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心中有数,自然不会说话,其他人却奇怪,这郑啸要称帝一事,大家都是心照不宣的事情,现在却专门来说?有必要吗?
田丰先出来说:“汉庭已亡,天下不可无主。大将军名传海内,仁德遍于天下,此时称帝,当是时也。”
马腾也说:“不错,主公当顺应天意,登基为帝。举天子之旗,必然四方安定。”
蒙明更是跟了郑啸父子两代的老臣子,这个时候更是激动:“主公,自老君主起,励精图治,这天下必然是变的,没有比主公更合适当皇帝的了,我等皆赞成。”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愿意辅助郑啸登基称帝。这是个必然的事情。郑啸也预料到了。
“好,我这里有件事情向大家宣布,一件天大的事情。”
众人皆凝神以待,只听郑啸说到:“这件事情关乎我的身世,也关乎以后的帝国,所以大家要有准备。”众人很奇怪?什么事情这么严肃。
“我不姓郑,我本姓嬴。我是秦始皇的后裔,我先祖是大秦太子扶苏地子孙。而现在,我要做的是克服大秦,我登基为帝就是复秦,重现我大秦的辉煌。”
这下除了郭嘉,所有人都被震住了。就连蒙明这位辅佐了郑啸父子两代的老臣子都不知道,更不要说其他人了。当然除了贾诩和田丰,他俩人是隐隐约约的猜到了,却不想现在验证了,还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沉默了半天。贾诩才说:“果然如此,果然如此。此时打出如何的旗号并不重要。主公,但是一旦确定您的身份。很多忠诚于汉朝的臣子怕是不会归附您。”
“这个我有考虑,但是汉刘邦,取代了我大秦建立了汉,现在是还给我大秦的时候了。即便有人不服,他一样要给我效力不是吗?多少人在意地不是朝代与皇帝的身份,而是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话是如此,只是会有一定的阻力吧。”
“不管多大的阻力,我都要去实现。这是我族四百年的梦想。终于有了合适的时间,我定然要重现我大秦地辉煌。”
大家都沉默了,这个消息太惊人了,让他们一时难以消化。
赵云却拉着蒙明问到:“蒙少府,你不会就是大将军蒙恬的后人吧?”
“这个,这个我也不知道。我祖上是迁徙到西凉的,不可考证啊。”
郑啸却说话了:“蒙明,我来告诉你。你祖上就是大将军蒙恬。当初你祖上保护着我家来到西凉。潜伏前来,为了保密。你们的出身连你们蒙家的家主都不知道,可是我知道。蒙氏一族,为我家受委屈了,现在已经不必保密了,我也该告诉你了。=
说完郑啸向蒙明行了一礼,可把个蒙明激动的老眼中阵阵泪光。认祖归宗,这是多么高兴的事情啊。
田丰笑着说到:“主公,既然称帝,那么国号皆为其次。我们既然支持您称帝,那么只要您登基,其他的并不是什么问题。秦也好,周也罢,王朝的兴衰是看帝王是否贤明,而不是看国号如何威风。”
“你等皆无异议?”
众人皆应没有异议,但是贾诩还是提醒到:“主公,复秦并不要紧。只是必然有些汉室勋贵会反抗,您也要小心。”
“这个是必然,不管我是开新朝还是复旧国,反对的人是不会少地。每个王朝的建立都不可能平静,我不会得意忘形。能否开创一个崭新的时代,还要靠各位鼎立相助。”
几个核心人物有了底,那么剩下地就简单了。第二天,郑啸召集群臣,商议建国称帝一事。
崔琰当堂就出来说话了:“大将军,您为汉臣,应守君臣之道。妄自称帝是自取灭亡,是对大汉朝不忠,这是奸贼的行径,大将军不可违逆天意啊。”
郑啸却也不恼怒,只是打开一个盒子,郑重其事的拿出一个东西。大家一看,眼尖的发现…………这便是传国玉玺。
对于传国玉玺的意义,大家都很明白。若没有传国玉玺,这皇帝之位便来的名不正言不顺,而现在郑啸拿出传国玉玺,代表的是什么?
