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说先汉帝刘协还乐得看两大军阀互斗内讧,两败俱伤。 为此他还特地乘机派出亲信吴硕出使邺城向袁绍求助。然而就在吴硕北上的这段时间,郭汜与李傕间的内讧却在不断地升级,很快死亡人数就超过了万人。而汉帝刘协也意识到再这么打下去长安城迟早会被郭、李二人夷为平地。于是他赶紧派出使节议和二人。却怎奈郭汜、李傕只知向刘协讨要封赏,丝毫没有就此罢手的意思。见此情形,历经磨难的刘协意识到此地不宜久留,便打算以祭祀天地为借口逃离长安,投靠驻扎弘农的张济。毕竟相比目无天子的李傕、郭汜、樊稠三人,张济对刘协还算恭敬有礼。
却不曾想刘协才出宣平门,正要过护城河桥,就被郭汜、李傕逮了个正着。好在就在天子进退维谷之际,张济率部及时赶到。于是在一番调解之后,李傕答应离开长安,驻军池阳。而郭汜则率部与张济一起护送刘协前往弘农主持祭祀。然而众人行至新丰,郭汜突然改变主意打算挟持刘协前往高陵。侍中种辑得到消息,一面秘密通知国丈董承以及杨定、杨奉等亲天子的将领,命令他们到新丰来会合。一面则派出信使前往邺城,将天子被挟持一事告知吴硕,希望其能从袁绍这边搬去救兵。毕竟刘协与众公卿均已不再相信郭汜、李傕等董卓余孽。
吴硕远离司隶并不知晓这会儿新丰的战况如何,因此一得消息便忙不迭地赶来向袁绍哭诉。这会儿听罢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在场的文武无不一片哗然。众人在痛斥董卓余孽凶残不仁、倒行逆施之余,亦在心中暗暗唏嘘汉室大厦将倾。倒是熟知历史的蔡吉对吴硕带来的消息并不感到意外,只是有些好奇在场的冀州名士们会有何等反应。
然而出乎蔡吉意料的是,吴硕一番叙述过后,第一个起身呼应的并非名士,也非名将。而是刚刚受完袁绍奖赏的曹昂。却见曹昂当即一个起身站到中央,冲着袁绍抱拳道,“世伯,天子蒙尘,吾等理当点兵救驾才是。”
照理说碰到这种情况,袁绍若是忠臣良将的话,就应该抚须颔首先将曹昂夸赞一番,再点齐自家兵将宣布起兵救驾。可袁绍偏偏不是这种人。因此此时的他先是瞥了曹昂一眼,跟着却轻咳了一声点头道,“子修言之有理。然救驾一事,事关重大,切不可鲁莽行事。”
说到这里袁绍又抬头环视一下在场的众文武,在与沮授对上目光之后,他便高声宣布道:“今日游猎至此结束。诸君虽吾回城商讨应对之策”
诚然袁绍下令结束游猎回城商讨应对之策,然而他口中的“诸君”却并不包括蔡吉在呢。毕竟在袁绍眼中蔡吉还只是个新附之人,就算其才华再怎么引人注目也不适合参与到袁绍一派的核心讨论中来。不过蔡吉本人对此却并不在意,因为熟知历史的她就算不参加袁绍等人的密谋,也知道袁绍最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相较之下,此刻的蔡吉更愿意被袁绍排斥于小集团之外,使其能有足够的时间暗自考虑该如何应对眼前的变数。
就这样怀揣着满腹的心事,蔡吉带着李达回到了她在邺城暂住的郡邸。所谓郡邸就是专门用来为某一郡官吏或是客商提供住宿的官方馆舍。郡邸最初出现于西汉首都长安,其功能类似于后世的驻京办或是同乡会馆。邺城并非大汉的京师,却也设有相应的郡邸,这多少会让人感受到袁绍这个邺城之主的野心。不过在蔡吉看来这等小事已无足挂齿,随着汉帝被掳,袁绍的野心只会日趋膨胀。
汉帝刘彻被掳,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一个大事件。倘若蔡吉不出手改变历史的话,那此事件将直接引出后世赫赫有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倘若她出手的话,又该如何出手?又会引起多大的蝴蝶效应?种种疑问与担忧,让清楚历史进程的蔡吉这会儿也不敢贸然下结论。因此她一回到郡邸就立即找来了现下身边唯一的谋士刘义逊来商讨汉帝被掳一事。
话说,刘义逊原本以为蔡吉找自己是要商讨之后的青州攻略。那曾想蔡吉一张口就说当今天子被掳,直将他惊得瞠目结舌。不过刘义逊好歹也是青州名士,所以在经历过最初的惊骇之后,他立刻就冷静了下来,转而思虑起了眼下的局势。而坐在他对面的蔡吉亦不急不躁,静候其作答。于是乎,在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刘义逊沉声分析道,“若是如此,袁公因立即点播兵马,赶往新丰救驾,迎接天子。如此一来即符合君臣大义,又可以天子的名义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叛逆。”
