎队,负责带他的猎手才会把很多技能教给他。而这个新猎手所猎到的食物,也必然有老猎手的份儿。这种情况,就有点像中国过去一些拳师奉行的传艺准则那样:“宁舍一两金,不传半分艺。”“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
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大部分草原部族战士的互助性都比较差,学习和领悟能力更差。反应在集体训练的成绩上,那就是大部分人都学得慢、达标困难。少数人一枝独秀,整天牛气哄哄,凡人不理。而这种情况,在民兵里最为严重,在自由军和野战排却要差上许多。
究其原因,民兵里的人很多都是部落猎手出身,年纪大,观念陈旧,大多还抱着自己的那些技能都是宝贝,绝不外传的思想不撒手。再加上他们年纪又大了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差,进步的速度当然也就更慢了。反过来,这种情况作用在年轻一代部族战士身上的结果就他们在学到军事技能后,往往以自己的傲慢,来应对大多数老猎手们昔日对他们的傲慢。
两相激化,最后这种情况所表现出的局面就老一辈和年轻一辈互相抵触。有谁能知道,看似是年轻一代对老一辈的部落贵族和上层的不尊重,其实深层次里却是这个原因。
分析出这个结果,周吉平却兴奋不起来。这情形让他不由得想起了,书的名字就叫傲慢与偏见。且不说书里的内容,单就是这本书的名字就很符合眼下的情形。正是因为部落变革时期的新旧思维方式的冲突,造就了部落内里蕴含的矛盾。而在此之前周吉平所提出的,维护老一辈和各部族贵族利益的方法虽然也算可行,但那只能算得上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再往深处想,周吉平也明白了追随自己和崇拜自己的人之中,为什么年轻部民和地位较低的部民较多。原因就是因为自己在过去的接触中,把太多的技能毫无保留的教会了这些人,并且极大的提高了他们的地位。而他们,已经在潜意识中把自己当成了教会他们技能的老猎手。在周吉平没有取得他那份“猎物分成”的情况下,他们能回报给周吉平的,就只有崇拜和敬仰了。
眼下的情形,倒是和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新旧思潮的剧烈冲突的情形有些类似。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不但草原部族的发展速度会受限,而且发展到一定程度,矛盾更趋激化的时候,草原还将迎来更难以想象的大动荡。那时候,就算各项政策能及时的制定下来,恐怕也贯彻不下去。
现在这种矛盾虽然还没有表现出太恶劣的结果,但问题显然已经暴露了出来。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尽管参与民兵训练的大部分部民都还算努力,却因为这种互不相帮的的风气,学习效果很差,造成可选择的可用的兵员和人才远不能满足需求。
相比之下,虽然法林人仅仅参加了一个月的民兵训练,并且身体素质比较差,但大部分却早已超过了民兵的平均水准。这和法林人不是游猎民族,所以也就不存在达蒙、玛西这种游猎民族的这种民族缺憾有很大的关系。
想到民族缺憾,周吉平也禁不住想起了以前曾看到过的一部鬼子来了。这部片子是由姜文导演并主演的,寓意非常深刻。尤其是最后姜文所饰演的马大三人头落地后,他的视野却突然由全片的黑白色调变成了彩色的,可以说是狠狠的,不留一点情面的抨击了汉民族民族性中的那一分落后、愚昧与无知。可惜,能看懂这部片子的人不多,大部分人还是以娱乐剧的视角来看的,而最终这部也没能得到公映。关于民族缺憾的论调和对鬼子来了这部片子的思考,是老犇的一点观点,这里借周吉平的口写出来了,对与不对望各位书友明辩
实际上,落后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观念的落后和用落后的观念限制住自己的手脚,那才真是无药可救的事情。
想到这里,周吉平不禁暗暗庆幸。如果不是从法林部落的进步上看出了这些,如果不是自己没有“官”架子整天混迹在练兵场上,自己要命也发现不了部族的发展竟然是遭遇到了民族缺憾这种瓶颈。至少,这是自己高高坐在大酋长宝座上所不能发现的问题。
当然,让法林班快速进步的原因还不止于此。再有一点就是,法林人的适应能力极强,不管遇到多困难的局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