“授命于天,大家看看这是什么。这是传国玉玺,有他在,谁能说我违逆天意?我这是顺承天意,登基为帝。汉庭气数以尽,当代之。”
孔融早被安排好这个时候出面了,当即取出早就准备好的文章念了起来。一篇花团锦簇地文章,其内容根本就是汉庭已失天命。当取代之,至于谁取代,没有说,当然是人都知道谁将取代………………
随即郑啸传令将孔融这篇文章明发天下,让不少儒家人士闭嘴。崔琰等人是痛心疾首,高呼不止,最后被拉了出去。***
等世界清静了,郑啸在一次抛出重磅炸弹。说明他是秦始皇的后裔,将在明年建国称帝。恢复大秦,恢复赢姓。
这一下,除了有心理准备的几个人以外,其他人都被震住了。一时间,上百人居然静悄悄的没有人发出一丝声音。
最后由田丰和高顺带头应诺,这两人一表态,作为文臣武将的带头人。带动的就是所有人都应允,很多人还没有消化这些消息呢,今天得到地震惊太多了。
称帝,传国玉玺,大秦后裔,恢复赢姓,克服大秦。今天的消息太多了,太惊人了。很多人都是精神恍惚地经历了后来地事情,一直浑浑噩噩的结束后都没理清后来地事情。
但是郑啸的命令已经下来了,执行吧。一时间郑啸治下风起云涌。大家都在忙于新朝建立的事宜。暗处的风云也在凝聚,无数人在策划着阴谋。
侍中许攸家中,许攸问这位悄悄进来地人。
“如何?没有人跟踪吧?”
“没有。”
“很好。今天叫你来。就是要说明一件事情,解救崔琰很难,你可不能妄动。”
“您尽管吩咐,都听您命令行事。”
“很好,这解救崔琰一事,你要知道。我可是冒着天大的危险做这件事情的。”
“大人的恩德,我主定然记得。”
“很好,若是失败了。记得这个事情和我没有任何关系,明白吗?”
“明白。”
“我先去求主公,看看主公能否放过崔琰,你一定要约束住部属,切不可轻举妄动。”
“但凭大人吩咐。”
许攸满意的点点头,崔琰这小子,还说清廉如水,这下崔琰的家人一下就出手五千两黄金。请求自己制造机会营救崔琰。
可是崔琰明显是触怒了郑啸。*****这家伙又是死脑筋,不会顺服郑啸。估计难啊。不过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且试一试吧。
张燕家中,也来了一位神秘来客。张燕刚刚睡下,忽然发现眼前多了一个人,刚准备叫人。才发现自己脖子上已经多了一把剑。
“张将军不必叫喊,若你想死的话,就看你快还是我快了。”
张燕地心中暗叫完蛋,自己居然没有发现这人的出现,说明此人的武艺比自己高多了,要取自己性命易如反掌。
“这位好汉,你要什么?尽管开口。”
这人却一点也不着急:“张将军,你的胆子还真大啊。我来只是想请你看一件东西。”说完掏出一方金印。
张燕一看,认得,这个是自己在黑山军的时候袁绍给的并州刺史官印。可是,这个已经在投降的时候上缴给郑啸了,这个人是什么意思?
“你什么意思?”
“我只是想请张将军帮个忙而已。”
“做什么?”
“我想借张将军的军队一用。”
“不可能,你调动不了他们的。”
“我不行,将军可以,不是吗?”
“你要干什么?”
“其实也没什么,就是兵谏一下而已。顺便杀掉妄想称帝的家伙。”
“不可能。”张燕地汗水出来了:“那是送死。”
“呵呵,你会的。若你不做,你的亲笔信件就会加盖着这个官印,发到所有原黑山军地头领手中,他们也会响应你的号召,起来反抗,传檄天下。”
“你…………你……”张燕被弄的说不出话了,这人能偷到这方官印,那么就有能力伪造自己的亲笔信件,那些原来的部署,不管是否听从的命令,但是这信件一旦公开。自己就死定了。何况郑啸对他的监视一直没断过,他的直属营中,他知道地就有两人是监视他地。“进是死,退也是死。将军不妨拼搏一把,一旦事成了,将军还不是要什么有什么。这郑啸把将军闲置起来,这般的生活有意义吗?”