好个以天子的名义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叛逆面对刘义逊那与历史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相类似的进言,蔡吉不禁在心中暗暗夸赞其有见识。同时亦为自己得到一个水平不赖的谋士而感到高兴。不过赞赏归赞赏,蔡吉却知袁绍不会选择这条通天捷径。于是她当即摆了摆手摇头道,“义逊先生此策虽妙,然以袁公的作风,多半不会如此行事。”
“府君何出此言?”刘义逊皱眉不解道。在他看来以袁绍目前的名气和势力,走挟天子以令诸侯路线是最合适不过了。倘若事情顺利的话,或许不出两三年这乱世就能终结于袁本初之手。
然而蔡吉却意味深长地向刘义逊提点道,“义逊先生难道忘了刘虞之事?”
刘义逊被蔡吉一提醒,自然也想起了当初袁绍欲扶持刘虞取代刘协的陈年旧事。不过刘义逊显然并不将此事视作问题,却见他当即摇头道,“昔日袁公虽曾有过废帝之打算,但袁公此举也旨在不让国祚落入董卓那等J贼之手而已。如今董贼以伏诛,只要袁公及时救下天子。依刘某看来此事大可就此揭过。”
就此揭过?你也太瞧得起袁绍与刘彻两人的心胸了。蔡吉在心中无奈地苦笑了一下之后,便跟着摆手道,“义逊先生此言差矣。袁公当初意欲废帝可不止是为了对付董卓而已。”
刘义逊虽觉得蔡吉既已投靠袁绍,却又总是将袁绍往坏处想有些奇怪。但他此刻既然已经奉蔡吉为主公,也只好耐着性子追问道,“何以见得?”
蔡吉见刘义逊一副不以为然的模样,便将先前诗会上所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刘义逊。刘义逊起先听到蔡吉那首用“竞”、“病”二字所作之诗,还由衷地赞叹蔡吉才华横溢。待听到袁绍顺着蔡吉的那句“需武帝这等明君来提点”直接便赏赐了曹昂重金之时,他的脸色顿时就为之一变道,“难道袁公有不臣之心?”
“不臣之心还不至于。倒是有几分不甘屈居他人之下的傲气。”蔡吉联想着袁绍历史上的种种作为点评道。确实,历史上袁绍虽屡屡对汉帝有所不敬,但他到死都没敢称帝反汉。
不过蔡吉这话说得虽云淡风轻,可在刘义逊这个东汉人听来,所谓“不甘屈居他人之下的傲气”那就是有不臣之心。其实通过袁绍这几年来的表现,刘义逊也清楚那位袁大将军绝非忠义之辈。但把持朝政的权臣与不甘屈居天子之下的乱臣那是完全两码事。所以这会儿听罢蔡吉的分析,刘义逊只觉得头大如斗。要知道这年头谋士的前途与身家性命完全取决于主公志向。主公志向远大,则谋士运筹帷幄。主公目光短浅,则谋士明珠暗投。然而倘若主公图谋不轨,那谋士可就前路不明了。
相较之下蔡吉倒不像刘义逊那般忧心忡忡。因为她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向袁绍献出过忠诚,自然也不会为了“主公”误入歧途而烦恼。这会儿的她眼瞅着刘义逊低头沉思,不由起身信步走到窗前,望着窗外逐渐西斜的日头,整理起了思绪。
从刚才刘义逊的那番提议可以看出,“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这个时代不少谋士诸侯的共识。毕竟只要有了汉帝这杆大旗,再小的势力也可瞬间翻身封侯拜相。正如当初董卓死后,郭汜、李傕、张济、樊稠四人害怕被朝廷清算打算轻装逃亡。亏得谋士贾诩提醒四人,若是只身逃亡,区区一个亭长就可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绑了送官。而倘若此四人以为董卓报仇的名义攻打长安,掳下汉帝,便可“奉国家以征天下”。最终郭汜、李傕、张济、樊稠四人带着沿途招募来的乌合之众打下了长安城,并由贼寇翻身成了侯爷。
那……可否将天子迎来东莱?一瞬间蔡吉被自己心里冒出的这个念头吓了一跳。但她跟着又觉得这事并非天方夜谭。论出身她蔡吉远胜于郭、李、张、樊四人,论实力东莱的精兵难道比不过此四人的乌合之众?况且自己又是女儿身比起袁绍、曹操等男性诸侯更不容易被汉帝所猜忌。更为重要的是只要刘协这张王牌在手,蔡吉立刻就能摆脱袁绍的控制,不用再忧心会被卷入袁氏的宅斗之中。
想到这里蔡吉当即回头向刘义逊开口问道,“义逊先生,汝看本府可迎天子否?”
