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文书库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4部分阅读(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船说要与徐令宜拉近心灵距离,鸿雁往来联络感情是必要滴必要滴。 玉川书屋

所以,罗元娘自从徐令宜走后,就开始了隔两天写一封家书的痛苦历程,汇报工作进程外加联络夫妻感情。

不管肚子里的墨水够不够,频繁写命题作文都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罗元娘写第一封家书时,整整在书桌前憋了一个时辰,只憋出了寥寥数行,让她羞愧不已,暗自检讨,自觉无颜见前世小学中学诸位教导过自己的语文老师和今生那位勤勤恳恳的老夫子。

当然熟能生巧,在两天一次的写作训练中,通过揣摩领导意图,罗元娘像写八股文一样总结出了徐氏公司工作汇报的文章结构,建立了一套写信模式,大大提高了写信水平,缩短了写信时间。现把罗元娘写信法罗列如下:

NO.1、徐府的整体经营情况。

简单的说,就是要告诉徐令宜这个常年在外的董事长,徐府这个公司有没有倒闭。要知道,徐府现在可还是处在巫蛊案的风头浪尖上啊。徐令宜作为永平侯,新上任的徐府董事长,职责上最关心的应该就是这个问题了。而永平侯府自从走了男性领导人,只剩下老弱病残后,似乎也成了政治遗忘的角落,两年间,没有出现什么抄家灭族的政治事件。所以,罗元娘两年如一日、千篇一律如对暗号般在家书开头写着“府里一切安好,勿念!”

NO.2、太夫人的健康问题

元娘认为,太夫人作为徐府董事长的妈,在这个孝字大过天的大周朝,她的健康问题应该是徐令宜在情感上最关心的问题了,何况太夫人在徐令宜走时还正生着病躺在床上。所以,元娘在汇报过徐府的政治形势后,会立马笔锋一转,转到太夫人的身体状况上。也许是先失子后失夫的打击太大,两年间,太夫人的病一直没有大好,好好坏坏反复不已。元娘每天去晨昏定省的时候,看到太夫人的病情略有好转,会急忙在信中向徐令宜报喜,如果太夫人病势加重,则会在信中委婉的告诉徐令宜他娘病情略有反复。毕竟报喜不报忧也要分情况,如果她一味在信中说太夫人病情好转,太夫人却在徐令宜回来前翘了辫子,徐令宜不把责任怪在她头上才怪呢!所以,在太夫人的病情问题上,元娘秉承了实事求是汇报的原则。

有时,元娘实在无话可写了,会命令陶妈妈打听一下太夫人的生活细节,吃喝拉撒睡,包括太夫人早上吃了几口粥,午餐的菜单,下午遛了多长时间的弯等等,罗列于信中。凑凑字数嘛,天天只写一张纸长度的工作汇报,领导会怀疑你的诚意外加能力的!

NO.3、婉姐儿的成长教育情况

这个,其实是元娘最想写也最不怕没话写的话题。每次写到自己那亲亲小女儿的情况,元娘都感觉自己有向话痨文姨娘靠拢的趋势。婉姐儿今天睡的乖不乖啊,吃了多少饭啊,学走路学的怎么样啊,什么时候开始牙牙学语啊,元娘都详详细细原原本本的写到信里让在千里之外的小父亲和自己一块分享。

她知道作为一个古代女人,娘家有多么重要。元娘她绝对会坚定的站在女儿身后挺她。但在这个父系社会里,父亲的支持更重要。有些事情,只有父亲能为女儿做。问题是徐令宜不是只有婉姐儿一个女儿,他以后会有很多孩子,很多不是她生的不是和婉姐儿同母的孩子。而她,太医说她以后很难有孕,婉姐儿没有嫡亲的兄弟支持,徐令宜这个父亲的支持爱护就更重要了。她没有能力让婉姐儿成为徐令宜最宠爱的儿女,但至少要让徐令宜真心的疼爱喜欢这个女儿。婴幼儿时期是父母和孩子培养感情的关键时期,但现在徐令宜和婉姐儿的空间距离是无法弥补的,徐令宜不可能亲眼看着婉姐儿长大。那就是让自己这个母亲多动动笔,让徐令宜多听听自己女儿成长的小故事吧,希望能熏陶出一点他的慈父情怀!