“哼,我就只有一千来人。又有什么用处。”
“这就不用将军担心了,会有很多盟友一起行动的。”
张燕咬咬牙:“好。你说吧,要我怎么做,事成之后我能得到什么?”
“呵呵,郑啸一死,将军只需号召旧部,海阔天空,还不是任将军为之。至于要做什么。将军不必着急,我自然会通知你。”说完收剑回身准备走。
张燕手已经摸到床边的剑柄了,来人却头也不回的说到:“将军不必费心了,若我有什么意外,刚才我说的一切都将成为现实,将军自己选择吧。”
这下张燕无奈了,进退不得。直到他回过神来,才发现那神秘人已经不见了。
“来人,备马,我去军营。”张燕的声音在黑夜中显地阴森无比。
陈登现在很惬意。他地生活很不错,得到了郑啸地赏识,一旦郑啸称帝后。他地地位自然是水涨船高。
“老爷,有要事。”管家来了。
“什么事情?”
“今天我出去,看见老太爷了。”
“怎么可能?”陈登快跳起来了,自己老爹应该在下邳老家纳福,怎么会出现在长安,而且自己一点消息也没有。
“你可看清楚了?别是认错人了。”
“老太爷我怎么会认错啊,老太爷和几个不认识的人走在一起。也不像是被绑架的样子。”
陈登倒不怕父亲被绑架,就怕父亲被利用。现在是什么时候啊。绑架的话也就是损失一些钱财,可那在下邳就可以了,怎么会闹到长安来?而且自己一点消息也没有,很明显,有阴谋。
离郑啸的登基大典时间不到两个月了,这些人别是利用父亲做什么事情吧。那可就问题大了。
“赶快,洒出人手,到处寻找老太爷。找到了立即来报。就是挖地三尺。也要给我找到。”
太原,谢家大院中。消息传来,他们也在讨论郑啸准备登基的事情。
“大哥,这大将军登基一事你怎么看?”
“我怎么看?我怎么看不要紧。一旦大将军登基,我们就是皇亲国戚。”
“可是,大哥,婉儿一直怨恨当初我们不救助于她。这我们不是…………”
“你怕什么,婉儿就是在恨我们她也姓谢,血浓于水。老三,你地那点心思我知道,可我警告你,不要和匈奴人有太多瓜葛。南匈奴虽然归附汉朝,可一直就没停止过作恶。大将军的态度很明显,必然要剿灭这些匈奴人的。”
“大哥你太紧张了吧。匈奴人是那么好剿灭的?”
“匈奴人看起来强大,但是和大将军一比,根本就什么都不是,你别害了谢家啊。”
“大哥,我们谢家能有今天这般威势,不是大将军郑啸的恩赐,就是因为这些你看不上的匈奴人。大哥,你怎么能这样,郑啸他压制的我们有多惨?算来我谢家也是他的亲家,他可从没有看在婉儿的面子上给我们一点优惠。”
“老三,这你就不明白了。我们有反抗的余地吗?大将军赏赐了我们多少钱财布帛?你又计算过吗?”
“大哥,你怎么这么糊涂。钱财布帛是什么用?我们地土地没有了,我们谢家的子弟被放到幽州做官去了,我们谢家在太原政务上的影响力没了。若没有匈奴人给我们撑着,我们谢家那里还有能力左右太原地事务啊。”
“你才糊涂,大将军现在就是要收掉门阀对地方控制的权力。若是一意孤行,那么就是我谢家灭亡的时刻。这种事情可没有情面好讲的。”
“大哥……”
“行了,老三,只要我还是家主,你就听我的。大将军登基,你们都给我老实点,谁要出点差错,家法伺候。全部约束手下人,尤其是老三,现在不是和匈奴人接触的时候,先断了那边的关系。”
一家之主发威,那也不是说笑。家族之中,在怎么暗弱的家主,下面人也不敢明面上抵抗地。
兖州,许都城中,官府之中几个黑衣人坐在一起。
“许毅。你这边情况如何?”
