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无论英王怎样盘问,张琳琅只说一个理由:“萧纯把我甩了。”
英王初时并不相信这就是真相,不过时日久了,张玉说的那么认真,他亦慢慢接受了张玉喜欢男人比喜欢女人更多一些的不正常。
人无完人,张玉文治武功都那么强悍,爱好上有那么一点点与众不同,也无可厚非。至少被萧纯甩了之后,张玉对别的男人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马蚤扰,大家相安无事。
英王这样想的时候,也深深自省自己的凉薄,却还是无法避免地与张玉可以保持着一段微妙的距离。张玉的容貌实在太具吸引力,经常让英王想入非非,产生无数不健康念头。但是他不敢对张玉做出任何逾越的事情。他知道张玉爱的人是萧纯,他不能乘人之危,在张玉被抛弃最脆弱的时候因沉迷张玉的姿色以君王的身份强行占有张玉。更何况英王清楚,比起张玉的容貌,他最需要的是张玉的智慧才华。不能因一时把持不住,打破了现在的平衡,断送了他们之间“纯洁”的君臣之情。
还好,自从让文秀和柔儿知道了性别的秘密,张琳琅以后每晚都与她们大被同眠,再无需小心遮掩。
于是张玉每晚都与妻妾同房,一龙戏双凤的勇猛艳事也就一传十十传百,不胫而走了。
☆、157筹谋灭蜀计
【周六第二更,求收藏】
每当张玉自怨自艾的时候,英王就选择岔开话题,转移张玉的注意力。
“上次你提出来安置难民的办法收效很大。”英王笑吟吟道。
两年前炀、姜、肃三国因为连年被蛮族侵略,又赶上罕见的旱灾,流民无数,拖儿带女居家迁徙,弃国南逃。蜀国不肯收留这些流民,他们只好辗转逃入华国境内。
那时张玉提议英王在藩国内设立专门机构开辟荒山野地接纳流民,一开始遭到很多大臣反对。流民身无余财,居无定所,品行良莠不齐,往往不靠乞讨就靠偷抢果腹,成为州府乡镇的累赘麻烦。张玉却说接纳流民可以化害为利,只要引导和管理正确,肯投入,一定就会有收获。
张玉借鉴现代经验,提出把这些流民按照保甲制进行编组,自选保长,协助朝廷委派的官吏组成新的村落定居下来,由朝廷统一定额派发荒山野地、农耕用具和种子。只要这些人在派发的土地上耕作满两年,土地就归他们个人所有,成为正式国民。第一年免缴赋税,第二年减免一半赋税,从第三年开始再缴全额赋税。另外张玉将梯田灌溉,果粮间种的概念通过当地农业专家试验并普及到户,在新村推广,明显提高了贫瘠山地的经济收益。
“当初咱们投入的只有少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第二年收上来的赋税就远比投入多。那些流民为了获得安身之所和田产,大多数都会选择留下开垦荒地。不仅是外国的流民,这些年更有其他地区的贫苦佃户因为这个政策投奔过来,治下丁壮不断增加。有了你那些创新的耕作法子,贫瘠山地比肥沃良田收获不差。再加上你的种种稳定民心、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举措,现在本王治下人口日渐增多,农副业产量每年看涨,工商业越来越发达,教育慢慢普及,比内地有过之无不及,渝山城也隐隐有了雍都的繁华影子。能有这样的成绩,你的功劳不小。”
张玉却丝毫没有高兴的样子,那些随性而发的小建议她根本不关心会有怎样的结果。她恍若不闻,幽幽道:“还是没有查到萧纯的消息么?”
