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说。 张骞出使西域,在西域建立中国的军事基地。通过他的游说和军事打击,使敌对中国的国家臣服,中立的国家与中国亲近,与匈奴交好的国家或与匈奴断绝来往或受到孤立。这一系列措施等于斩断了匈奴的右手而增添了中国的力量,使匈奴向西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遏阻,并且在西部也受到了严重的军事打击,为它后来的分裂设下了隐患。
由此可见,小国不可辱往往在关键时刻是会起到决定整个战局的作用的。我们同样可以想象,如果这些国家全都支持匈奴我们将如何作战,是必要陷入两线作战的痛苦境地之中了。因此,这也正是当今世界强国争霸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即争取广泛的国际支持和盟国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并且有效的壮大自己,削弱敌人。
第四,瓦解敌人阶段
匈奴在中国连续不断的打击下,再加上国力衰微,天灾终于走向了分裂。公元前53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北强南弱,这时汉王朝又根据形势采取了一个明智的决定,与南匈奴和亲共同打击北匈奴,并努力加深匈奴两部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将南匈奴置于自己的保护和监视之下;一方面又连续不断的打击北匈奴,前36年,陈汤私自调军出征,万里远征,阵斩郅支单于,灭亡了北匈奴。这次是沉重地打击了匈奴民族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心理上,使匈奴再也没有实力和中国抗衡,解除了北方的边患,因此在新、汉交际,全国又陷混战的时期,匈奴已无实力趁虚而入了。
“公元一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匈奴汗国一连几年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东方新兴的强敌乌桓部落又不断侵袭,匈奴势力范围萎缩至蒙古哈尔和林及以南地区,大批人畜死亡,国力大衰。更糟的是,到公元四八年,南部八个大部落另行推举一位亲王当单于,也称呼韩邪二世单于。这位呼韩邪二世单于同样地归降中国,请求保护。于是匈奴汗国再度分裂为二,南匈奴汗国臣服中国,北匈奴汗国继续与中国对抗。
到了五十年代,北匈奴汗国进攻南匈奴汗国,南匈奴不能抵抗,向中国求救。中国政府采取三项措施:
一、把呼韩邪二世单于所属的八部人口牲畜,全部迁入长城,使他们在西河美稷一带屯垦;
二、中国特设匈奴协防司令,与单于共同处理匈奴内政外交事务;
三、另设北疆边防司令,屯兵曼柏,一则防止南北两匈奴复合,一则防止北匈奴向南匈奴攻击。“
因此,这时候也就是东汉时期,南匈奴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中国监视和抵御北匈奴的工具了,在这一时期,南匈奴多次主动请求讨伐北匈奴,俨然成为了内斗的活跃分子。两方的自相残杀,更削弱了他们的力量。
在这里,使人不仅感到,现今的苏联就象是当时的匈奴,在对峙的过程中自己瓦解了,可见在当今时代的大国争霸抗衡中,瓦解对方或促使对方瓦解是一个战胜对方的必要途径,也是让对方自顾不暇难以翻身的良策。
但反过来,由此也可以看出统一的可贵与重要,因为分裂实际上等于放弃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第五,消灭敌对势力,收编归降势力阶段
敌人分裂了并不代表彻底没有威胁了,要想彻底没有威胁就要将它彻底摧垮
“一世纪六十年代之后,中国国力恢复,开始对北匈奴反攻。七三年,大将窦固出酒泉西进,直到天山,占领北匈奴汗国最肥沃的耕地之一伊吾卢,留兵屯垦。另一位大将耿秉出张掖北进,深入三百公里,直到三木楼山,北匈奴坚壁清野,向后撤退,没有受到重大创伤。八五年,北匈奴汗国的七十三个小部落投奔南匈奴汗国。八七年,位于乌桓部落北方新茁壮起来的鲜卑部落,也向北匈奴侵略,北匈奴在迎战中大败,优留单于被杀,内部混乱,又有五十八个部落共二十八万人,进入长城,归顺南匈奴汗国。
中国乘北匈奴内外交困,及时的与南匈奴组织中甸联军,给予最沉重的一击。年,中国大将窦宪出朔方,北疆边防司令邓鸿出五原,南匈奴休兰尸逐侯囗单于出满夷谷,在涿邪山会师,向北挺进,深入瀚海沙漠群一千五百公里,到稽落山,终于捕捉到北匈奴主力。北匈奴主力在中国强大攻击下崩溃,北匈奴单于向西逃走,亲王以下一万三千人被杀,八十一个部落共二十余万人投降。窦宪就在燕然山上,竖立石碑,纪念这次空前的胜利。
两年后,窦宪再派遣大将耿夔、任尚,出居延塞,企图一举把北匈奴汗国消灭。耿夔统军急进,在金微山下,把北匈奴单于包围,北匈奴再度崩溃。皇太后亲王以下五千余人,全部被俘。只北单于在混战中突围,向西逃走。”
