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说“你只管说来。 ”
“大将军,您得天下之势已成。这天下已经没有什么人有能力阻挡您地脚步。而大将军您想打造一个千秋万世的基业,所以您才在削弱门阀地力量,只是这门阀与大将军您之间的对抗是不会那么容易解决的。”
“不错,那你陈家作为门阀之一,为何投效?”
“因为顺应世事。门阀虽然有力量。但是他们已经无力在明面上与大将军对抗了,那些反抗者只有被大将军剿灭的份。几次之后,在无人敢做这出头之鸟,反叛者的下场摆在眼前,门阀只有在暗处与您对抗。而大将军您却抓住了门阀的根基进行削弱,这门阀是没有机会胜利地。
门阀之所以强大,是因为门阀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大过朝廷,更有当地官员都是门阀子弟。而大将军治下,门阀子弟不得本地为官,就这一项就将门阀在地方上地控制力大为降低。更不要说您的佃农司和奴仆司这两把利器了。”
喝了口水。陈登继续说到:“在您的税法之下,无人能免税。那么就意味着土地越多要交的税赋也多了,大部分汉室勋贵们以往是凭着免税。大肆兼并土地,手法也是无所不用其极。
可惜他们都没有大将军的手段,现在大将军是在用各种手段兼并土地,而这些土地都在您手中,借他们几个胆子,他们也不敢向您的土地伸手。=“呵呵,不过因为这个,我已经成了门阀公敌。”郑啸也打趣了一句。
“各地门阀在地方上地影响力太大了。大将军有宏图大志,那么就必然要削掉门阀在地方上地力量。若任由门阀把持地方,如何做到中央集权?如何实现大一统的王朝?所以门阀对地方地政治影响必须消除,这是大势所趋。”
“你倒看的清楚,也好,子仲,我跟你要人,你放不放?”
糜竺一听郑啸开口。看来是很赏识这陈登。那他还有什么说的:“但凭主公吩咐。”
“好,元龙。你便到大将军府来做一阵幕僚,你可愿意?”
陈登没有丝毫犹豫:“愿意。”废话,不愿意是傻瓜,都知道郑啸离登基的日子不远了,一旦郑啸登基,这大将军府中的幕僚们,官职还能小的了?
陈登退下后,郑啸就在糜竺家中休息了。这徐州城内,糜竺家也是最豪华的所在了。对于糜家,郑啸可不陌生,当初这里有不少回忆呢。
走在庭院中,郑啸忽然想到,这里还有一位白玉般的美人呢。自己可是打定了主意,将她收入后院之中地。让人叫来糜竺。
“子仲,令妹现在情况如何?”糜竺一阵苦笑,到底是小妹看的准啊。当初小妹糜环就说过,这大将军不会放过自己的,果然啊…………
“舍妹一切都好,有劳大将军挂念了。”
“这个事情啊,我欲收纳令妹,子仲地意见呢?”
糜竺还能说什么,早就知道的事情,这样也好。他是知道郑啸的志向的,一旦郑啸称帝,自己的妹妹好歹也是贵人级别的,若是能生下皇子,这糜家还怕不能发达?能和郑啸联姻。这也是糜家求之不得的事情。
“那是舍妹地荣幸,我这就安排。”
“不必着急,子仲,你想和我回长安还是留在徐州?”
这一下糜竺是怦然心动,去长安,那是郑啸地政治核心,以后的国都。^^还有什么说的,这是提拔啊:“大将军但请放心。我处理好糜家事宜后马上跟来。”
“这个不急,你和你妹妹一起来就好了,呵呵。”
糜竺退去后,郑啸不知不觉的走到了糜家的后院。看见糜环的绣楼,当初自己可是进入这里躲避追捕,更看到了无限的风景…………
只是现在,内府是糜家地内眷。进去有些不妥。反正糜环已经是定下了,回长安在接见她也不迟。
“大将军在张望什么呢?”
郑啸一看,想谁来谁。这来地,可不就是那糜环。数年不见,糜环美丽如昔。这情景,好一似昨日分别,今日重见般,熟悉,温馨。
“是你啊,都这么晚了。还不休息?”