“目前还没有任何消息。本王也按照你的要求派人去了雍都和西湖边上的市镇查访,在周围卖生活必需品的店面蹲守,三年了,萧纯根本没有出现过。渝山道这边也明察暗访了许久,像萧纯那样的容貌风度,只要现身不可能没有人注意到。他仿佛人间蒸发了一样。”
如果英王动用了这么多的力量仍然找不到萧纯,最有可能就是萧纯易容改扮,刻意躲藏起来,回避他们。
张琳琅胸口隐痛,面上却淡然一笑:“算了,我想萧纯根本是不愿意再见到我,以他的本事,想躲起来不被咱们发现轻而易举。”
其实英王也猜到,萧纯是故意躲避张玉,但是他怎忍心说破?现在见张玉强颜欢笑,他的心中也不好受。究竟三年前两人为什么分开了呢?他存着很深的疑惑,却无法问出更多的线索。
英王再一次岔开话题说道:“本王现在有了白发人的确切消息,你想不想听?”
张琳琅下意识地点点头。因为那一层隐约的父女关系,她不可能完全忽略对白发人的关注。
白发人自从三年前去了蜀国,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据多方查探得来的消息,是因为蜀国皇族突遭后族软禁,大权旁落在后族出身的太师手上,内生变故。之后蜀国封闭边疆关口,禁止外国人进入,实行锁国政策。
辗转传出一些消息,都说是蜀国内部政权争夺激烈,有支持皇室的,有支持后族改朝换代的。但是无论内部乱成什么样子,负责边疆防守的兵马大元帅王哲都超然物外,放出话来他不在乎谁最后当权,只希望蜀人自己的领土不受外敌侵犯。王哲一面紧守国门,一面屯田耕作自给自足,尤其对华国的防备丝毫不放松。因此,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英王也不敢贸然对蜀国用兵,害怕占不到便宜,反而激发蜀人一致对外抗敌的决心,促使蜀国内乱提前结束。
英王见张玉愿意听,就继续说道:“蜀国边疆的封锁已经开始解除,据说在这场内乱中后族的势力最终败下阵来。太师自尽,亲后族的妃嫔皇子都被打入冷宫或流放异地。皇帝因病退位,由宫女所生的庶出皇子陈竝登基重振朝纲,进行了血的清洗。一个名叫张铮的人脱颖而出,竟然受老皇帝亲托被封为异姓摄政王,辅佐新帝揽朝政。张铮此人终日戴着一副面具,满头白发,文武双全,应该就是白发人无疑。”
“应该就是他。白发人曾经对我说过他的名字,就是叫张铮。”
“从本王掌握的情报来看,张铮的势力应该是一直受到蜀国皇帝的暗中支持。皇族后族之争时,如果没有张铮及时赶回,力挽狂澜,恐怕后族获胜的机会更多一些。”英王顿了一下道,“不过本王认为张铮没有尽出全力,否则用不着拖三年的时间。张铮应该是想趁机除掉所有竞争对手和潜在威胁,取得皇帝的绝对信任,最终爬上摄政王这个位置。蜀国老皇帝病得双目失明无法处理朝政,新帝陈竝因为是卑微宫女所生,从没有受到过重视,甚至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皇子教育,懦弱无能,对张铮依赖极大,几乎言听计从。蜀国朝野上下军政大权都被张铮一人把持,就连兵马大元帅王哲也对此人表了忠心。”
张琳琅淡淡道:“张铮的野心不只是蜀国,控制蜀国也只是他争霸天下的第一步。”
英王若有所思道:“这么说来,本王一定要抢在他前面阻止他下一步动作才行。另外,你觉不觉得蜀国内乱发生的时间很巧?就在本王大力建设西疆,不希望被蜀国牵制干扰的时候。”
“确实很巧。”有了葵花宝典行动的前车之鉴,张琳琅发挥想象胡乱猜测道,“也许这是圣上又一个深远布局爆发的第一幕。”
英王双眼放光道:“本王也这样想过,倘若真是如此,圣上灭蜀的大计早就开始运作,咱们只需按着既定的路线不断努力,成功便指日可待了。”