某次写信,元娘看着身边的女儿,玩心大起,把女儿的小脚丫小手掌各放在墨汁里蘸了蘸,在信纸上小小的印了一对小脚印小手印,下面批注上婉姐儿给自己父亲的信。随后也常常如此,不知道徐令宜看着自己女儿的手印脚印慢慢长大,心中是何滋味,元娘是乐不可支。

NO.4、三妾三胎的平安状况

元娘知道,在徐府的这种时候,徐令宜需要一个儿子,徐家需要一个儿子。作为侯府主母,她必须要保证文佟秦三妾能平平安安生产。

元娘自认自己没有害人之心,但三个姨娘,肯定是谁都想生出长子来的,谁能保证她们中没有谁会起歪心思呢?一旦出事,自己这个主母难辞其咎。所以怀孕期间,元娘免了三个姨娘的晨昏定省。在对孕妇的照顾上,三个姨娘中,文氏从娘家带了自己的|狂C娘来照顾自己孕期的起居。元娘禀过太夫人,让田妈妈和万妈妈照顾佟氏和秦氏,平时又多让陶妈妈派人盯着,这样严防死守,就是怕出事。一旦有事,也有万妈妈和田妈妈这两个太夫人身边的人给自己说句公道话。

家信中,元娘也多会提一句三位姨娘的安胎情况,告诉徐令宜一切平安。

十个月后三人瓜熟蒂落。佟氏难产生了庶长子,虽有惊无险,母子却都落了病,太夫人给孩子取名徐嗣诚。秦氏顺产生了庶次子,取名徐嗣谕。文氏生了女儿,庶次女贞姐儿。

三夫人也前后脚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徐嗣俭。

元娘自然在家信中把这一切详细汇报。搁笔后感叹,徐令宜还是挺行的,击球三次两次命中目标!

NO.5、打小报告啦!

元娘刚执掌家大业大的徐府中馈,难免有那几只不怕死腰板硬的鸡跳出来搅搅场子。元娘恨得牙痒,自然想杀这几只鸡给永平侯府广大的猴子看。

但有些鸡好杀也能杀,如王妈妈;有些鸡,……却是不那么好杀的。徐府经营多年,家生子集团盘根错节,服侍过老侯爷的不在少数,基于更大的大局和更长远的考虑,有些鸡跳出来挑衅元娘这个主母的权威,元娘也就咬咬牙忍了。但是,嘿嘿!元娘转身就拿起小毛笔,摊开了小宣纸,老娘我现在是忍了,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给上司打打你的小报告总成吧!小样!等最高领导回来再收拾你!

举个例子。

比如,徐令宜刚走没多久的四月初八,太夫人因二爷突然病逝,浴佛节就想到药王庙去拜药王,保佑一家大小清泰平安。元娘就让陶妈妈安排太夫人去药王庙的车马。陶妈妈就劝元娘也去拜拜,求求自己的身子骨,好早日再怀一胎。元娘自己也很动心,有些犹豫,她倒不是想去求子而是想出去放放风,毕竟自己到燕京以后还没好好出去逛逛,又怕家里没个主事的人。陶妈妈拍胸脯保证家里有她。元娘这才下了决心出去,谁知道在车马的问题上出了岔子。

陶妈妈为了四月初八去药王庙的事到外院去找管事安排车马,结果管车马的管事一会说有几辆马车车轴坏了还没修好,一会说赶车的车夫人手不够白总管还没有招人,推三阻四的,总之是凑不到需要的马车来。陶妈妈没有办法,去找白总管。白总管亲自带了贴身的小厮去马棚挑马、选马车。这才把马车的事定了下来。

可谁知道临出发时又是节外生枝,徐令宜去河南路过时特意去请的太夫人的堂妹这个时候来了。老姊妹几十年不见,自有一番阔契。太夫人少不得要请自己这位妹妹一起去逛药王庙。只是这样一来,就要再加几辆马车才行。元娘想着如果再加几辆马车,又要费一番周折。回到屋里就对陶妈妈说,不去药王庙了。

陶妈妈不同意,说,如果有人不去,那也应该是孀居的二夫人不去,或是怀了身孕的三夫人不去。怎么也论不到主持中馈的永平侯夫人不去。还说,要是夫人不好意思对二夫人去说,她去说。

元娘一听,更是意兴阑珊,要是二夫人问为什么不让她去,难道说差马车不成?二夫人既主持过内院的中馈,又帮着太夫人管外院,家里什么情况,她最清楚。这话一出,岂不闹笑话,说我一个堂堂永平侯夫人竟然连家里的几辆马车也调拔不动。

而三夫人为人最是小气,一点点的亏都不肯吃。知道家里的人出去逛禅院单单不让她去,她还不闹到太夫人那里去?到时候太夫人问起来,更没脸。

陶妈妈也急起来。说,天大地大,不如子嗣大。难道就这样让了不成?

