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文书库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13部分阅读(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船说是改进兵器。 蔡吉不会练兵,但说到改进兵器,以她那积累千年的知识多少还是能帮上点忙。因此蔡吉这会儿才会找上段芝打探火药之事。

“蔡贤弟来得正好。芝正想去太守府找汝。”

一进段府大门蔡吉便遇上了热情相迎的段芝。蔡吉虽觉得有些意外,却还是客气地作揖道,“不知段兄找吉有何事?”

“吾听乡人盛传,说贤弟在不其点蝗成虾。真没想到贤弟不仅懂得炼丹,还精通法术。来,来,来,贤弟快同吾说说,汝是用了何种仙法,让那些蝗虫变成可以吃的虾子?”说罢,一脸好奇的段芝一把拉起蔡吉的袖子,就往他那炼丹的后院赶。

咋又是问这事的?话说这几天蔡吉没少在黄县被人问起“点蝗成虾”的事。虽然她一次又一次地向人解释蝗虫本身就可以吃。可东汉人似乎更喜欢相信神怪故事而非枯燥的生物知识。因此这会儿的蔡吉也只得一边快步跟上段芝,一边苦笑着解释道:“段兄误会了。所谓点蝗成虾都是愚夫愚妇以讹传讹之言。吉哪儿会啥仙法。那蝗虫原本就是可以吃的。”

“啥?就这样?”段芝停下脚步,回过头一脸失落地问道:“难道不是仙人在梦中指点了汝?”

“吉从未梦见过神仙。”蔡吉认真地举手发誓道。

“怎会有人从未梦到过神仙。”段芝用难以置信的语气小声嘟囔了一下。跟着他又恢复到了那种除了炼丹之外,对人对事漠不关心地常态,向蔡吉随口问道,“那汝找吾有何事?”

蔡吉见段芝对自己的态度急转直下,却也并不在意,反倒是拱手笑道,“不瞒段兄,吉此番在民间在得了一张炼丹方子想请段兄参看参看。”

“炼丹方子?快拿来,吾看看。”段芝一听有炼丹方子立马又来了精神。

不过此时的蔡吉却卖起了关子说道:“段兄,此地人多嘴杂,不若先进屋再说。”

段芝听蔡吉这么一说也觉得有道理,于是便引着蔡吉快步走进了自己的书房。在各分主宾就坐之后,段芝等不及地就向蔡吉催促道:“蔡贤弟,现下可否借方子一观?”

“段兄,请看。”蔡吉说着从袖子里取出了一片竹简递给了段芝。

“一硫、二硝、三木炭……”段芝将竹简上的字念了一遍之后,不由蹙起了眉头呢喃道:“这似乎不是炼丹的方子。更像是有意要引火爆炸。”

“没错。吾这方子是从一黄巾余孽手中得来的。据其交代妖道能用这方子造出似盐粒的漆黑之物,用火一点便能崩山裂土。故称其为火药。”蔡吉半真半假地说道。

“吾也听说妖道张角能引雷劈山。难道同这方子有关?”段芝摸了摸光秃秃的下巴,沉思了半晌之后,突然抬头问道,“蔡贤弟可曾听说过含雷吐火?”

“什么是含雷吐火?”蔡吉摇着头问道。

段芝则解释说:“淮南王刘安曾聘八公为其编撰《淮南万毕术》,此书收编了诸多法术。其中有一术名为‘含雷吐火’。”

蔡吉听段芝提起《淮南万毕术》,这才想起淮南王刘安确实请过八位炼丹师为他编过这么一本书。只不过此书在隋代便已失传。而根据后世残存的文献研究发现,《淮南万毕术》中记述了包括潜望镜、冰透镜以及火药等诸多科技发明。只不过这些发明并没有被应用于日常生活,而是被早期的炼丹家们当做了眩弄本领、蛊惑人心的秘术。当然这也怪不了中国的炼丹家们用科学大搞迷信活动。须知在文艺复兴之前,世界各地的文明都在将科学应用于对制造各种神迹以吓唬。人们或是用热胀冷缩原理制造会流血泪的神像,或是用磁石营造神漂浮空中的效果,亦或是用机械原理让神像突然动起来。可以说这世界上许多所谓的神迹,其实都是经典的发明创造。

难道说段芝手上就有这样一本奇书?想到这里蔡吉连忙探问道:“段兄可有此书?”