张琳琅虽然不热衷于争霸天下的游戏,却也关心英王这个长期饭票的安全,她不无忧虑道:“张铮心机深沉,才智手段非常人能及,他或许已经对蜀国内乱的本质原因产生了怀疑。但是他因势利导,借乱控制大权,足见高明。因此夏蜀之争的结果究竟会怎样,现在还说不好。”
英王信心满满道:“父皇运筹帷幄,深谋远虑,布局那么久,本王又有你这位惊世之才辅佐,高瞻远瞩,随机应变,一步步执行计划,灭蜀并非难事。”
☆、158身体的隐患
【周日第一更求收藏】
听着英王侃侃而谈,张琳琅却是心中苦笑,沉默不语。
英王原本指望与张玉共商灭蜀大计,等来的却是张玉主动岔开话题。
张琳琅站起身,整了整衣装,正色道:“殿下,臣腹中空虚,思维不济,请恕臣失礼先去准备餐饭,仔细思量了再回复殿下。”
英王无奈道:“本王的寝宫你随时出入,不用请示。”这话说完,他又感觉有些过于暧昧,什么叫寝宫随时给人出入?于是补充道,“本王希望今晚就与你共商大事。”
连张琳琅都觉得英王说话越描越黑,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其实张琳琅的家就在皇城内,距离英王的寝宫徒步走也就左邻右舍的路,比在雍都那会儿更近。
今日回到家中,已满五岁的小冉兴冲冲跑到门口迎接,见到张琳琅就问:“姐夫,姐姐什么时候给我生个侄儿啊?”
稚嫩的童音,无心的言语,却掷地有声叩问着张琳琅的心。
从离开雍都到现在一晃三年,张琳琅和杜文秀已经十八岁了。文秀知道她不是夫君,不是男子,仍以妻子的身份照顾她,维系着这个家,她亏欠文秀太多,应该早一点入手安排文秀的幸福才对。至于柔儿……她更是看不透,柔儿本应更忠于英王才对,为何至今都不曾将她是女人这种重大的秘密上报呢?
这些时日与英王相处,感觉和过去没有任何区别,张琳琅能感觉到英王纯粹将自己当哥们,偶尔聊风月事或者与吴瑕闺房之趣的炫耀,都丝毫不避讳。若是英王知道她是女人,定不会如此放的开。
先不说文秀与柔儿,就说张琳琅自己,仍有诸多谜团。三年来,她的胸部虽然稍稍开始发育,不过仍没有葵水的迹象。当初她敢于萧纯一路缠绵,一是爱的意乱情迷,二是以为身体并未发育完全怀孕的几率很低。
到了十八岁,仍不来葵水,这让张琳琅多少是有些不安的。
难道她这个身体存在先天缺陷,不能像正常女人那样生儿育女么?虽然她从未想过生孩子那么远的事,但是身体的异常不容忽略。或许是当初连番中毒留下了副作用,或许将来某一天她就会因为这种副作用受苦。
如果真的有这么大的未知隐患,张琳琅认为自己有必要做出更周全的安排才稳妥。将来有一天,她突然病了死了,无法像现在这样以男人的角色维护这个特殊的家庭的时候,文秀和柔儿不能被她拖累。
在张琳琅思考未来的时候,公主吴瑕也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因为三年的民政治理初见成效,一切运作步入正轨,吴瑕的权力也逐渐稳固,她决定为英王生下后嗣,进一步稳固自己的地位。
于是就在这晴天朗朗,花草芬芳,蜂飞蝶舞,鸳鸯戏水的大好下午,一贯对英王冷淡,很少为英王主动侍寝的王妃吴瑕打扮一新,花枝招展地出现在英王的寝宫。
英王正是寂寞无聊,吴瑕对症下药,从政事聊到家事,最后二人兴高采烈共进晚餐。经过一下午的感情培养,吴瑕刻意讨好逢迎,再加上特殊的酒菜茶水功效,英王禁欲已久的身体终于把持不住,神魂颠倒主动宽衣解带搂着吴瑕上了床。
吴瑕提前派人给张玉送了消息,直截了当地说她要为英王生下子嗣,再证实怀孕之前,她都会与英王同宿。她不管英王和张玉之间是什么关系,她希望给英王生下儿子,这个目的达到以后她仍然不会干涉英王和张玉的事情。
张琳琅收到英王妃的信函之后哭笑不得,莫非吴瑕误会她与英王之间有什么不纯洁的感情么?若是没有萧纯的出现,张琳琅或许真会色心大发,与英王产生什么瓜葛,现在她心如死灰,哪里还敢再招惹男人?