“我是要休息了,可是发现后院之前有人探头探脑,我还以为是什么小贼呢。”
郑啸也乐了。自己成小贼了,还好不是采花贼…………
“故地重游,别有一番滋味啊。”
一语双关,也引地糜环玉面生霞,当日在她房中的情景又怎能忘却。都被这死人看光了,现在却来调笑。
一跺脚,糜环告退一声,飞也似地逃了回去。郑啸是哈哈大笑。多么的惬意啊。当初可被这糜环敲诈了不少东西,现在,是我连本带利讨回来的时候了,嘿嘿…………连你地人也不会放过。
郑啸在徐州没有多做停留,直奔朐县而去,这里的水军基地,是郑啸后一段时间的军事发展重点。
长江天险,没有良好的水军根本就不要想。不打败孙策和刘备的水军。就根本不要想过江。
走在港口之外,看到的是到处在工作的民夫。码头已经初具规模。甘宁也带领了一些船只到达。
“兴霸,这里情况如何?”
“很好,水情良好,正合适做水军基地。若以后加以改造,这里便是一个非常好的大港口。”
“呵呵,兴霸何时也学会想民政了?”
甘宁呵呵一笑:“主公,我不过是想想,这里的水路通行情况很好,可以连接南北。一旦天下统一了,这里可以作为枢纽,连接南北的水路。”
“好,说地好。”郑啸赞叹一声,指着大海远方说到:“兴霸,你知道海的另一边是什么吗?”
“不知道。”甘宁摇头。
“我也不知道。”郑啸给出一个让大家郁闷的答案:“可是我知道,在大海上很远地地方还有陆地,还有国家,具体怎么走,就要靠你们去探索了。”
“探索?”陈登问起:“这大海风急浪高,船只能行驶多远啊?”
“哈哈…………那就要看我们水上健儿的本色了,有没有胆量去远航,有没有胆量去探索。海图是探索出来,远方也是探索出来的。”
看众人听的目瞪口呆的,郑啸又说到:“兴霸,等水军基地建设好了,我在派人在附近建立一个港口,连接南北。”
甘宁见郑啸采纳了自己的意见,很是高兴。
“这里叫什么名字?”郑啸又问起。
“这个,这里是划属朐县的,没有特别的名字“嗯。这样吧,这个港口要从朐县划出来,自成一县,迁徙居民过来。至于这个名字嘛…………”郑啸为难了,自己地文采一向不好,看着大海远方,忽然有了主意。
“这大海无边,云水相连。这个港口,便叫连云港吧,意为连云之港。”
这话一说完,大家心中顿时鄙视,这文采…………实在无语了。若是陈琳再此,怕是不好意思说这就是自己的小师弟了…………
不过郑啸既然说了,就这么办吧。这连云港便提前出现了…………
“诸位,这大海是我们今后数十年的重点。这是既定方案,甘宁,你要加紧督促水军的建立。记住,横海舰队不是要在长江逞威风,而是要和大海搏斗,明白了吗?”
