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承秦制。大部分的制度是不用修改的。本来就是大秦的制度。只要这国号回到大秦,这些制度也就回到了大秦地本色之上。
虽然有些改变,但是赢啸并不急于改回去。时代在变化,随之而来的变革也是很正常的,若在全部回到大秦那一套上,并不见得一定就是对的。当日观礼之人是密密麻麻,将皇城之外围了个水泄不通。据时候统计,当日维持治安所投入的军队足足达到三万之众。就这样都很艰难的才维持住。可想而知,来了有多少人。
当赢啸一身黑色龙袍亲手在皇城之上将象征着大秦的玄色大旗升起。迎风烈烈招展开地旗帜之上。一个金线密密缝制地出的“秦”字象飞出大旗一般。
所有人高呼万岁。拜服在地。由近致远,黑压压的人群皆拜倒在这大旗之下。不断高呼着“万岁”。赢啸站在皇城之上,俯视众生,一股血气似乎压在胸中,不吐不快。
那种荣誉与责任重重砸在他心房之上,本以为克服大秦后似乎可以轻松一下。但是看到下面无数人拜服在他大秦旗帜之下,拜服在他身姿之下。这责任与荣誉更重了。
不错,他要带领军队获取荣誉;他要给予百姓平安的生活;他要开创一个盛世,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一统王朝。一个灿烂无比的大帝国。
超越一切。让大秦的辉煌再现于世。让炎黄的威武传于世界。
庆典结束了,人们却在皇城之外。久久不能散去。今日之见,足够他们吹嘘一辈子地了………………
回到皇宫,赢啸却依然坚持着处理公文。这是他的责任,也是他地义务。同时复国了,该大封群臣了,这也是很浩大地事情啊。
“少爷。”蒙捷这份称呼,从没有改变,不管赢啸在什么位置上,这让赢啸感觉十分之亲切。
“蒙叔啊,什么事情?”
“少爷,这是老爷留给你的最后一封书信了。现在您称帝了,该是给您的时候了。”
最后一封?父亲留给自己的书信并不多,可自己却一直有着期待。这些书信往往会给自己无尽的动力,当自己坚定不移的走下去。现在…………终于到最后了吗?
默默的接过书信,打开看到那熟悉的笔迹,即便称帝,即便荣誉顶天,可他永远是父亲的儿子。
“若我儿能见此信,则当是称帝之时。首先恭喜你这个臭小子,当年在骑在老子脖子上拉屎地小家伙,现在已经一代帝王了。只可惜为父看不到了,也不知道你个臭小子现在多大年纪了,我那乖孙儿和重孙儿有多少个了?不过就算你小子拥有再大地疆土,到了再大的年纪,你个臭小子还是当年骑在我脖子上地那个小破孩。
好了,说正题。不管你现在统一了中国没有,我的一切已经留给了你。臭小子,从小不喜欢读书,现在知道为难了吧。但是即便你这辈子做不完,也要让你的儿子辈分,孙子辈继续走下去。
你老子我当年也是……用我那个年代的话讲叫“愤青”。所以我希望你能帮我完成这些意愿,当然量力而为,我可不想你因为固执的做这些给我们炎黄子孙带来灾难。
我不知道你现在全国还是多少人丁,但是你统一全国之后,第一大难题是门阀。可最大的威胁却是在北方草原。若不是因为你个臭小子出现,这汉末之后将是五胡乱华,这是一个黑暗的年代,对汉人来说是个极度黑暗的年代。
中原的汉人历经战乱,没有能力对抗草原民族南下。可怜的汉人开始了黑暗的历程,至于五胡,大概是鲜卑,匈奴。羯,羌,还有个忘记了,反正就是在乌丸,丁零,氐人之中了,反正这些畜生都有份。
原来的五胡乱华之时。汉人凄惨到被这些人称呼为“双脚羊”。杀了当粮食吃。这一次五胡乱华几乎将我炎黄子孙杀到濒临亡族灭种。虽然后来我们顽强地复兴,但是这血海深仇却已经不可消除。
孩子,这草原上的威胁不除,我中原汉人就没有安稳的日子。所以,你要记住,若是有谁告诉你说要以德服人,要感化这些蛮夷,就把这人拖出去打。对于这些蛮夷。只有刀剑与皮鞭才是道理。