“如此神书,芝若能有幸看上一眼便此生无憾了。”段芝啧了啧嘴异常向往地叹息道。

这样就此生无憾了?那等本姑娘空闲下来默写一本初中化学或是初中物理,你岂不是要当天书看。蔡吉心里想归想,可表面上还是同段芝一起叹息道:“那可太可惜了啊。”

段芝见蔡吉与自己一起长吁短叹,顿时便将其视为了自己的知己。只见他一摆手反倒是冲着蔡吉劝说道:“蔡贤弟莫要丧气。芝虽无缘一睹《万毕术》,但这含雷吐火还是被芝做了出来。”

“段兄做出了含雷吐火?可否让吉一观?”蔡吉好奇的问道。她虽然不知“含雷吐火”具体是什么东西,但从字面上的意思可以看出这应该是一种类似烟花爆竹的东西。反正来也来了见识一下一千八百多年前的烟花也不错。更何况还能同这段二郎拉近点关系。

果然,段芝一听蔡吉对他的小发明感兴趣。立马高兴得手舞足蹈道:“行。当然行。蔡贤弟请随吾来。”

在段芝的指引下蔡吉很快就来到一间类似于工房的大屋子。只见里面堆放着各式各样木质模型以及青铜制品,而穿梭其中的段芝则俨然一副东汉科学狂人的架势。其实,东汉末年涌现出了不少发明家。例如家喻户晓的诸葛亮以及其夫人黄硕,例如发明龙骨水车被誉为天下名巧的马钧。只不过诸葛亮与黄硕与自己年纪相仿,眼下应正处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阶段。而马均则生年不详,但从他仕从魏明帝便可看出,此人现下至多也就是个童子。既然远水救不了近火,蔡吉就只能就近开发可以培养的人才。原本她只当段芝醉心炼丹,或许可以指点其成为一个化学家。但此刻看了这满屋子的机关模型,蔡吉不禁在心中考虑是否要将段芝往达芬奇方向培养。

于是蔡吉把玩着一只半挂在空中的木鸟啧啧称奇地问道,“这些都是段兄做的?真了不起。”

“比起炼丹,这些都是雕虫小计。”段芝一边埋头寻找他的发明,一边不以为然地说道。

“哦?段兄就如此渴求长生不老?”蔡吉试探着问道。在她看来一个如此高智商的年轻人整日沉迷于虚无的永生是一件极其悲哀的事。

“芝不求长生,只求练出一颗吃了能长生不老的金丹。”段芝侧头想了一想后随口答道。

蔡吉听段芝如此作答在苦笑之余,不禁暗叹这还真是典型的科学狂人逻辑。不过此时的段芝却已然从架子上找到了一个漆黑的坛子冲着蔡吉:“就是它了。蔡贤弟,不若吾俩去院子里试试这含雷吐火?”

“好。”此蔡吉点了下头便随着段芝走出工房来到了院子里的一片空地上。只见段芝驾轻就熟地将坛子往地上一搁,然后掀开盖子插入一根类似导火索的引线。在取出火折点燃那条引线之后,段芝犹如兔子一般噌地一下跳起立马拉着蔡吉躲到了一旁。

只听轰地一声闷响,坛子里冒出了一团火球,紧跟着一丛丛绿色火花喷涌而出宛若火树银花煞是有趣。

而身为制作者的段芝更是得意地扬起了脑袋向蔡吉问道:“蔡贤弟,这含雷吐火厉害吧?”

对于上一世看过诸多烟花表演的蔡吉来说所谓的‘含雷吐火’算不了什么。但在连烟花都极其稀有的东汉末年,如此简易的烟花却可以算得上是巧夺天工。甚至只要稍加修饰,在大多数未开化的东汉百姓,不,应该说是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人类的眼里这样的奇景堪称神迹。因此这会儿的蔡吉望着面前已然逐渐熄灭的绿色烟火,脑中突然就萌生出了一个新的念头。却见她指着地上的坛子问道:“段兄,这含雷吐火做起来难吗?一天能做几个?”