“遵命。”
父亲告诉过自己,这大海看起来无边无际,能征服海洋才是真正的男儿。可惜自己不可能去航海,便让手下的儿郎们替我去探索这无边无际的大海吧。
自己已经耗费了大量的金钱在打造水军上,而这些船只地改良也是屡屡突破。到了合适地时机,便把这些技术开放,让民间的人也可以去航海。
一旦连云港建立起来了,那么南北地水路就被连接起来了。徐州是鱼米之乡,海船的运载量是陆地运输不能比拟的。可以直达幽州,为以后自己征伐草原做一个坚实的基础。
草原民族一直是汉人的心腹大患,这些游牧民族可是没有少来骚扰郑啸。而现在郑啸忙于统一天下,也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征伐他们。
只要他们不大举来犯,郑啸也犯不着在这个时候和他们叫劲。内地不宁,何以征伐外夷。攘外必先安内,攘外不是说抵抗外地进犯,而是去征战外族,这战火是烧在敌人的国度之内。
不过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郑啸心在满脑袋都是恢复大秦帝国的旗帜了。修养生息,复秦代汉,这才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
曹操已经被自己打的没有力量了,江东孙策倒是值得注意,但是孙策现在忙于安定江东,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江东门阀势力强大,孙策的顾忌太多,门阀是一柄双刃剑,伤人亦伤己。
至于刘备,郑啸更不在乎。荆州北部已经被他占领了一部分,樊城的张绣与文聘联军,是把尖刀顶在刘备胸口上,可刘备能有什么办法?现在的刘备,对樊城的敌人是无可奈何。
暂时的和平,现在是恢复大秦帝国的时刻了。回长安,谋划恢复大秦,还要面临很多事情与磨难呢,这复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啊。
风起云涌第二百七十一章改良儒学
更新时间:2009…5…123:08:22本章字数:6302
离开徐州,郑啸一路回到许都。大军刚到许都,会合大军,班师回长安。
随着郑啸获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领地内又有人刻意的去宣传。“王师”的名号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
威武的大军进入洛阳,走上驰道。看着这些雄壮的战士凯旋而回,沿路的人们都发出欢呼,庆祝自己军队的胜利。
走上驰道的士兵们也好受多了,还是驰道好走啊。路面平整,道路宽七十米,道路两旁每隔十米就有一颗树。对于大军的通行实在是非常的有帮助。
路上的行人已经避到路边上,任何时候,军队通行是第一位的。若有阻挠军队行进者,杀无赦。这一严酷的制度早就让人不敢违逆大军前方开路的斥候命令,将道路让开。
“报,前方有车队,不愿让开道路。”
前锋是华雄,一听到大怒:“你们是白吃饭的啊,全部驱赶开。”
“可是……可是…”
“可是什么,你们手中的武器是拿着看的?”
“大人,前面的车队是西凉马家的。”
这下华雄也迟疑了,马腾可是郑啸的老丈人,马超在军中也是相当的有声望。要是别人,这些士兵早就驱赶开了。可马家的车队,他们不敢妄动。
华雄无奈,只有跑去禀报郑啸。郑啸一听,眼皮也不抬的说到。
“华雄,你听谁的命令。”
“当然是主公地。”
“那就是了。谁敢阻挡大军通行。杀无赦。你不知道我的命令吗?”
“知道,可是。”
“可是个屁,办事不利,自己去领上二十军棍。”郑啸骂完回头看这马超。
马超的汗也下来了。不等郑啸开口说话:“大将军,我知道该怎么做,请稍等末将片刻。”
带着数十名亲卫就冲去过去。马超一看。果然是自家车队,领头的他也认识。替他家打理生意地苏管事。
苏管事一见是马超来了:“呵呵,少爷,我就说,马家的车队谁敢拦阻。这些大头兵还敢在马家前面耍威风。”
“放屁。”马超大喝一声:“都赶紧滚蛋,把车驶到路边去。”
“可是,少爷,这…………”
“快。”
他们不敢违背马超的命令,七手八脚地跑到道路两旁。马超叫过苏管事:“老苏。你对我家一直贡献颇多,你安心的去吧,我会照顾你地家人的。”
苏管事一听脸色变了,跪下就磕头求饶。可惜马超根本不听,一挥手,两名亲卫将苏管事押到路边,一刀砍下头颅,马超带着头颅就去见郑啸。
郑啸点点头:“孟起,一句话,我的命令不容置疑。这个事情你是家奴所为。现在杀了他了,这罪就算了。但是管教不严的罪过还是有的,本来该处罚马家家主的,但是岳丈大人年事已高,不合适,就由你代替受罚吧,去领二十军棍。^^
这一下谁也不敢说什么,大军继续前进。马超挨了二十棍子却依然生龙活虎的跟了上来。郑啸扫了一眼就知道。这些行刑的士兵放水…………不过他不打算追究,这个事情其实就是告诉大家。不能违逆他地命令而已,也不是真的要打的马超爬不起来。
马超是自己的爱将,马家是自己的亲家,连马家人违犯了他郑啸的命令也要受罚,更不要说其他人等了。
等到大军休息的时候,郑啸叫来马超。说起:“孟起,这件事情你可有不服?”