“大人放心,城中的儒生已经没有敢公开说大将军坏话的了。”
“恩,处理了多少人?”
“十三个。”
“好,做的隐秘点,不要留下痕迹。”
“是。”
“姜东,你这边呢?”
“大人放心,我的人已经撒下去了,一旦有事,他们会调动当地驻军抓捕的。”
“小心一些,这些儒生不少在当地也是比较有名望的。”
“只要他们妄自议论大将军,自然可以将他们拿下,将其罪行公诸于众。况且曹操的名头也被我们利用了。”
“这嫁祸还是少用,有几个出头鸟就是了,人数不能多,明白吗?其他地,老办法,直接让他们消失,做地干净点就是了。”
“是。”
“兖州这边的暗卫人手不多,各位要努力,不能有丝毫差错,都去办差吧。”
外面到处是刀光剑影,腥风血雨地。郑啸却悠闲的在和几个人讨论国号和年号的问题。
风起云涌第二百七十三章炎黄纪元
更新时间:2009…5…222:39:13本章字数:6299
“国号不必再议了,我既然恢复大秦,那么就是国号秦,没有什么好说的。今日我是想谈论一下年号和以后纪元历法的问题。你们有什么看法?”
田丰犹豫一下问到:“这年号很正常,不知主公这纪元历法是?”
“这个是先父定下的一种历法,现在史书记载,往往是年号多少多少年,这样让人换算的很麻烦。不如统一一个标尺,一直延续下去。能显示我炎黄文明的悠久,也能更好的换算时间。”
“噢,此法好是好。但是如何使用?王朝变换,帝王更迭。每换一个帝王必然更改年号,以示新气象。此法传承怕是不易。”
“这个已经有办法了,此纪元历法推广到民间。皇帝的年号经常变换,往往更改不休。百姓中人是算不清的,比如汉灵帝熹平元年与光和元年之间差多少年,除了博古通今的人,一般百姓能算的清楚吗?”
几人都沉默了,是啊。他们知道这之间不过是六年时间,但是百姓又怎么知道,谁会专门去计算这个?
“所以我打算按照先父的办法,推广这个炎黄纪元历法。比如炎黄十二年和炎黄十八年之间,谁都能算的清楚差六年吧。而刚好,这个很适用于平民百姓。百姓现在基本都不识字,更不要这般年号换算了,这样总少了一些民族凝聚力。”
“那这炎黄纪元该如何定呢?”
“我打算以先秦时期统一天下之时,始皇元年做为炎黄历元年(公元前221年)。并且一直将这个历法传承下去,不管王朝皇帝如何变换。这个历法将永远流传于民间,让所有人知道,我们炎黄文明是多么的悠久,多么的灿烂,多么地辉煌。”
“这是个好办法。按照您这个算法。今年却已经是炎黄历……”以法正的才华,都要默算一阵才说:“今年是炎黄历四百一十七年(公元196年)。这样下去,越来越大,很多百姓大字不识一个,怕是不易推广。”
“这个暂时也只有这样,至少,有了直接的算法,人们更能明白。现在的情况是。不熟读史书,根本就不可能算清楚哪个年号是哪一年。若以炎黄历法计算,总能算清楚,现在是炎黄四百一十七年,在过十年,是炎黄四百二十七年。这样人们永远会知道,我的王朝建立了多久,我们地炎黄文明传承了多久,就算不识字,计算麻烦。可总有可能计算出来。”
法正也不好说什么,也就没有说话了。
“大家放心吧,这个虽然麻烦,但是已经比现在地纪元历法简单多了。况且只要加大学宫的力度,就会涌现出更多的读书人,他们会将文明的曙光播撒到民间,久而久之,百姓计算这些历法不是什么问题。”
众人皆点头,郭图却提出:“主公您功盖日月,这个历法为何不以您称帝之始为元年。让人们千百年流传您的名声。”
“不,春秋战国时代是我炎黄文明正源生成的年代。那个时代才是我炎黄文明的发源,自始皇帝统一天下,统一文字才奠定了我华夏大一统的局面。始皇帝才称得上功盖日月。他才算是我炎黄文明地奠基者^^我作为始皇帝的后裔,怎么能占据先祖的功劳呢?”