元娘听了倒没什么,她一个有现代灵魂的人,可不相信拜拜药王就能让自己怀孕,但本以为可以出去放放风的大好心情是大打折扣。看看陶妈妈义愤填膺的样子,本还想再劝她两句,结果

管针线的妈妈过来,说按惯例,往年的这个时候早把做秋裳的衣料定下来了。问今年怎么办?要是让外院的管事们帮着订,就要快拿了对牌去跟外院说一声;要是内院自己定,也要早定决定下来。要不然,秋裳就赶不出来了。

元娘忙着定做秋裳的事,倒把去药王庙的事抛到脑后了。

但晚上给徐令宜写信时,想起这件事,元娘的气很不顺。管车马的外院管事叫李全,是服侍过老侯爷并深得其器重的老人。人又在外院,她轻易动不得,但这人也太不听指挥了吧!决定了,要在新任董事长面前狠狠给他记上一笔。

元娘大笔一挥,在信中用极其哀婉可怜的语气向徐令宜表达了自己想去药王庙上香的强烈意愿和自己无奈放弃的惋惜心情。同时暗示渲染了李全的颐指气使不听指挥的形象。

搁下笔,元娘挑挑眉,李全管事,对不住啦!你难道没有听过孔夫子的那句话吗,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你得罪了我,我当然要在上司面前给你打打小报告,上上眼药啦。

元娘像个小恶魔般贼贼的笑了。

以后,元娘再遇到诸如此类的事情,总不会忘记在工作汇报中报给徐令宜知道。

刁奴们,等徐董事长回来整体收拾你们!

NO.6、元娘的思夫之情

元娘在写这一点时,通常后腮帮的牙会觉得酸得很,仿佛剔一剔就会掉下来。 呃,她是有点想念这个正太,有点盼着他早点回来接过她肩上的担子。不过写到纸上时,总难免要夸张一点点。元娘自己写着都觉得有点肉麻,她哪有辗转反侧,夜不成眠?哪有日日思君不见君?可是为了讨好领导,还是要往肉麻写啊,元娘托着腮帮子,玩着毛笔叹气。

NO.7、徐府的风花雪月

在古代这种交通极度不发达的地方,人们的思乡之情是现代人无法理解的。元娘以前可是读过很多古人写的思乡诗词。她想,让徐令宜这个土生土长的燕京人窝在河南,他肯定很想念燕京。元娘也想多在信中描绘一下燕京的情景,但她是内宅妇人,整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她眼中的燕京其实就只能是永平侯府了。

所以,

“今天,园子里的桃花开了。粉蒸霞蔚,非常漂亮!”随信送上园中桃花干花标本一朵。

“这几天院子里的杏花开了,招来蜂蝶无数。”随信送上杏花干花标本一朵,外加蝴蝶标本一只。

“呃,今天傍晚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坐在屋中可以听雨打芭蕉……”……呃,随信送上芭蕉干叶一片。

……

很悲催的,元娘原本设想的很美好的家书思乡模块就成了徐府生物频道外加标本陈列室。

当然,随信附送的东西还有很多,按照规矩针线房每年给徐令宜做的四季衣裳,燕京土产,各种生活用品等等等等。

元娘每隔半年都会在徐令宜的书房整理出两大箱书给徐令宜捎去。当然大部分都是兵书,而且元娘挑的都是徐令宜批注最多的那些。

因为,书里会不会有黄金屋和颜如玉,元娘不敢肯定。但元娘却深深地知道,书,拥有可以抚慰人心的力量,当你痛苦时,看书,会让你暂时摆脱那种痛苦的心境。

那个正太,现在河南,应该很痛苦吧!?他应该会需要这种东西吧?!

……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徐令宜走了两年,元娘就给他写了两年的信。浪费了无数的笔墨纸张和脑细胞外,元娘觉得她写起信来越来越下笔如有神了,原来憋一个时辰只能写出寥寥数行,发展到后来,她拿起笔就有如神助的刷刷刷写七八张,写作水平突飞猛进。

元娘突然发现,徐令宜之于她,除了领导和下属,某生活伴侣的关系外,还可以发展另一种新的关系——笔友!

二十一、永平侯府的经济问题

当然,有些事情,元娘没有在信里写到。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永平侯府的经济问题。

元娘叹了一口气,合上手中红漆描金的匣子,对陶妈妈说:“走吧。”

陶妈妈面露不舍,道:“夫人,你,再考虑考虑吧!……真的要这样吗?”