“不敢。”
“那就还是不服了。就知道你小子野性不改。孟起,我的目的不是要处罚你家,而是建立我的权威,我地命令不容置疑,而且要全部施行。这个事情不管是谁家犯了,我都是一样的处置,你明白了吗?”
马超也知道郑啸的心思,就是自己白挨顿棍子。要称帝,自然是金口玉言,不容置疑了。
这么一个小插曲之后,大军继续开拔,班师长安。
大军回到长安,出迎的人是人山人海。很多人在军队中寻找自己熟悉的身影,希望看到自己从军的亲人。有的人看到自己的亲人,高叫欢呼;有地人还在不断寻找,直到最后失去希望…………
长安附近地士兵们放假十日,可郑啸却没有一丝的休息时间。他现在召集心腹命令各州主官回长安述职,有重大地事情宣布。
这一事情可是多少年没有过的,嗅觉灵敏一点的都嗅出来了,郑啸这是要称帝了,不过这也是大家都明白的事情,紧张的筹备开始了。
只有崔琰闷闷不乐,他是忠诚于汉室的,虽然投降了郑啸,可那是因为郑啸的身份是汉庭的大将军,现在郑啸要登基称帝了,要代汉了,这只是心照不宣的事情。
可他对大汉忠心耿耿,要他屈身侍贼,他自觉做不到。可是又没有办法对抗,郑啸称帝已经是不可阻挡了,可是他不能无动于衷,他要抵抗,用全力抵抗。
想到这里,崔琰出了家门,找了平时与自己过从甚密的人密议,看有什么办法阻止郑啸称帝。不管是劝阻还是兵谏,都不能这样下去。只可惜,崔琰平时交往的多为清谈之客,没有什么人掌握兵权的,想兵谏那是门都没有。更不要说现在长安的兵权是在高顺手中,别人根本命令不动。
那么只剩下两条路了,一是劝谏,一是逃亡。要他们这些自诩汉室忠臣的人给郑啸效命。那是不大可能的了,以前郑啸是汉庭地大将军,而以后呢?郑啸会代汉称帝,一旦实现。他们自然不能在为郑啸效命了。
崔琰这些人的行踪都在郑啸的暗卫监视之中,而郑啸却没有理会。现在他很忙,现在首先是要保证军队中人不除问题。至于这些文人,有的是办法。
地方官员基本都是学宫中选拔出来地人物。不存在什么问题。军队一直是在自己手中捏着,重视的不能在重视,现在也不会有多少问题。
百姓,那更不用说,这谁做皇帝对他们来说太遥远了。谁给他们活路他们就跟着谁,皇帝不皇帝的无所谓…………
现在最可虑地就是门阀和儒生,这些人中反对郑啸的不乏其人,首先。郑啸请来了孔融,孔融是儒生们地一面旗帜,说服了他,很多事情就好办了。
“拜见大将军。”
“文举啊,来了,坐。”
“大将军召唤,不知有何吩咐?“文举,现在儒生们安抚住了吗?”
“基本都安抚住了。”孔融心中却说,能安抚住才怪呢,这些人有多少。我能做什么。要不是小命在你手中捏着,我才不愿意背这个骂名呢。
“我也知道,这个事情很难做。可是文举,你是儒学大家,儒家就真的事事都正确吗?”
“先人有言,融不敢议论。”
“好了,文举不必如此谦虚,你我长谈过数次。我的态度。你也很清楚。我不是要扼杀儒学。对于教化世人,还没有什么比儒学更适合的学说。但是儒学一样有他不足的地方。难道不该改进吗?”
“这个是祖宗遗留下来的,融不敢擅改。”
郑啸暗骂一声没胆量:“文举,为何不敢改?孔,孟二圣将儒家思想传于世间。为何儒家一直未得帝王重用?你说是什么原因呢?难道这些帝王都错了?”
孔融这下说不出话了,总不能说儒家学说不好,也不好说是那些皇帝们没眼光吧…………
“孔,孟两圣的儒家学说没有发扬广大。但是董仲舒却发扬广大了,为什么?因为变革。董仲舒变革了孔孟的儒家,让汉武帝喜欢了,所以他发扬广大了,你明白否?”
这……这是让我成为你地刀,为你服务啊。孔融心中开始嘀咕了,这该如何是好?