我给你留下一份大概的草图,这个世界太大了。大到你不可想象。还有。老子不是学地理的,不大清楚有没有画对,反正大概是这个意思就是了。”
赢啸看到此处,拿出信中的一份草图,确实,画的不怎么样。不过其中包含地内容却让他震惊无比,好大地世界,中原大地历来的被认为是天下,居然在这之外还有这么多的地方。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盛。赢啸也知道远方还有一些国家。本以为是化外小国,但是在看这地图。这罗马就是一个不比中原小的大帝国。震惊了一会。赢啸继续开始看信。
“这世界,大部分地方是海洋。所以掌握了海洋就掌握了世界。我所知道的航海知识我都留在书中,你慢慢看,不过不要全信,要实践。你老子我上辈子连海都没出过,也不知道有什么杂七杂八的东西,反正我知道的东西都些在《海航纪要》里了,但是非常不完善,你要做地是尝试,是探险。
若是海航有所成就,你记得,按照我留下的地图上,那个叫北美洲地地方,你要派人去寻找土豆与红薯这些植物,至于其有何功效,什么样地外形,什么作用。我在《农学杂谈》里记载的都有,臭小子自己去查,对你有非常大的帮助,大到你不可想象。
现在不在是父亲对儿子的嘱咐,是一个炎黄子孙对一位帝王的请求。请求你做一件事情,现在的三韩与瀛洲,希望你将他占据,成为我中原的领土,完全同化掉,让他们习汉文。也许在这个时代,这两个地方与我汉人没有什么深仇大恨,甚至会是很顺服的外邦。
但是,在千百年后我那个时代里。这些三韩人窃取我中华璀璨的文明,宣称是他们地。那个时代我们称呼他们为他高丽棒子,这些人居然敢说他们是我汉人地祖先,所以,请求皇帝将三韩收入国土,成为三韩县。彻底的抹杀这些人从我大汉文明窃取地一切而后宣称是他们自己的文明的丑恶行为。
记得有一点要小心。这些高丽棒子反复无常。在原先的历史中,大约也就是你向后的几百年。中原一位帝王曾经征伐这些高丽棒子,却败在礼仪与这些高丽棒子的反复之下。这些高丽棒子一见天朝大军来了,便假称顺服。天朝大军一走,马上反叛,断了粮道,使得数十万汉家好儿郎葬身在三韩。还请你切记这个教训。
而瀛洲,在我原先那个时代,我们称呼他们日本鬼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是我中原王朝的顺服者,但是这些人狼子野心,天朝势大之时,便称臣,恭顺的无以复加,让人不忍加罪。但一旦天朝势微之时,这些畜生便露出爪牙,狠狠的咬上一口。
千百年后,这些日本鬼子趁中原势微之时,几乎将我天朝汉人杀到亡族灭种。还请皇帝陛下,将东瀛收入国土,成为东瀛县。
然征伐东瀛最大的敌人不是这些畜生,而是海洋上的台风。曾经有人出兵攻打,但是数十万大军却被海洋上的台风击溃。全部死亡,还请皇帝陛下谨记谨记。
我所说的是请求,是一个汉人子民向皇帝的请求。或许现在我们汉人和这些人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但是这些落后文明以后必然是我们汉人的心腹大患,所以,我请求,皇帝陛下,请将这些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
草原五胡,三韩,瀛洲,现在皆是梦寐的野蛮时代,没有什么文明之说。所以这不是抹杀文明,还请皇帝陛下同意,这个汉人子民对您的请求。
为父自知时间无多,不能在为你留下什么了。我留下的书籍,希望我儿多做研读,我能留下的都留下了。对于域外很多东西我并不知晓,毕竟这个时代里很多东西我不清楚。