金微山大战后,北匈奴再也不能在东方立足,因此开始西迁,从此在中国的历史中消失了。对这样一个苟延残喘的势力用兵的意义在于:首先是根除隐患,因为任何一个衰微的势力都可能复兴,反扑,强大,例如拓拔魏帝国。其次是震慑中间派、动摇派,提醒投降派,因此在北匈奴灭亡后,南匈奴只是名义上还存在,但许多主权已经被剥夺了,但它没有反抗的原因正是不想步北匈奴的后尘。
“――匈奴汗国,在形式上仍继续存在一百余年,不过在中国历史上不再重要。二一六年时,它最后一位元首呼厨泉单于从当时的王庭平阳去邺城拜会当时中国的宰相曹操,曹操把他留下。下令将匈奴汗国分为五部,每部各设立一个都督,直属中国中央政府,单于名位撤销。这个煊赫一时,立国约四百三十年的庞大国度,终告灭亡。”
可见,即使是以形式存在的南匈奴国汉王朝也是不能容忍的,这真应了除恶务尽那句话,虽然现在的社会是不可能建一个国家或民族灭亡的如此干干净净的,但思路仍是如此,一定是会给他的敌人已不能翻身的机会,当然这个敌人必须是在不能给他带来任何利益的前提下才会如此倒霉。
西汉王朝建立以后,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71年,西汉王朝同当时居住在中国北方的匈奴族前后进行了130余年的长期战争。本文把这一时期发生在东方的这一战争称之为“汉匈百年战争”,并以西汉王朝的作战为主线,分战略防御、战略进攻和战争胜利三个阶段进行了较详细的叙述。文章认为“汉匈百年战争”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历史的借鉴
1、必须发展经济,不断改善军队的武器装备,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2、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和执行正确的军事战略方针;
3、必须注重兵书战策的研究;
4、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军队的素质和作战能力。
西汉时期,从公元前200年汉匈平城白登之战开始,至公元前71年,汉援乌孙击匈奴之战基本结束,汉王朝与匈奴前后进行了130余年的长期战争。在此期间,双方大的交战20余次,其中包括有多次大规模的骑兵集团的机动作战,兵力数量常在十余万乃至几十万。本文即就这一战争的概况及其历史经验谈些看法。
汉匈百年战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一阶段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134年。这一阶段,汉王朝对匈主要实行战略防御,采取了妥协的和亲政策。
公元前202年6月,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公元前200年冬,日益强盛起来的匈奴冒顿单于,联合背叛朝廷的韩王信军,南攻太原郡,兵锋直指晋阳。为保卫新生政权,刘邦率32万大军实施反击,在平城白登山,被匈奴的40万精骑包围,用陈平计,厚贿冒顿阏氏,才得以突围。
这是汉王朝与匈奴之间进行的第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双方主力虽然没有进行激烈交战,但由于匈奴骑兵的强大,迫使刘邦派娄敬送长公主予冒顿单于为妻,结亲而和。文帝时,匈奴数次大规模寇边。公元前177年5月,匈奴右贤王率军寇扰河,杀掠人民。文帝派丞相灌婴率车骑8万5千人,到高奴集中,并调材官及北军进屯长安为后援,对匈奴实施抗御,右贤王得知汉军北进,率部退去。
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率14万骑兵侵扰朝那、肖关,杀掠吏民。文帝派军抗御,匈奴退去,汉军追至塞外,无所获而归。景帝时,吴楚等七国于公元前154年举行叛乱,汉王朝无暇顾及北部边境,匈奴乘机入寇,杀掠人民,公元前142年入雁门,太守冯敬战死,边境人民遭受很大的损失。
2。第二阶段从公元前133年马邑之战开始,至公元前199年的漠北之战结束。这一阶段汉王朝对匈奴实行战略反击和战略进攻,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派韩安国、李广、公孙贺等率车骑、材官30多万隐蔽在马邑附近山谷中,派王恢、李息在代埋伏,准备截击匈奴辎重。又派聂壹引诱匈奴来攻马邑,企图一举伏歼匈奴主力,匈奴军臣单于率10万骑兵被诱攻马邑,后发现汉军主力,大惊退走。马邑之战,汉王朝虽然未能实现预定计划,但却揭开了对匈奴的战略反击的序幕。
马邑之战后的11年间,汉匈奴之间大规模的交战共8次,其中5次属汉朝的反击作战,3次属汉朝主动进攻匈奴的作战。在这8次交战中,汉军一次战败,两次战平,5次取得了胜利。公元前127年,汉王朝派卫青、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