这一下郭图也不说话,他靠的就是揣摩郑啸的心思,奉承拍马而生存。若是真材实料,他比起别人。还是很有差距的。
“至于称帝后的年号。各位议论一下。以后我大秦的皇帝年号皆记录于太庙,而民间与朝堂使用的皆为炎黄历法。”
田丰也很是赞同:“这样好。所为上行下效。只要主公您与朝堂上的大臣们都使用了,下面地官吏百姓自然就会使用。这个历法自然而然的就推广开了。”
“不错,还有一个多月就到新年了,我要在新年之时登基。各位,都要努力,不可出了差错。”
大家也是默然,郑啸治下行政军事体系早就自成一格。现在不过是换个名字而已,又有什么难的?只要小心登基大典不要被人破坏,一切都好说。
这个时候孔融的文章已经传檄天下,所有人都知道了郑啸的心思。这家伙是要自己称帝了,只是郑啸为大秦后裔的消息还没有传开。
刘备在看到孔融这篇文章之后,气的快要吐血。他自己一直宣扬自己是汉室宗亲,也是靠着这个他自己都难说的身份来拉拢人的。
本来郑啸打败了曹操,这曹操拥立的汉室皇帝也消失了。刘备意识到自己地机会来了,现在是他扛起汉室大旗的时候了。这天下的汉室宗亲就以他的力量最为强大了,他也在谋划称帝一事,却不想被郑啸这一下弄的很难做了。
尤其是,孔融的一篇破文章而已,居然用传国玉玺来增加他的份量。传国玉玺是人们心中天命的代表,这一下他刘备失去先机了。
刘备也急忙找来自己地智囊们,看如何应对此事。最后还是简雍出了个不是主意地主意,造假…………他郑啸有传国玉玺,我们说那是假的,真地在刘备手上,找个人制造一个玉玺还不简单,只要我们说这个是真的,他就是真的,只要伺机夺来真的就是了。说到底,还是拳头大的说了算。
刘备现在也停下对樊城的战争,开始紧锣密鼓的准备称帝了。现在是个好时机,只要他扛起大汉的旗帜,那么天下必然望风景从…………当然,这只是刘备这么想而已。
郑啸和大家讨论完国号与炎黄历法一事,有人来报。许攸求见。
“子远,有什么事情?”
“主公,这关于崔琰一事,您看是不是作出处置。”
郑啸看了一眼许攸,点了点头说到:“不错。他也是该处置一下了。那么我赐崔琰死罪。便斩首吧,由子远你监斩。”
这一下许攸傻眼了:“主公,这崔琰颇有名望,有贤名于世,这样处斩是不是不好?这般人物,杀之失天下士人之心,请主公明鉴。”
“子远,问你个问题。”
“啊……”
郑啸不等许攸说话。便说到:“五千两黄金有多重?拿在手中的感觉是不是很好?”
许攸脑中嗡的一声,坏了,被知道了。||||这个事情怎么会让郑啸知道,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嘛。当即跪下请罪:“主公赎罪,一时财迷心窍,我这就回去退还崔家。”
“行了,子远,你这么聪明地人,怎么让钱给迷了眼睛?”“攸一时糊涂,请主公赎罪。赎罪…………”
郑啸却不恼怒,很平和的说到:“起来吧,子远。你也是,五千两黄金是不少,但是你也不该迷失在里面。你知道这些黄金是谁给你的吗?”