只是她不禁对英王报有深深的忧虑,到不是怕英王房事过度,而是担心吴瑕。
作为一个高贵的公主,竟然那么大方表态能够容许自己的丈夫与某个“外臣”过从亲密,以前不闻不问也就罢了,明显还有意成全的意思,吴瑕难道对英王根本没有真爱么?在吴瑕眼中,她与英王两人之间仅仅是政治婚姻,纯粹的利益结合么?吴瑕早有觉悟打算牺牲爱情成就事业,那么英王呢,勉强娶了不爱的人作妻子,而且这个妻子不打算爱他,他不是太可悲了么?
一大清早,张琳琅的好梦就被英王派来的使者搅醒了。她擦了擦口水,恋恋不舍离开被文秀和柔儿温暖的被窝,羡慕地望着一旁酣睡无忧无虑的小冉,极不情愿地穿好了官服。
当官挣钱,养家糊口,果然不是轻省的活计。她暗自盘算,倘若将来能有机会,做那种挂名永不上朝的闲官,哪怕薪俸少一些,也比现在舒服一些吧。早起对她而言仍然是一种折磨。
使者的来意是英王早朝有重要的议题,希望张大人参加。
张琳琅为了这月的薪水不敢怠慢,暗暗佩服英王体力好,被王妃吴瑕征用了一晚上还能爬起来上早朝,并且保持清醒的头脑。
收拾停当,迎着熹微晨光,张琳琅昏昏沉沉跟着使者去了英王的议事大殿,群臣们早就进入激烈讨论的状态。
英王一见张玉立刻眉开眼笑道:“张玉,你总算来了。今晨本王接到报告,说蜀国派了使者去雍都,除了通知圣上关于蜀国新帝即位的事情,还携带了大量礼物,准备为新帝求娶华国的一位公主为妃。”
政治联姻这种事情在当下的时代并不少见,张琳琅脑子还没有完全清醒,一时不明白为何英王如此大动干戈地讨论,便毕恭毕敬地说道:“殿下,蜀帝求亲是好事啊。殿下的姐妹嫁给蜀帝,蜀帝就成了圣上的晚辈,夏蜀两国从兄弟邻邦,变成翁婿姻亲,关系更近了一层。”
英王笑道:“张玉,大殿上都是本王亲信,你无需顾忌,不用拐弯抹角说话。”
张琳琅心想:我说这么直白英王反而以为我拐弯抹角,看样子英王并不认为夏蜀真正联姻是好事,铁定心思要伐蜀了,如此一来两国联姻很容易会成为伐蜀的阻碍。她脑子一转,忽然想到《鹿鼎记》里面有一段情节,说的是康熙皇帝想削藩,藩王吴三桂也想着要造反,吴三桂派了儿子跑到京城求娶公主试探康熙的意思,康熙不敢打草惊蛇就同意公主下嫁,并且双管齐下暗中布局打算吴三桂一反就立刻剿灭。
有了这段素材打底,张琳琅的思路基本上理顺,清了清嗓子侃侃而谈道:“臣以为应该将计就计。蜀国摄政王张铮野心勃勃,觊觎天下,陈重兵于边疆蠢蠢欲动,在此刻提出联姻实在是居心叵测。倘若我国拒绝联姻,蜀国便有了借口堂而皇之侵犯我国领土。”说到这里她故意顿了一下,环视了各位大臣的表情发现大家似乎都很认真在听她讲,她的虚荣心难免迅速膨胀,于是绘声绘色道,“臣认为殿下应该建议圣上接受蜀国的求亲,并郑重其事选择一位与蜀帝身份相配出身高贵才貌双全的公主和亲。”
☆、159有关和亲事
【周日第二更】
听到张玉赞成和亲,激进主战的大臣终于忍不住,跳出来反驳道:“张大人,我国迟早要对蜀国用兵,如果派公主和亲,两国结成翁婿姻亲,哪一国挑起战端都是不义。再者既然知道蜀国觊觎我国领土,为何还要答应亲事?不如冠冕堂皇拒绝求亲,蜀人不服就来攻打,咱们华军不是吃素的,正好趁势将他们全收拾了,岂不痛快?这样也无需委屈公主。”