这些就靠我儿亲自探索了。大秦的旗帜必将征服世界,汉人的威武定然要撒播于世界。一切都靠你了。陛下,我去了。我做了能为你做的一切,后面就看你的了…………”
赢啸看的泪流满面,父亲啊,您放心,您的请求我一定完成,一定会让一个亘古未有的辉煌帝国在我手上诞生。您放心,请您在天上看着我…………
风起云涌第二百七十六章大封群臣
更新时间:2009…5…419:24:57本章字数:6442
炎黄418年元月初五,嬴啸在皇城之中举行第一次朝会,却是大封群臣的时刻。
好在汉承秦制,大秦的大部分的制度还在,只需要稍加改动就可以了。
嬴啸一点头,朗声说到:“今大秦再起。诸位居功至伟,宣。”马上有人出来捧起圣旨开始宣读。
“圣谕。田丰,性行淑均,辅国有功。封丞相,列三公,赐金印紫绶。辅助朕管理百官,处议朝政。
贾诩,机敏远识,辅国有功。封御史大夫,列三公,赐金印紫绶。领御史,监察百官,参议国政。
高顺,知兵善行,辅国有功。封太尉,列三公,赐金印紫绶。控天子之军,掌各级军官之任免与考核。
陈琳,文华盖世,辅国有功。封奉常,列九卿,赐银印青绶。掌礼仪,控天下学宫,百官选拔。
赵云,文武兼备,辅国有功。封郎中令,列九卿,赐银印青绶。掌殿中议论、宾赞,控禁卫军,责成长安防务。
典韦,忠诚勇猛,辅国有功。封卫尉,列九卿,赐银印青绶。控羽林军,掌皇宫防备。
华雄,随朕转战,辅国有功。封太仆,列九卿,赐银印青绶。控天子车马,掌天下马政。陈宫,刚正不阿,辅国有功。封廷尉,列九卿,赐银印青绶。掌全国司法,控廷尉狱,审理官民之案。
嬴复。德行于世,辅国有功。封宗正,列九卿,赐银印青绶。掌皇族亲属及登记宗室谱牒,控宗室属,决断宗室。
杨松,调控民生,辅国有功。封治粟内史,列九卿。赐银印青绶。掌国库钱粮贮存,控天下物价平抑。
蒙明,理财有道,辅国有功。封少府,列九卿,赐银印青绶。掌天子产业起居,控内库出入。
沮授。高远有识,辅国有功。封典客,列九卿,赐银印青绶。掌各方外夷部族首领朝觐事务,控天子外宣之策。”
三公九卿皆封完,嬴啸看着在下面微笑的郭嘉十分无奈。****这小子,太懒散了,本来这三公九卿必然有他一份。可这小子居然跑来告诉自己。这些事务太麻烦了,还是跟着自己参赞军机,指挥战阵来的好。
最后一番讨论,只好应下他地意思,这小子,真是让人无奈…………小黄门却在继续宣读。
“圣谕,郭嘉,才华盖世。辅国有功。封谏议大夫,赐金印紫绶。掌天子建言,参议国事。”
这一下所有人都直眼了,都知道赢啸对郭嘉是恩宠有加,却只封了个谏议大夫,官职虽小,可却与三公一般享受金印紫绶。真是…………但是谁也不能说什么,这是天子恩赐。谁敢反对?这郭嘉。一副笑眯眯的样子,除了嫉妒……还能做什么呢?
“圣谕。鲁肃,见识过人,特征为属。封谏议大夫,赐银印青绶。掌天子建言。
陈登,才思敏捷,有功于国。封谏议大夫,赐银印青绶。掌天子建言。
张松,博闻强识,有功于国。封谏议大夫,赐银印青绶。掌天子建言。
糜竺,理财有方,辅国有功。封太中大夫,赐银印青绶。掌天下贸易,控丝绸之路,管理天下商贾。
马均,制器有序,辅国有功。封匠做少府,赐银印青绶。掌匠造坊,控天下建筑事宜。
王桀,才华横溢,有功于国。封詹事,赐银印青绶。掌王子教育。
法正,机变有智,辅国有功。封谒者,赐银印青绶。掌殿廷朝会礼仪、控臣民章奏。参议国事。
张机,医术超群,有功于国,封太医令,赐银印黑绶。掌皇家医药,教授学宫医术。一大串朝廷官员册封完了,武将们也兴奋了,接下来必然是武将,前面基本都是文官的体系。果然,另一个小黄门又开始宣读。
“圣谕,马腾,德高谋深,辅国有功。封凉州刺史,前将军,赐银印青绶。掌西凉之军,安平西凉,抵御蛮夷。