原本还在低头思考的刘义逊,乍一听蔡吉如此提问,不禁愕然地抬头看了看正目光炯炯望着自己的少女。显然蔡吉妄图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想法,大大出乎了刘义逊的意料。不过话又说回来,主公心怀鸿鹄之志对任何一个谋士来说都是桩好事。这意味着谋士将有更大的舞台可以施展。但如何帮助主公实现志向,不走歧路,那同样也是谋士的职责。
因此这会儿的刘义逊一面惊叹于蔡吉心怀壮志巾帼不让须眉;一面则面色一沉,肃然地向蔡吉回应道,“兔走於街,百人追之。 然袁绍可获,袁术不可获。”
刘义逊虽没有正面回答蔡吉“可”或“不可”。但他的这番比喻已清晰地告诫蔡吉,她现在没有实力也没本钱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蔡吉被刘义逊如此一提醒,亦随之冷静了下来。确实,此刻的汉帝就如一只被赶入围场的兔子。袁绍这样的猎人固然可能不屑于抓兔子,可不代表其他诸侯就没有抓兔子的打算。特别是历史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这会儿还就在青州旁边。倘若自己真的将刘协迎到了东莱,难保不会再被人夺去。届时没了汉帝,东莱又遭受重创,那岂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一番理性的分析之后,蔡吉最终只得怅然地叹了口气道,“义逊先生言之有理,是本府孟浪了。”
刘义逊见蔡吉面带失望之色地接受了自己的意见,在暗叹其孺子可教之余,却又微微一笑向其提点道,“非也,非也。府君虽不可迎天子,却可助天子。”
“助天子?”蔡吉回味了一下这三个字之后,当即恭敬地向刘义逊俯身作揖道,“还请先生赐教。”
蔡吉谦恭的态度让刘义逊多少有些感动。须知他在北海之时,孔融虽奉其为上宾,可从来不向其问计。这对一个谋士来说无疑是件比死都难受的事。而眼前这位少女府君不仅志向远大,而且还真的需要自己的帮助。于是心头一热的刘义逊当即一个拱手说出了自己的计策,“刘某以为,府君大可拨出百余骑兵护送特使赶往新丰救驾。如此一来,即可向天下彰显府君忠义,又可卖天子人情。就不知府君舍不舍得放人了。”
虽然部分大大没有粉票,柳丁在此还是感谢诸位支持本书的心意~~~O(∩_∩)O谢谢~~~
第二卷 青州之鹏 第二卷 青州之鹏 第十三节 疾风知劲草
第二卷 青州之鹏 第十三节 疾风知劲草
万里碧空之下,一身正装的吴硕手碰嵌骨漆匣伫立于邺城西门之前,高大的城墙宛若全副武装的力士傲慢地将其拒之门外。是的,吴硕被拒绝了。虽然袁绍派人送来了一封所谓的亲笔信,让吴硕带去新丰用以调停郭汜、李傕、张济三人之间的矛盾。然而袁绍的这封信就同装它的漆匣一样华丽繁复、徒有其表。对于眼下正处于生死存亡之间的天子而言,用这样一卷轻飘飘的锦书救驾根本就是一种愚弄,一种羞辱。想到自己去年还曾劝天子与袁绍和解,吴硕只觉得自己那时真是瞎了眼。袁本初这等乱臣贼子心中即没有天子,也没有大汉,有的只是沽名钓誉的勃勃野心。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游说袁绍出兵,只会自取其辱而已。因此吴硕在接下袁绍送来的书信之后,当即便下令随从收拾行礼启程离开邺城,转往它地求援。吴硕就不信这天下间的诸侯都是吃着朝廷的饭,却忘恩负义、暗夺天下的无耻之徒
“主公,时辰不早了,上车吧。”赶车的仆从眼见自家主公一副依依不舍的模样,虽也觉得颇为心酸,但还是一咬牙向其提了个醒。毕竟眼下是乱世,倘若不能按时在天黑之前赶到下一处歇脚地点,那等待着他们主仆的将是那些神出鬼没、残忍无度的山贼。
吴硕听仆从如此一言,心知再耗下去袁绍也不会回心转意。而就算此刻有人闻讯赶来相送也不过是徒增尴尬与唏嘘而已。正因为如此吴硕才会决定不打一声招呼就离开邺城,至少这样还能保住汉室的尊严。然而正当吴硕打算上车之时,忽听身后传来了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听其架势似乎人数还不少。难道袁绍改变主意,派兵给自己救驾了?