“大将军,这儒学博大精深,要图变革,怕是融力有不逮啊。”
“不必害怕,这天下儒生何其之多。自然有人帮助你。我们在来议论一下,这开百家之风是否有意义。”
孔融心中暴叫:“若不是你势力大,鬼才愿意开百家之风呢。独尊儒术多好,我的地位是牢固的,是超凡的…………”可是嘴上却只能说:“大将军英明,开百家之风才有利于各家学说的发展。”
“文举,你认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何不同?”
“这个,秦始皇不让人读书,故焚书坑儒,是残暴。汉武帝尊崇儒学,所以罢黜百家,只让读书人学习儒学,是教化。”
“不,你错了。我告诉你,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焚烧的是六国文字之书,坑的是不服秦始皇统治地六国书生。可不只有儒生。”
“这,大将军的意思是这焚书坑儒是正确的?”
“先不谈他正确与否。他的效果呢?是统一了文字,统一了文化。为炎黄子孙开创了一个大一统的基础。文举以为如何?”
“可是汉武帝实施的罢黜百家,也没有什么不妥啊。”
“呵呵,我没说他错了。我只是说他有不足之处。罢黜百家,不让书生读别家的典籍,所以我一直称呼儒生,而非书生。书生者,博览群书,百家皆通。若是只知道儒家学说的,只能说是儒生。”
“这样说也对,但是儒家地正统地位也已经建立,就是大将军想动摇也不可能了。”
“文举不要激动。我何时说过要罢黜儒家了?董仲舒地许多思想还是不错的,至少两点我很需要大一统君权神授。这两点是我很需要地,不但需要。更要发扬光大,文举明白否?”
“啊,明白,明白。”孔融心中也安定了。只要你还需要儒学,那你就不能对我怎么样。
“但是,文举。我要你扛起变革儒学的大旗。要让这儒学适应我的王朝,明白吗?”
这一下。吓的孔融差点瘫痪了…………这是郑啸第一次在他面前赤裸裸地揭露出他称帝的野心,他的王朝,乖乖,他果然要称帝了,可是我又能怎么样呢?只有顺应了。
想起上次郑啸威胁地话,孔融的汗水直流,就算他孔融有气节,不服。甚至自杀。可郑啸一句话就让孔融屈服了,原话是:“若你孔融不顺应我,那么我就罢黜儒学,将儒学消灭。你知道我做地到的。那个时候,我看你如何去见的祖宗。”
的确,郑啸做的到,一旦儒学被消灭,他孔融就成了罪人了。面对这样的威胁,孔融只有屈服,很无奈。非常无奈…………
“大将军想要如何,我必然全力相助,但请大将军明言。”
“好,文举,你做为天下儒生的领袖。我想要你起草文章,告诉天下,这上天已经将天子权力授予给我了,我这个皇帝当的名正言顺。汉庭已经失去了这个权力。你明白了吗?”
“是。”
“还有儒学地变革。我要你效法董仲舒一样。变革出一个我满意的儒学。”
“不知道大将军想要如何的儒学?”
“很简单,儒家讲仁义。但是这个仁义只能用在炎黄子孙身上。对于蛮夷之族,没有丝毫的仁义情面可将。
而后,三纲五常之说要继续发扬,但是要说明,这三纲五常是人道,不是天理。同时,修改董仲舒的天人三策。”
“不知大将军想如何修改?”
“首先,第一策,天命要改,董仲舒的意思是自然灾害是因为当政的皇帝德行有亏,这个要修改掉。洪水,地震,旱灾等等这些都不是因为皇帝德行有亏,而是因为天道变化,警告世人需要为善,不能针对皇帝。”
这个倒是,郑啸这是先把自己撇清了,还真是…………
“还有,这其中的性三品要改。董仲舒的性三品将寒门百姓排除到可以教育的范围之外,这是不行地,百姓不是愚昧不可教化的。修改成孔圣人有教无类的思想上。让百姓也能受教育。”
“这……这可以吗?”