“不难。让下人照着方子做,像这样的一坛,一天能做个四、五坛吧。”段芝直爽地答道。

“那若是将器皿由坛子该为竹筒,并将引线穿过油布封住筒口,会否影响效果?”蔡吉故意引导着问道。

“用竹筒装药,用油布封口?这法子有意思。吾得回头试试。”段芝回头冲着蔡吉笑道:“原来蔡贤弟喜好的是机关术。日后吾俩可要好好切磋切磋。”

“吉只是略通皮毛而已。”蔡吉说着又话锋一转道:“不瞒段兄,吉今日来访原本是想请汝照着之前那张方子做出火药并将其用于战场。不过今日见了段兄的含雷吐火,吉亦觉得此物稍加修改也能成一利器。段兄或许会笑吉暴殄天物。只是眼下的东莱实在孱弱,吉身为太守为保一方平安,不得不求助于机关术。”

段芝虽醉心炼丹却并不代表他真是一个不食烟火之人。 因此在听完蔡吉一番肺腑之言后,他当即肃然起敬地冲着蔡吉俯身施礼道:“小府君时刻心系百姓,请受芝一拜。汝放心,芝会尽快制出火药与含雷吐火。”

蔡吉见段芝认真了起来,不由心中大喜。连忙躬身还礼道:“有段兄相助,吉便可放心了。不过,火药一事事关军机,还请段兄代为保密。”

“喏,芝定守口如瓶,绝不外传此事。”段芝抱拳应道。

第一卷 风起蓬莱 第三十七节 以和为贵

诚然段芝陡然认真的样子让蔡吉多少有些不习惯。但她相信像段芝这样的人一旦许下诺言就不会轻易违背。毕竟现下蔡吉手头上要处理的事实在是多,能分包出一件算一件。既然火药的研制有段芝全权负责,蔡吉便乐得坐收其研究成果。更何况就算段芝不慎将火药的方子泄露出去,蔡吉亦不觉得会造成啥大麻烦。须知就算蔡吉此刻不引入用火药打仗的理念。历史上到了公元228年,即魏明帝太和二年,魏军照样会在陈仓用火药武器“火射连石”击退诸葛亮统帅的蜀军。故而火器的出现对东汉末年来说只是早晚的事。

事实上,蔡吉在火器研制上真正握有的优势,并非黑火药的配方,而是来自后世积累数百年的热兵器知识。正如自两汉出现火药雏形,唐宋火药完善,直至明清火药成熟,中国的火药文化虽源远流长,但在军事应用上却远不及欧洲人。以至于千年之后作为火药发明人的中国竟被欧洲来的后起之秀用长枪大炮撬开了国门。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中国人对火药火器的应用一直停留在经验学层面,而不是像欧洲人那样形成一套系统的科学。

以火炮为例。早在公元12世纪,宋代就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火器──火枪;13世纪,又出现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到了元代,中国已经制造出最古老的火炮──火铳。而在明朝时中国不仅设有“兵仗”、“军器”二局,分造火器,仅在正德到嘉靖年间(1506~1566)制造的火炮就达数十种。什么“虎蹲炮”、“攻戎炮”、“无敌大将军炮”、“毒火飞炮”、“飞摧炸炮”,听着琳琅满目怪唬人的。可具体一研究却发现这些所谓的火炮大多是用来发射铁弹子或是用来纵火的,不仅杀伤力有待商榷并且造价还很高。且从明清两朝引进推崇欧洲火炮,就可以看出本土研制的这些名字花俏的火器在实战中的效果确实不怎么样。