想到这里吴硕当即扭过了头,却不想当先映入眼帘的却是一个豆蔻年华的素衣少女。只见此女策马扬鞭领着一队骑兵正朝使团这边疾驰而来。待到将要接近马车之时,少女猛地一扯缰绳,翻身下马,冲着吴硕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道,“可算是赶上了”
吴硕千算万算也没想到今日头一个,也是唯一个来为自己送行的竟会是个素未谋面的少女。但从对方身后跟着数百人的骑兵来看,这个少女又视乎来头不小。不过不管对方来头如何,是男是女,既然有心来为自己送行,那多半是对汉室心存忠义之人。想到这里,吴硕当即上前客气地向对方招呼道,“这位小娘子认识老夫?”
哪知对面的少女却一甩长袖恭恭敬敬地向吴硕行礼道,“东莱太守蔡安贞见过吴议郎。”
东莱太守?蔡安贞?吴硕听罢对方自保家门先是怔了一下,不过他随即就想到袁绍麾下确实有那么一位少女太守存在。其实也难怪吴硕会后知后觉,须知昨日在猎场之上吴硕一心想要向袁绍求援兵,根本就没在意现场的其他文武官僚,更毋庸说是蔡吉这等衣着朴素的少女了。更何况,当初蔡吉之所以能得到朝廷的承认,靠的乃是袁绍的举荐,因此在吴硕眼中蔡吉这个少女太守完全就是个傀儡而已。何曾想到,对方竟会亲自赶来为自己送行。不过此刻看到蔡吉本人之后,吴硕忽然想起此女似乎是东莱前太守蔡伯起之女,于是便跟着问道,“可是伯起公之女?”
“正是家父。”蔡吉低头应答道。
吴硕一听蔡吉果然是蔡伯起之女,再一想蔡伯起在世时于士林之中多有贤名,不禁抚须赞叹道,“素闻东莱小蔡府君大名,今日一见果是忠良之后”
蔡吉眼见吴硕卖自家老爹面子,不由心中一喜,当即开口拉关系道,“安贞也曾听家父提起过议郎贤名,本想上门拜访。哪知才到府上就听闻议郎已打点行装启程回京师。于是安贞便带着一干随从追了过来。议郎究竟出何事了?为何走得如此匆忙?”