“是崔家的家仆崔康送来的啊。”
“那不过是个挑夫,你算是掉到钱眼里了。告诉你,这些黄金地出处是曹操。”
这下许攸冷汗哗啦啦地下来,他少年的时候和曹操有些交情,这要是现在收了曹操送来的黄金,那就麻烦了。黄泥掉到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了…………
“主公明鉴,这个一心为主公,没有和曹操有任何瓜葛。主公明鉴啊,”
“不必担心,若您真的和曹操有什么事情,你现在还能在这里和我讲话吗?起来吧,以后小心点。你也知道。对于收受贿赂这个事情我不想管太多,但是不能枉法。不能违背我的命令,超越这个底限,下场你也知道。”
“是……是……是。”许攸都被吓成应声虫了。
“罢了,这个事情就算了。你继续和那些人接触,将他们背后的人给我揪出来,办的好了,这五千两黄金就是我赏给你的,也不用担这个贼名了。要是办不好,这黄金就是给你打造棺材地材料了。“明白,我定然按照主公的吩咐之办。”
“你许攸许子远什么时间也变成应声虫了,反对我登基的人不少。我登基不会平静,你的才智我一直很赏识,去吧,去把这些人背后的人以及他们的计划揪出来。曹操费这么大劲自然不是只为崔琰一个人,我不能让他破坏我的登基大典。”
“谢主公……啊,不,谢陛下。”许攸眼睛一转改了口。
“呵呵,你也拍马屁啊。还没到登基大典,现在称陛下早了一个月。”
“不早,不早。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对陛下而言,早一日称帝对天下更有利。”
“好了,去吧,办好差事。要不然谁也救不了你。”
许攸走了,郑啸叫来管家蒙捷问起:“蒙叔,怎么样?现在情况如何?”
“少爷,一切顺利。都在计划之中。百姓那里没有什么反应,我派人去问过一些百姓。百姓的想法很淳朴,只跟着您,只要是您当皇帝,才不管是什么朝代呢。”
“百姓还是好啊,只是那些儒生要多注意一些,这些人虽然没有什么力量,但是一旦蛊惑人心也是麻烦。”
“放心吧,少爷,有异动的暗卫们会让他们消失,只是我们地暗卫人手不够。”“不要紧,我不是传令让各地驻军配合暗卫了吗?”
“可是,少爷,这样也不好。一旦暗卫们权力太大,会成尾大不掉之势啊。”
郑啸不由心生感动,别人是巴不得自己的部下权力大一些,更大一些。只有老蒙捷事事为自己考虑,提醒自己不能给暗卫太大的权力。
“呵呵,有蒙叔掌舵,谅那些兔崽子也翻不起浪花。不过还是做以限制吧。他们最多只能调动一曲一百五十人,在多就要统兵大将的命令才可以。”
“我这就去传令。对了,少爷,太原谢家有些不稳地迹象。”
“他们怎么了?”
“最近南匈奴那些人,趁着张辽将军不在。屡屡犯边。有谢家人接应。让我们的并州军吃了几个闷亏。”
“该死…………这些人,他们是汉人,居然勾结匈奴人杀自己人。你派人去敲打一下,等我称帝之后,他们若是还执迷不悟,就让他们谢家灭门。还有南匈奴这帮反复无常的小人,早晚收拾了他们。”
南匈奴的人居无定所,四处游牧。时不时的来打劫一下汉人。汉军一旦征讨,马上上表称自己是大汉臣属。恒灵两帝汉庭势弱,南匈奴之人更是屡屡异动。
郑啸压下火气,等开国之后,自然让你南匈奴血债血偿。
随着时间地推移,离登基大典越来越近,郑啸是大秦后裔地消息也逐渐传开。
“哎……老疙瘩,你听说了吧。大将军要当皇帝了。”长安一间酒馆里一桌子人在吹牛聊天。
“谁都知道的事情,你还在这里显摆,真是。”
“这你们就不知道了吧。告诉你们。大将军可是大秦的后代呢。”
另一个人也打击他:“喝酒吧你,这点事情还显摆,谁不知道啊。”
那汉子见大家不在意也转移了话题:“你们说几百年前,咱老秦人那才叫威风。只是可惜,大秦的时间太短了。”
“你就少说两句吧,小心被抓了。”
“不会,都几百年前的事情,谁还不让说了。现在可不是大汉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