反观欧洲在14世纪上半叶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16世纪前期,意大利数学家N.F.塔尔塔利亚发现炮弹在真空中以45°射角发射时射程最大的规律,为炮兵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16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口径较小的青铜长管炮和熟铁锻成的长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和通过起伏地。16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1600年前后,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英国物理学家I.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在位期间(1611~1632),采取减轻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标准化的办法,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1697年,欧洲用装满火药的管子代替点火孔内的散装火药,简化了瞄准和装填过程。17世纪末,欧洲大多数国家使用了榴弹炮。可见欧洲火炮的发展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且拥有理论体系。

蔡吉既然拥有一千八百多年后的知识,自然不会再走华而不实的老路。正如蔡吉或许不认识N.F.塔尔塔利亚,但她一定知道火炮45°射角发射效果最好。蔡吉或许不是很清楚古斯塔夫二世的战绩,但她多少知道炮兵应该独立。

总之眼下的蔡吉只是向漫长的热兵器之路迈出了很小很小的一步。之后热兵器的研制,以及对冷热兵器混战战术的研究,还需要蔡吉同这个时代的俊杰们共同努力才行。倘若现下只为一张小小的配方单子就瞻前顾后,那蔡吉与历史上那些藏私的炼丹术士也就没啥区别了。

故而蔡吉在与段芝商讨了一番火药制作方法之后,便起身告辞打道回府了。或许是之前在徐州达成的共识起了作用,这段时间段奎对蔡吉的监视放松了不少。当然也可能是段奎这会儿正忙着利用蝗灾兼并土地、招纳壮丁,没空来管蔡吉在做些什么。

总之当蔡吉回到太守府时,再也没了那种被人在暗中窥视的感觉。于是在回到后院之后,她立马就让铃兰去把张清找来。话说,自打上次交代张清留在黄县暗中,也已过去大半个月了,蔡吉对这大半个月来黄县发生过什么事还是很感兴趣的。

不多时张清便来到书房外向蔡吉行礼道:“小主公,找清有事?”

“张大哥,无须多礼。进屋说话。”蔡吉在将张清引入书房就坐后,沉声问道,“不知吉离开的这段日子里,黄县可发生过像长广县那般克扣灾民口粮之事?”

张清听蔡吉这么一问,低头想了想后作答道:“回小主公,派发粮食一事由管郡承主管倒并没有发生克扣口粮之事。不过自打小主公提出以工代赈之后,不少饥民纷纷涌入黄县。黄功曹派人将这些饥民圈于城外。每日先让段老带着富户入营挑选青壮,再由其带衙门胥吏入营招纳丁口屯垦官田。”

蔡吉听罢张清的回答,亦想起了当日回黄县后,在城外看见的营地。当时她只当这是管统、黄珍等人为了便于管理饥民而设置的难民营。甚至还在心中暗赞管统、黄珍等人不愧为老官僚,比起刘备在小沛那般随意放难民入城,黄县做法可算是老练多了。然而此刻看来黄珍的举措可不是便于管理如此简单。

“那眼下营中岂不是只剩下了老弱妇孺?”蔡吉皱起了眉头问道。

“确实如此。吾听衙门的胥吏私下里说,哪怕是壮妇均已被段奎等人挑走。营里只留一些十四岁以下的孺子和实在无法劳作的老者。管郡承虽也向这些人提供些口粮。可每日任有挨不过去的饥民从营里被抬出掩埋。”张清说到这里又冲着蔡吉勉强笑了笑劝慰道:“小主公莫叹息,汝此番能救下如此多的百姓已实属不易。须知眼下中原可到处都是人吃人的惨象啊。”

张清的一番劝说,让蔡吉在心头哽塞之余,亦无奈地接受了事实。确实,这是万物为刍狗的汉末乱世,妄图拯救每一个人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蔡吉能做的只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帮助她所能帮助的人。因此这会儿的蔡吉当即暂时抛开了对饥民的怜悯,只站自身利益的立场,对张清下令道:“张大哥,汝去查查营里现下还剩多少饥儿。只要不病不残,无论大小、男女都给吉领来。”