吴硕被蔡吉如此一问,自是被勾起了心中的不满。却见他怅然一笑,指了指摆放在车中的那只嵌骨漆匣道,“袁公已修书一封,调停郭李之争。老夫正要启程将此信送往新丰。”
“送信?就议郎这几个人?”蔡吉环视了一番吴硕身边零零星星的随从略带诧异地问道。
“小蔡府君以为送信需很多人?”吴硕苦笑着反问道。
面对吴硕略带嘲讽的口吻,蔡吉意识到吴硕应该已经在袁绍那边碰了钉子,而且是个大钉子。说实在的蔡吉虽对袁绍的见死不救早有心理准备。但是她没想袁绍会做得那么绝。竟只用一封信就将汉帝的使者给打发了,甚至都不给对方拨点护送的人马。不过此刻站在蔡吉立场上而言,这倒不得不说是个好事。须知昨日在与刘义逊商讨之后,蔡吉当即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定派遣一支骑兵护送汉使回京师救驾。至于领队之人,蔡吉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李达。相比东莱将士而言,李达即是蔡家的老家将,同时亦是这一年来一路支持自己走到现在的心腹。毫无夸张的说,在整个邺城李达是蔡吉现下唯一可以绝对信任之人,亦是唯一可以托以重任之人。诚然她也清楚,李达一旦随吴硕上京,势必会受到汉帝甚至曹操的拉拢。但是为了东莱的未来与自己的未来,蔡吉这会儿只能赌,赌李达的忠诚,赌她蔡吉的个人魅力。
于是乎,这会儿暗自下定决心的蔡吉当即一个抱拳向吴硕提议道,“议郎此行路途遥远,怎可只带这点人马去新丰。安贞这边恰有一些人马,议郎若是不介意的话,就让其一同随行护送此信。”
吴硕乍一听蔡吉要派人护送他上京,不由心头一热,甚是感动。但他转念一想对方一介女子身处异乡本就需要保护,此刻却将珍贵的护卫分给自己,这多少有些不好意思。
哪知不等吴硕开口推辞,蔡吉直接就回头向身后的李达下令道,“李达,本府命汝领五百骑兵护送吴议郎去新丰。”
事先早已得蔡吉嘱咐的李达自然是二话不说抱拳领命道:“喏”
五百骑兵?吴硕粗莫估算了一下,这几乎就是蔡吉此刻带来的人马。见此情形,吴硕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感激之情,脱口而出道,“万万不可蔡府君乃女儿身,出门在外本就需要护卫守护。老夫怎可夺汝虎贲。”
“议郎多虑了。安贞此番共带了八百骑兵来邺城,就算此刻派出五百人马护送议郎,亦有三百骑兵可仰仗。”蔡吉自信地向吴硕朗声笑道。不过她跟着却又神色一凛,朝着长安所在的方向拱手,“更何况,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如今天子蒙尘,蔡吉无法亲自赶往新丰救驾已是无地自容。这五百骑兵只是聊表心意而已。”
“好个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若是天下人皆有小蔡府君,乱世何愁不平,大汉何愁不兴”吴硕激动地拍手大赞道。此时的他已然将蔡吉视作了复兴大汉的肱骨之臣。在吴硕看来面前这个少女虽文弱,却拥有着许多须眉男儿所没有的忠义之心。而值此非常之际,忠义之心远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重要。因为倘若掌握权势的是袁绍那般怀揣不臣之心的鼠辈,那对汉室来说绝对是祸非福。
然而正当吴硕在心中感叹疾风知劲草,堂堂四世三公的名门之后,在乱世的考验之下,竟不如一少女识大体、顾大局之时,却见邺城之内又跑来了一拨人马。这批人马的数量与蔡吉带来的兵马不相上下,只不过这一次带头的乃是一个少年。
“曹昂见过吴议郎。”匆匆赶来的曹昂一下马便二话不说地向吴硕施礼道。而从他那披风斗笠的打扮来看,似乎也是要出远门的样子。
吴硕一听来者是曹操的儿子,自然是不敢有所怠慢,连忙还礼道,“昂公子多礼了。”
“听闻议郎要去新丰。昂恰巧也要回兖州,故想与议郎结伴同行。”曹昂说罢抬起了头,却不想正巧与吴硕身后的蔡吉对了个正着。眼见东莱的少女府君也在场曹昂不由楞了一下,跟着便向蔡吉恭敬地行礼道,“见过蔡府君。”
事实上不仅是曹昂觉得意外,蔡吉同样也在惊讶于曹昂的突然出现。难道未来曹操迎天子入许昌,就是眼前这位昂公子牵的线?不过惊讶归惊讶,蔡吉可比曹昂沉得住气得多。只见她不动声色地向曹昂还礼道,“未曾想昂公子也要出城。”
“家父所交之事已办完,昂自当回鄄城复命。蔡府君可是来为吴议郎送行?”曹昂爽快地抱拳道。
而另一边,原本以为要黯然回京的吴硕眼见转眼间突然冒出了两拨人要护送他去新丰。而且这两拨人的首领乃是两个未满二十岁的少男少女,吴硕不禁由衷地在心中感叹,有这等年少的忠义之士在大汉的中兴指日可待。想到这里吴硕捻着长须,替蔡吉向曹昂答道,“小蔡府君不仅亲自来为老夫送行,还派了五百骑士护送老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