庞德,勇猛无匹,辅国有功。封幽州刺史,前将军,赐银印青绶。掌幽州之军,安定幽州,抵御草原。
张辽,文武兼备,辅国有功。封并州刺史,前将军,赐银印青绶。掌并州之军,安定并州,抵御草原。
吴懿,见识高远,辅国有功。封益州刺史,前将军,赐银印青绶。掌巴蜀之军,安定巴蜀,安抚蛮人。
张任,刚烈有胆,辅国有功。封冀州刺史,前将军,赐银印青绶。掌冀州之军,安定地方,辅助水军行事。
阎行,忠诚刚健,辅国有功。封青州刺史,前将军,赐银印青绶。掌青州之军,安定地方,辅助水军行事。
黄忠,有勇有谋,辅国有功。封豫州刺史,前将军,赐银印青绶。掌豫州之军,安定地方,抵御江东。
张颌,智勇双全,辅国有功。封徐州刺史,前将军,赐银印青绶。掌徐州之军,安定地方,抵御江东。
文聘,大将之才,辅国有功。封荆州刺史,前将军,赐银印青绶。掌荆州之军,经略荆州。
张绣,胆气超人,辅国有功。封西域都护,前将军,赐银印青绶。掌西域诸国,经略西域。
蒙翔,忠勇有加,辅国有功。封京畿留守,前将军,赐银印青绶。掌京畿防务,凡临京畿之军,皆受统合。”
各州刺史之职基本都是武将。而且皆位列前将军,让大家也惊讶。还好嬴啸治下历来如此,武将是当地最高长官,但是武将只掌管当地军队。在危机时刻可执行征召令,征召当地的护军与壮丁入伍参加战事。
而大军的粮草补给皆由各州别驾掌握,这就限制了刺史地权力。
同时,刺史和别驾丧失了管理地方的权力。所有的政务都是各郡郡守控制的,刺史统合本州兵马,别驾统一本州税收与大军粮草补给。没有对地方地管理权。更没有对郡守的任免权,郡守的任免权只有中央朝廷有。
但是刺史和别驾却对郡守有监察权,郡守但有失职。可由刺史和别驾上报朝廷,朝廷派监察御史来查。
“圣谕,马超,勇武知兵,辅国有功。封骠骑将军。赐银印青绶。随朕听用。
太史慈,勇武知兵,辅国有功。封后将军,赐银印青绶。随朕听用。
徐晃,勇武知兵,辅国有功。封左将军,赐银印青绶。随朕听用。
圣谕,魏延。勇武知兵。辅国有功。封右将军,赐银印青绶。随朕听用。
王越,授武有德,有功于国,封奋武将军,赐银印青绶。掌天下剑师行馆,控剑师辅助地方。
甘宁,治军有方。辅国有功。封横海将军,赐银印青绶。掌天子水师。
韩猛,勇武知兵,有功于国。封奋威将军,赐银印青绶。随朕听用。
严颜,勇武知兵,有功于国。封辅国将军,赐银印青绶。随朕听用。
管亥。勇武知兵。有功于国。封荡寇将军,赐银印青绶。随朕听用。
郝昭。勇武知兵,有功于国。封虎贲将军,赐银印青绶。随朕听用。
黄权,勇武知兵,有功于国。封辅军将军,赐银印青绶。随朕听用。
田豫,勇武知兵,有功于国。封建武将军,赐银印青绶。随朕听用。”宣读册封整整用了半日,这一次可是声势浩大。念完后几个小黄门嗓子都快哑了,还好换了几次人。要不然非死人不可…………
等待宣读完毕,嬴啸才说:“大秦初复,南方有刘备,曹操,孙策未灭。北方有草原蛮夷虎视眈眈。诸臣切不可懈怠,携手共济。随朕开创这乾坤盛世。”
“吾皇万岁。***
“吾皇万岁。”
所有人都长揖到地,大声称颂着嬴啸。
“诸位臣属,明日随朕祭奠魂园,缅怀为大秦战死的勇士。朕欲于魂园中心兴建凌霄阁,陈列有大功的臣属事迹。能否进入凌霄阁,就全看各位地努力了。”
田丰问到:“陛下,这凌霄阁准备何时兴建?”
“明日,待朕祭奠后。朕亲自为这凌霄阁挖开第一块土石。朕组建凌霄卫是全军最精锐的士兵所在,而朕兴建凌霄阁则是全国功劳巨大之臣所在。
能入主凌霄阁者必然传其功绩于千秋万代。所有入主者,朕会制作同真人般陶俑放置其中,绘以色彩,必然同真人一般。而入主凌霄阁第一人是……”
赢啸故意顿了一下,下面人都嘀咕了,这第一人除了您还会有谁?
