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文书库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第 56部分阅读(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天空飘着微雨。细细柔柔的雨丝在天地间悬起床巨大的薄纱,所有的景物在这薄纱的映衬下都显出了几分虚幻。江采萍带领队员们天刚亮便向武阳赶去,身后是几十人的担架队。风斜斜地吹,雨斜斜地飘,穿着蓑衣的担架队员们仍被淋了一身。最受苦的是那些伤员,尽管担架上方搭了片竹席,但在斜风斜雨中这竹席形同虚设。江采萍和队员们前后奔忙着,为伤员盖上蓑衣和油纸,尽量让他们保持干燥,心里不免犯起了嘀咕:明知天要下雨,上级为什么还要疏散伤员呢

联系最近的形势,江采萍估计中央有大动作。最大的可能便是人们猜测中的大撤退。至于撤向哪里,何时撤,这是最高军事机密,她无从知晓。但她知道这段时间中央机关在坚壁清野,许多重要部门在搬迁,机器和文件全打好了包,她们前一周就是在急急慌慌地组织疏散中度过的。这不明摆着要撤吗

为了给队员们释疑解惑,也为了让自己有个思想准备,江采萍多次到局机关打听去留问题,可被问的领导总是一脸茫然,只说等指示吧所以她们每日起来照例将衣被打成一个包袱,准备随时抬腿走人。

近些日子,部分机关往梅坑、田心圩、云石山转移,江采萍她们破例在原先的贸易局得到了一间办公室,把大家乐得跟什么似的。可办公桌的凳子还没坐热,组织上便让她们协助后方医院将那些尚未痊愈的伤病员疏散到武阳山区。

全苏区的伤病员约有4ooo余人,现在形势紧急,组织上给每个伤员和收养的老乡一定数额的费用,大部分就近安置。考虑到伤员们的安全,决定把他们疏散到瑞金与各周边县交界的边区乡。

按照以往经验,疏散工作肯定要拣个好天气,因为伤员淋了雨,伤口容易感染和生病。今天之所以冒雨出,估计与事态紧急有关。江采萍她们这支担架队全由女同胞组成,大家都察觉到了这次行动背后的隐衷,个个表情凝重,一路行去,只听到咯吱咯吱的脚步声,越来越粗重的喘息声,气氛甚是沉重。

江采萍前几天受了风寒,不太舒服,加上近几个月来中央各机关的同志响应中央节约粮食、支援前方的号召,每日只吃两顿稀饭,身体愈加虚弱,走在路上头沉眼花腿酸软,但她咬着牙不吭声,以极大的毅力走在队伍的前头。

杜青秧也病了,一路上“咣咣咣”咳着,像只破风箱。好在刘观音和周春霞体力尚可,她们穿梭在队伍中,仿佛一对矫健的雨燕。由于路滑难行,中途还要吃饭、休息、换药,到武阳时已经是下半晌。

武阳这边的雨更大,哗哗往下倒,负责接待的乡苏维埃政府刘主席是个失去右手的伤残红军。他个子瘦小,头颅壮硕,满脸蓬勃的胡子,俗称刘大头。刘大头显然也很疲惫,两眼净是血丝,嗓子哑得像鸭公。他说头两天夜里有大批红军路过武阳,他和乡苏维埃的同志组织群众赶打了几千双草鞋,煮了几百只鸡蛋,做了几十担炒米,烧了几十桶热茶,整夜守在路边,为战士们端茶,递水,送军鞋。妇女会动了上百位大嫂,大姆,拎着装有碎布的竹篮,打着火吊,见到哪位战士衣裳破了当即拦下,几个人你挑我缝的立马搞定。

“我们的红军战士太艰苦了,好多人打赤脚,脚底上净是疤,身上的衣服破成了布条,只好腰间扎根草绳,要不风一吹衣服就成旗帜了。难为他们吃这份苦啊”

刘大头想到红军战士的艰难,眼睛更红了。对于部队的这次大行动,刘大头和江采萍一样心存疑惑。招呼江采萍一行用过饭后,他特地将她请到僻静处,问她是否知道上级的打算。江采萍愣了愣,本想如实说,又怕影响他们的工作情绪,便打了个马虎眼:

“他们是要去打大胜仗的”

不料刘大头比江采萍还了解时事,他捻着蓬乱的胡须,头摇得像拨浪鼓:“江队长,我打听了一下,他们是24师的,刚从前线撤下。前不久在长汀补充了好多新战士,他们在这里没有停留,听说要赶到会昌的珠兰去休整,这是在做撤退的准备了。”