“当然可以,先父兴建的学宫,这么多年来培养了多少了寒门百姓子弟,他们一样可以教授,这是明证,不容辩驳。好了,我们接着说,天人三策中第二策中的选拔制度要改。
董仲舒的意思是选官要举荐,考察被举荐者是否有品行。这个已经不能在用了,这些已经是门阀扩大自己力量的武器了,已经背离举荐,征辟的目地了。改成皆从学宫中选拔,首先是才能足够,不论出身。其次是品行好,两者兼备方为官吏。”
“明白了。”孔融无奈,这郑啸是要建立一个真正地大一统帝国啊,门阀举荐征辟的权力没有,自家地子弟要和那些寒门百姓的子弟去争这官位了。虽然门阀依然会有优势,但是已经打破了门阀霸占所有官职的现实。
“尤其是第三策中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个要坚决摒弃。这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学说,改成要让学说适应王朝,而不是王朝适应时代。”
“不……”孔融跳起来反对了,这个一改,那儒学霸主的地位就荡然无存了。现在儒学能这么昌盛,靠的这个天不变,道亦不变。那意思就是这天地不变,儒学就永远就是霸主的意思。
但是郑啸眼睛一瞪,手按剑柄,一副杀人的样子。孔融才意识到,自己在郑啸的手中捏着呢,到了这个份上。他孔融已经不怕死了,可是他怕郑啸这个杀人魔王,真的罢黜儒学,杀尽儒生,那儒学如何传承?
忍辱负重,我忍,为了儒家的传承,我忍。孔融脸色变了几变,抱拳致歉:“大将军赎罪,融一时激动,失言了。”
“很好。你明白就好。这些事情就要你担纲了,一个新的儒学就要从你手上展现。文举你也将成为自孔,孟之后的儒学第三圣人了。”
“不敢。”
“儒学的改良,是势在必行的。文举,你作为儒家的旗帜人物,精研儒学,可谓当世儒家第一人,但是我来问你。农桑水利之事,你儒家比的过农家吗?”
“不能。”
“兵甲战阵之事,你儒家比的过兵家吗?”
“不能。”
“救人医患,你儒家比的过医家吗?”
“不能。”
“器械守城,你儒家比的过墨家吗?”
“不能。”
一连串的不能说的孔融冷汗直冒,这郑啸威胁的意思太重了。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儒家在教化世人,建立道德上是别家比不了的。你也不必太担心。我开百家之风,是要重用各家的长处,国策是不可能以一家一言为准的。超过底线的结果,所有人都明白,我郑啸的刀不是假的。”
“是……是……定然如大将军的意思来做。”
“好了,你不必太担心。儒家思想已经独大数百年了,除了法家,其余各家根本不可能和你儒家抗衡。你要做的就是变革,我依然会执行儒外法内的思想,当然前提是你改良出我满意的儒学,儒学是走向昌盛还是毁灭,就全看你的了。”
“一定…………一定不负大将军之意。”
风起云涌第二百七十二章大举筹备
更新时间:2009…5…219:49:19本章字数:6397
“少爷。”
郑啸正在看书,这个时候只有老管家蒙捷一人能够来打扰他,别人现在是见不到他的…………
“啊,是蒙叔啊。怎么了?”摸了摸自己的胡子,自己的儿子都满地跑了,别人都叫自己老爷,只有蒙捷一直称呼自己少爷从不改口。
“中尉崔琰为首的那帮人都已经监控了起来。要不要现在动手清理他们?”
“这个先不必,只要他们还没有做什么对我们不利的事情。毕竟我的身份现在还没有人知道。等我的身份公布了,我想会有一部分人想明白的。对了,军队方面如何?有异动吗?”
“少爷放心,军队不会有问题的。各地的主官基本都回来了,除了合肥的徐荣和樊城的张绣按照您的命令没动外,其他人都到长安了。”
“好,传令下去,明天早上到将军府集合。现在先叫郭嘉,贾诩,田丰,高顺,赵云,张辽,蒙明,马腾来。”
等这八人到齐,郑啸出来,这八人算的上是郑啸心腹中的心腹,几乎都是从郑啸起家开始就跟随在郑啸身边了,现在首先和自己的重臣统一口径。
“现在叫各位前来,我的目的大家也都明白,这称帝一事,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