“这第一人为先皇文皇帝。”嬴啸登基之时,封其父嬴睦为大秦文皇帝。称为先皇,为后秦开国之君。
嬴啸对于父亲地尊重,是人都知道。现在这凌霄阁内第一人也确实非先帝文皇帝莫属。估计这第二人便是嬴啸自己了。
“诸位,这凌霄阁内能否有你一份,就看你们的努力了。这传诵千秋万代的功业,你能否身入其中,全看你们自己的了。”
退朝之后,管亥又和华雄打趣起来。
“老管,你这个荡寇将军好啊。哈哈…………”
说的管亥老脸一阵通红,在投降嬴啸之前,他可是黄巾贼寇,现在成了荡寇将军。颇为值得玩味啊。
旁边经过地法正却说了一句话:“恭喜管荡寇。将军出身世人皆知。陛下赐你荡寇将军,是要将军洗脱贼寇之气,说明将军是堂堂正正的大秦将军。不是贼寇。还请将军小心,不要露了当年地贼寇习气。”
“是这个理。还是这读书人有见识啊。我还都没想明白,多谢先生赐教。”
“不敢。”法正悠悠然而去。华雄又凑了上来:“陛下可是对你很看重啊。今天你地请喝酒。”
“你,你,你小子位列九卿,比我官大,应该你请。”哈哈,好说好说。走,我府上刚买到一批窖藏二十年地将军血。这酒不好买,我费了好大劲才弄到的,一起去。”
大臣们都回去,各司其职,各自庆祝了。嬴啸却找来宗正嬴复,说起这后宫之事。
“朕要立双皇后。”
“啊,陛下。这事情似乎没有过啊。”
“以前没有,那就从朕开始。文姬为正宫皇后,云为侧宫皇后。这皇后的权力还是在正后蔡文姬手上。侧后马云只是当个皇后的名头。明白了吗?”
“遵旨。”
“还有,后宫也恢复大秦地体制吧。除了两位皇后,其余皆称夫人。不要那么麻烦了,你去登记造册。”
“陛下,这皇后与夫人地品级该如何处置?”
“不必那么麻烦,皇后与三公同秩。夫人皆与郡守同秩。正宫皇后为后宫之主。”
“是。臣立即着手办理。那太子一事该如何?”
“还太早,太子的选择必须要有一套非常严格地制度。”
“陛下请说。”
“我现在子嗣还比较小,所有皇子公主皆要受启蒙教育。所有皇子到了十五岁,皆入军,当小兵,经历战阵厮杀。否则无权竞选太子。服役三年之后,十八岁后,放到地方。治理一郡,以三年为限。而后以文武成就为选择依据。以后我大秦所有皇子必须如此。”
“这是不是太早了?十五岁就上战场?”
“不早了,我十三岁地时候就单戟匹马游历天下了。现在你先另选羽林郎出来。”
“这是?”
“羽林郎就是大臣的孩子,适龄的孩子,作为皇子的玩伴,以及后来上战场和治理地方的属下,辅助皇子。”
“可是就这些孩子上了战场,能保护皇子地安全吗?皇子死在战场之上。不好吧。”
“有什么不好地。我大秦历代先帝有一大半是战死在沙场之上。我大秦尚武之风不能断绝,若是皇子死在战阵之上也是他学艺不精。我会遴选虎贲卫专门保护他们的。是他们地专属卫士,皇子嘛,总要比常人多一点优惠地。”
“那这虎贲卫…………”
“这个你不用管,会另外有人去遴选的,你不通武事。这个就不用你操心了。”
“可是陛下,若如此选择太子。万一,万一,万
“不必顾忌,说吧。”
“万一某一代皇上早薨,这太子如何处理?”
“恩,你地考虑不无道理。这样吧,若以后某一位皇帝到了死的时候没有成年皇子合适,那么就自行选择。而正常皇子必须经过这两道程序地遴选。作为皇家地规矩,传承下去。”
“是。”
第二天,嬴啸召集群臣,往魂园祭奠。这是每年都要做地事情,这些为大秦牺牲地勇士,不能亏待了他们。
浩大的祭祀完毕,嬴啸问起:“选择凌霄阁的位置在那里?”