免费TxT下载

红翻天第三十一章2

江采萍傻傻地看着他,不知该怎样往下说。刘大头瞄了她一眼,突然笑了起来:“江队长,我没别的意思,你不要紧张。其实照我看,红军早该撤下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省得跟白狗子硬拼硬。真家伙对着干我们红军是要吃亏的人家是飞机,大炮,我们是长矛,大刀,不是对手啊。打不赢怕什么像以前一样跑呗边跑边打,白狗子被我们弄得团团转,那样多好哇这次我们硬扛着打,吃了好大的亏。广昌会战你晓得死了几多红军吧”

江采萍摇了摇头。这属于军事机密,一般人不清楚,但她知道广昌会战伤亡极大,有一个师战后被迫撤销了番号。这事她是从苏干事那里听说的,具体伤亡人数就不知道了。

“五千多人哪听讲是参战总兵力的五分之一,吓人吧我一个兄弟在这个师,他受伤了,我上次到医院去看他,听他讲的。那些战士死得好可惜呀”

刘大头兴许是想起了那些牺牲的战友,眼角闪出点点泪花。这时乡苏维埃的一位同志跑过来,说是房东已经为她们安排好床位,还烧好了水,让她们去洗个热水澡。江采萍看看天色,知道当天赶不回县城了,只好接受刘大头的好意。但她并没有忙着洗澡,而是召集前来接受伤员的各村苏维埃干部开了个短会,对伤员的安置做了具体的要求和部署:

“总的来说要做到以下这几点:一是冬天要到了,争取每个伤员有个火笼,每人有床棉被,没有棉被的蓑衣一定要有一件;每五天要洗衣一次,如果伤病员没有衣服换洗了,接待的老乡要借衣裳给他们换;伤员们最好三天洗一次身,生了疥疮的一天洗一次,或者洗两次;要热茶热饭招待;过年要动群众慰劳;每十天要动妇女儿童慰问一次伤员;每十天召集组长联席会议一次,每个伤病员要有一副担架,准备四个人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让伤病员受到危险。讲了这么多,这后一点是最最重要的,大家记住了吗”

众人纷纷表示,将以最快的度把伤病员安置好。江采萍悬着的心放下了。她念的这些要求是有关部门新近拟出来的,她觉得多少有些苛刻,特别是每隔十天要妇女儿童进行慰问,这有些流于形式了。这次的伤员不是集体安置而是分散休养,如果按这种要求去做,那些妇女儿童岂非成天忙于慰问这不太现实。不过接受任务的村苏维埃干部对此没有提出异议,他们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上级的要求。

面对这群质朴热情、全力支持红军的村干部,江采萍心潮起伏,她不由分说地朝他们鞠了三个躬。

从目前的迹象看,苏区形势不容乐观。沦陷区不断有伤病员和安置伤病员的群众被杀的消息传来,如果形势进一步恶化,瑞金不保的话,这些接受伤病员的村苏维埃干部和群众便会有生命之忧。村苏维埃干部们哪会不明白这种利害关系但他们没有丝毫的犹豫,会议刚散便打着火把分头将几十位伤病员安置下去了,那种义不容辞,那种雷厉风行,让江采萍甚为感动。

夜晚,江采萍等人歇息在乡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家的楼上。这楼是用来存放谷子的,但此刻谷子已充了军粮,几个大木桶空空如也;墙角的沙堆里埋着一些脚板薯、番薯,可凭这些东西,副主席一家五六口怎么过冬呢她不禁为他们捏了把汗。

不过,与刘大头相比,这乡苏维埃副主席的家还算好的,起码还保留了楼板和床板。听乡苏维埃的干部讲,刘大头把房门、楼板、床板全部捐献给了红军,连他爹的寿材也拆了当木料;家中的鸡鸭、小猪,也在前天晚上一并做成了菜,用来招待红军。

“我们刘主席把胳膊留在了战场上,心也还在战场上。哪怕他变成了灰,你只要一讲红军,他就会爬起来的。”那个乡苏维埃干部如此说。

听了这些故事,周春霞有些不好意思,她借故从人群中走开了。江采萍看见刘观音一副不满的表情:

“队长,明天回去你一定要她把那些东西拿出来我们这些机关里的人总不成连乡苏维埃干部都不如吧太没觉悟了”

红翻天第三十一章3

刘观音的眼里容不得沙子,她这样说船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