“小主公,这是要收养饥儿?”张清抬头问道。

“没错。吉还想请张大哥为吉从饥民中招募一些工匠。却不知现下还来得及否?毕竟汝也说青壮都被段奎等人挑干净了。”蔡吉低头思虑道。

见此情形张清倒是一拍胸脯笑道:“小主公放心。段奎等人仗着蝗灾将价压得很低。故有一些饥民不愿卖身为奴,只肯领点口粮为县城修城墙,待到熬过蝗灾之后再行返乡。这些人大多都被管郡承安排在了西城住宿。据说这其中就有不少人是工匠。”

果然如此啊。听罢张清的解释蔡吉不禁在心中得意地暗笑。要知道这会儿的蔡吉手中并无多少闲钱。倘若在灾荒一开始就出资招人,那身为一郡之长的她必定得为救灾的豪绅做出表率。这样一来,出多了蔡吉承受不起,出少了又容易被人诟病。甚至还会被段奎等人当做压低工价的借口。所以这一次蔡吉只能无奈地小人一把。让段奎一伙人先招人,等他们将价格压到极低之后,蔡吉再在此基础上加点钱来招人。虽然如此一来会让段奎等人将大部分的壮丁招走,但蔡吉从一开始的目标就是儿童与工匠。更何况她相信总会有人拒绝此种乘火打劫的行为。而照张清的叙述,事实也确实如此。

“那就有劳张大哥了。工匠的工钱可比段奎等人高一些。若不想签死契,签活契也行。总之先将人留住再说。”蔡吉拍板决定道。在她看来所谓的死契活契都不是问题,只要能把人招来,她就有大把法子让这些工匠死心塌地的跟着自己。

张清听蔡吉颇有不计成本招人的意思,不禁向她提醒道,“小主公,收养饥儿、招募工匠皆需花费大笔钱粮。小主公任职不足一年,尚未支取俸禄。恐一时负担不起啊。”

“钱不够,就将吉的首饰变卖了去。反正女扮男装也用不着这些东西。”蔡吉满不在乎地说道。在她看来钱财乃身外之物,不做投资难道还捂着孵小鸡。更何况一旦管承等人在海上打劫成功,那到时候自己还怕没首饰。

可是张清哪儿知道蔡吉心里打的小算盘。此刻的他一听蔡吉要卖首饰,连忙急得叩首道:“万万不可。那可是小主公的嫁妆啊。”

蔡吉见状连忙伸手扶起了张清,义正词严地劝说道,“张大哥,吉的首饰既不能吃,也不能戴。可城外的饥儿却正在生死之间挣扎。这些饥儿都是大汉的未来,大汉的骨血。而工匠皆怀一技之长,吉亦不能让这些人因饥荒而荒废手艺。在吉看来,人无论何时都远比金银珠宝来得珍贵。至于吉的嫁妆嘛。正所谓千金散去还复来,嫁妆日后总会有的。”

张清见蔡吉如此坚持,在叹息之余,亦被其爱民之心所深深打动。于是他当即一个抱拳领命道:“小主公大义,清自愧不如。主公放心,此事包在清身上。”

蔡吉被张清如此一赞,多少也有些不好意思。不过生怕张清节省开支的蔡吉,跟着又半坦言地说道:“张大哥也不用太过为钱操心。吉不是与太史将军已有对策了嘛。”

张清身为蔡吉的心腹自然也知打劫三韩贡船之事。此时听蔡吉提起此事,他不禁神色凝重的提醒道:“小主公见谅。清始终认为此举过于剑走偏锋,不是长久之计。”

“张大哥的意思吉也明白。确实那种买卖只能解一时之困。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吉才想趁这次的机会招纳工匠,以工商兴东莱。”蔡吉欣然点头道。其实就算蔡吉再怎么缺钱,也不会天真到以为在东汉能靠海盗打出个日不落来。毕竟时下在海上贸易的船只不是汉人的船,就是与汉朝贸易的船。海盗最终打击的还是东汉的海上贸易。因此蔡吉只打算劫上几票,赚上一笔启动资金了事。

“以工商兴东莱。小主公莫不是要经商?”张清惊愕地问道。说实话自家这位小主公已经有过太多太多惊人之举。倘若她要是再经商,那可真算是全才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