元娘长长叹了一口气,她也舍不得好不好!她也很心疼好不好!她也不想做雷锋好不好!但目前来看,这样做是最合适的!

元娘当初嫁入徐家,罗大太太给她置了丰厚的陪嫁。其中有两个院子,两个田庄。两个院子都是三进,一个在四条胡同,一个在石碑胡同,都在六部周围,每年的租金就能收二百多两。两个田庄,都在大兴县,一个有六千亩,一个有两千亩。六千亩的那个,由陶妈妈的儿子陶程管着,两千亩的那个,由另一个陪房高碾管着。她的陪房里有个叫卢永贵的小伙子,年纪不过十几岁,却很聪明机灵,前段时间元娘把卢永贵安排到了外院,现在给白总管当跑腿的小厮。陶妈妈听那卢永贵说现在侯府外院的银钱有些周转不灵,忙回报给了元娘知道。

元娘早就算过侯府的家底,知道侯府财政出现问题是迟早的事情。当年老侯爷还在时,为了支持简王,家里的产业就卖掉了大半,全塞给了杨家那个无底洞。二爷死后,老侯爷感觉世事无常,活着的时候就将徐府仅剩的那点产业分了——包括死去的大爷在内,每人一份。死去的大爷那一份买了祭田,也不过才两千亩,值个一万两银子。也就是说,徐家也不过五万两银子左右的家当。这其中还包括了房产古玩、字画之类一旦变卖就会折价的东西,真正分到各房手里的,根本没有一万两的现银……现在徐家就徐令宜一人因爵位有俸禄,永平侯,每年一千三百两银子,五百二十二石米,就这样,有时候银子还会折成绢……

现在太夫人还在,侯府没有分家,自己这一房的家产根本就没有拿回来过,公中一直花用的实际是徐令宜那一份的产业。看府里艰难,二夫人和五爷把自己的那一份也都拿了出来。只有三房,没有任何表示……

陶妈妈气呼呼的说:“本来都已经分家了,现在府里全靠侯爷的那一份家业支撑着,让他们白吃白喝的就算了。现在夫人还要把自己的嫁妆拿出来,……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元娘垂下长长的睫毛,道:“陶妈妈,这样的话就不要再说了。侯爷承了爵,多负担一点也是应该的。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本就是世间的常理。……至于我的嫁妆……”元娘抬睑,苦笑了一下,徐徐道,“你以为,如果侯府真的败了,我还能保全我的嫁妆?!”说罢,元娘捧着匣子,昂首走了出去。

陶妈妈愣了愣,快步跟了上去。心里嘀咕道,什么保不保的住嫁妆,侵吞媳妇嫁妆传扬出去可是很丢脸的事,她可不相信徐府肯丢这个脸!

元娘快步走在前面,她也知道徐家一个公卿世家明面上肯定不会作出贪占儿媳妇嫁妆的事。但一文钱难死英雄汉,徐家真到了捉襟见肘的窘境,未必还会顾忌那么多。与其到时候被逼着拿出来,双方都尴尬没面子,不如主动一点,至少落个好,让太夫人和徐令宜念她一份情。

何况,如果徐家真败了,她又不能和离,还是一家人,真能自己抱着丰厚的陪嫁看徐家人喝西北风啊!索性现在把事情做漂亮一点。最坏的打算,徐家最后真败落到了需要打媳妇嫁妆主意的时候,他们现在就拿了她主动贡献出来的嫁妆大头,以后必然再不好意思太打她剩下嫁妆的主意,她反倒能保全剩下的嫁妆。

元娘到太夫人屋子里的时候,正看到二夫人项氏在服侍太夫人喝药。

元娘忙上前帮忙。

待太夫人用完了药,疲惫的斜倚在姜黄|色锦缎大迎枕上。元娘问了几句太夫人的身体,室内就沉默下来,元娘却一点走的意思都没有,二夫人见机,知道元娘有事想单独跟太夫人说,就推说还有外院的账目要理一理,叫了屋里的丫鬟一起退了出去。

元娘这才回身接过陶妈妈手里红漆描金的匣子,递给了太夫人:“娘,这是我陪嫁庄子的田契。”

太夫人一惊:“你这是什么意思?!”

元娘垂首道:“娘,家里现在困难,我知道。我这个田庄在大兴,有六千亩良田,卖了它,能帮家里顶一阵子!”

太夫人大惊:“不行!我们徐家还不到要变卖媳妇嫁妆的时候!”边说边把手里的匣子塞回给元娘,“你快收回去!这个我不能收!”