在人带领之下,来到选择的地方。赢啸拿起铲子,铲起了第一铲土。而后众臣一拥而上,所有人都铲上几下。在怎么样也算是这凌霄阁的建设者。尤其是武将们,干的更起劲。
臣属们退下后,民夫开始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这可是陛下亲自来弄过地建筑,热情高涨啊。能和皇帝与大臣一起兴建一个建筑,骄傲啊………
长安魂园之外,人们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幕,简直是不可思议。
“老石头,年前征召的那批民夫,不会就是要兴建这什么阁吧。”
“应该是吧。我看见我家老三了。他那会接受征召,刚才我看见他在民夫队伍里了。”
这位一拍大腿,一副后悔的表情:“哎呀,早知道是干这个,我就来了。奎老二不厚道啊,本来是征召我的,奎老二这厮跑来要顶替我,我一时迷糊给答应了。便宜这小子了,悔砸了啊…………”
“那是你命不好,头前不知道。现在都开始干了,没机会了。是可惜,可惜啊。”
只有带着惋惜的眼神,看着在工地中干的热火朝天的民夫们…………
“参见陛下。”
“太尉,明日即将阅兵,不可有一丝差错。”
“是。”
嬴啸与高顺之间地对话很简单,嬴啸对与高顺也十分放心。这次大阅兵,是向世人展现他地强大,他的军队之精锐。这样地盛况会随着百姓之口传于四方。
不过眼下,他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处理。叫来杨松和糜竺,田丰三人。
“杨松,现在新币秦半两钱铸造情况如何?”
“启禀陛下,虽然全力开动,但是两个月的时间太短了,这半两铜钱数量远远不够。是不是让民间有实力的商家为朝廷铸造呢?毕竟这铜七锡三比例还是比较好掌握的。”
嬴啸却果断的否决:“不行,这铸币的权力必须在朝廷手中。民间但有敢于私铸铜钱者,诛三族。必须要有严厉的措施,否则这私人一旦铸币,质量上能不能保证不说,这国家的经济就不能得到保证了。
汉代贾谊就曾经提出法钱一说。我大秦要将这个发扬,想我大秦的半两钱,轻重一样,质量一样。完全由国家铸造,私人绝对不允许铸造。我大秦铸造的半两钱,必须严格合乎标准,但有差错,不许出坊,这个朕自然会交代匠造坊的。”
糜竺也问到:“陛下,您打算采用金,银,铜钱,三种货币并行的政策。只是这银两很少出现,我怕民间百姓不好接受。”
风起云涌第二百七十七章秦半两钱
更新时间:2009…5…422:54:20本章字数:5661
嬴啸叹了口气:“这个也就慢慢来吧。金,银皆是贵重金属。已经下令,金,银矿藏全部收归国有,私人不得开采。这样一来的好处,我想你们都会明白吧。”
“是,只是,陛下这更改货币实在需要谨慎,一旦有差错就会伤害百姓。”
“的确不是那么简单。货币的使用在于持久,若是变来变去,那不就成了王莽那会的瞎搞了。王莽在政八年,却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这货币变来变去,变的百姓都没钱了,不造反才怪。所以我大秦只变一次,这三种货币通行要一直持久的传下去。”
田丰也出来说到:“陛下,这秦半两钱和汉五铢钱之间的兑换也要注意。若是有官员从中渔利,损害百姓的财产可容易出事。”
“丞相说的好,这个事情你派专人负责监察,一定要让币制改革不出问题。这如何兑换,按照市值来,此时由杨松你亲自订立一个标准。”
“陛下,现在民间大量流通的是汉灵帝之时铸造的四出五铢。这些钱重五铢,但是我大秦的半两钱重十二铢。一枚秦半两钱,相当于两枚六分五铢钱的购买力。便以一枚秦半两钱兑换两枚五铢钱,让利于民。百姓无形中增加了财富,必然自然更顺服陛下。纵观以往变更铜钱,皆是搜刮百姓财富,而陛下此举,却是让利于百姓,百姓必感恩戴德。”
“恩,不错。便如此,民心比钱更重要。这金,银,铜钱之间该如何兑换?杨松有什么意见?”
“这个要以谷,布为折算参考。现在陛下治下承平,百姓生活还算不错。现在均价为一石谷物三百钱,一匹绢八百钱。而原来的兑换价格是一斤黄金兑换一万钱,而现在金银的产量都很低,对比铜钱地铸造量。我认为。应该压缩。”
“如何压缩?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