元娘牢牢的把匣子按在太夫人手里,目光坚定:“娘!你听我说,家里现在什么情形,你清楚!我也清楚!我既然是徐家的媳妇,徐家好,我才能好!现在徐家有了困难,我自然能出力就出力,能出钱就出钱!这时候还分什么你的我的!覆巢之下无完卵!”

太夫人老泪纵横,感慨道:“好孩子!我知道你的心!但徐家再难,再穷,也不能卖了你的嫁妆!这不成……”

元娘叹口气,安慰太夫人道:“娘!这不是徐家卖了我的嫁妆,而是暂时借用。等侯爷回来了,家里情形好了,让侯爷和娘再加倍给我补回来就是了!到时候,没准还是我占了便宜呢!”

太夫人泪眼朦胧,用帕子连连拭泪,拉着元娘的手,不住的说:“好孩子!你真是个好孩子!……”

元娘又连哄带劝了好一会儿,太夫人才平静下来,答应收下田契,看元娘的目光更添慈爱。

回去的路上,陶妈妈气鼓鼓的,终于忍不住问元娘:“夫人,明明是你把嫁妆给了徐家,明明是徐家占了大便宜,还不知道猴年马月能收回这个庄子呢,夫人怎么说的那么……?!”

元娘淡淡一笑:“我庄子田契也给了,钱也出了,力也尽了,一百步都走了九十九步了,何必吝啬几句好话,在最后再让太夫人心里不舒服!?”

所谓升米恩斗米仇,很多都是因为施恩者没有注意自己施恩时的态度而埋下的祸根,搞得施恩者力也出了人也得罪了。既然已经决定给嫁妆了,就给的漂亮一点,让太夫人收的舒服一点!这对自己总是没有坏处的!

回到自己的院子,元娘见了几位管事妈妈,处置了上午的事务,就到了吃午饭的时辰。陶妈妈招呼小丫鬟们摆饭。

元娘望着炕桌上琳琅满目的美味佳肴,突然没了胃口。

这么多菜!得多少钱啊!要知道现在花的这些钱里,可是有她的一份的!她的嫁妆,她的庄子,六千亩的田庄啊!

元娘肉痛起来。

这么多菜!我一个人哪吃得了啊!真浪费!浪费的还是我的嫁妆!我的钱!啊!啊!啊!————心疼死了!

结果就是当天中午元娘胃口极好,饭桌上的菜都被吃的七七八八,没想到吃撑着了,下午胃就不舒服了,最后折腾了一晚上。

第二天,没睡好的元娘顶着两个熊猫眼,又对着一桌子有五种粥品,八种面点,十来种小菜的丰盛早餐时,痛定思痛的下决心,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她要节省永平侯府的开支!

因为永平侯府现在财政确实紧张,因为太夫人现在对元娘这个识大体的媳妇满意极了,因为元娘要厉行节约的决心很大,所以,元娘最终雷厉风行的在徐府内进行了经济改革:裁撤了徐府赋闲多余的仆役,精简了徐府过于庞大的下人体系,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其中就包括徐府过于奢靡浪费的餐桌,确实节省了侯府不少开支。

当然改革总会触犯一些既得利益者。三夫人甘氏就很不满,但太夫人非常支持元娘,她也就翻不起什么大浪来。

冬去春来,白驹过隙,转眼间,建武五十五年到了,徐老侯爷的孝期已过,徐府众人行过了除服礼,大人小孩都换上了颜色鲜亮的春裳。

据可靠消息,徐令宜和徐令宁,也要从河南回来了!

二十二、徐四回府啦!

听到小丫鬟禀报的徐令宜二人已经进了徐府大门的消息后,守候在徐府正房的徐家众人都处在非常激动的情绪当中,太夫人站起身来,亟不可待的盯着门口晃动的石青色西番花夹板帘子。三夫人眼中甚至已经晃动着泪花。

元娘有些恍惚,又要见到那个正太了吗?两年了,说完全不曾想过他是假话,但要说很想念他,那也不是真话。不知道他现在怎样了?长成什么样子了?……

元娘正在胡思乱想着,耳边传来小丫鬟略带急促的声音 “侯爷回来了!三爷回来了!”

门帘被高高撩起。

两个身材挺拔的青年疾步走了进来,看到太夫人一下子都如推玉山、倒金柱似的跪了下去,声带哽咽:“不孝子,回来了!”

太夫人快步走上前去,拥住两个儿子,抚摩着他们的头顶,也哽咽道:“回来了!回来了!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