张若怀也参加了这次殿议,不仅因为他特殊的身份,更因为他确实有才华,人品正直,忠心为国,受到英王的赏识。虽然大家都认为张若怀是太子一派的人,但是英王将他引为知己,大事小情从不避讳。毕竟英王现在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与太子的利益没有明显的冲突。另外张若怀出京的时候也接受了皇帝的亲自嘱托,他决心全力辅佐英王,一展才华。
张若怀是支持和亲这件事情的,虽然张玉现在并未点破,他却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悟出几分深意,所以表态道:“倘若我国先拒绝蜀国的求亲,是理亏在先,双方开战,士气不宜激发。殿下,臣也认为该如张大人所说,向圣上进言,支持两国和亲。不过在送亲的过程上要仔细安排。”
英王在听到张玉说支持两国联姻的时候就隐约猜到一些端倪,不过张玉和张若怀两人含而未说的话不宜太多人知晓,他会意地点点头说道:“诸位的意见都有道理,此事本王还需仔细想想,妥善安排。今日议题到此结束,两位张大人稍留片刻,本王还有些其它的事情询问。”
等其旁人离开,英王带着张玉和张若怀去了书房。看了座位,端上茶水,三人又回到和亲的话题。
英王问道:“既然你们二人都支持和亲,是否已有腹案,能否与本王共商一二?”
张琳琅自然谦虚着让张若怀先说,她好听听意思,整理一下自己的言语,免得露怯。
张若怀显然早有成熟的看法,并不推辞:“王爷、张大人,下官认为答应和亲是促成两国开战的引子。正如张大人所说,不如将计就计,答应蜀国的要求,郑重其事将公主送出,以示我国诚意。另外我国的密探可以跟随送亲队伍深入蜀国内部,倘若蜀国人居心叵测,这亲事恐怕不会顺利进行,他们可以借机挑起事端,咱们也可以先发制人,掌握主动。”
英王皱眉道:“倘若战事一起,蜀国以我国公主为质,胁迫我国割地赔款,或者牵制大军,我们岂非处于劣势?”
张若怀叹息道:“自古红颜多薄命,蜀国人如果真以公主为质,反而更能激发我军士气,公主想必也该抱着为国捐躯的觉悟赴蜀。”
张若怀说的委婉,真实的意思就是公主应该以死殉国,从而作为华国对蜀国用兵的最佳借口,鼓舞士气。
在那个时代,女人就算贵为金枝玉叶,也随时都可能成为牺牲品。像世人公认算是相对美满的华越联姻,对于公主吴瑕而言其实也是一种牺牲。她为了保护越国的权益,远嫁他乡,周旋在异国的权力场中,早早抛弃爱情,某种意义上说她作为女子过的并不幸福。
张琳琅想到这些不禁庆幸自己之前扮男装的决策无比英明,但是也不忍华越两国的战争以一个无辜的女子为祭品。
她将《鹿鼎记》里和亲平藩那些内容又仔细回味了一番,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殿下,臣以为公主有很大的机会可以生还,同时还能鼓舞士气。此事能否完全成功有两个关键的人物,其一是公主,其二是送亲大臣。
公主需是性格坚韧,对生活保持乐观态度,不应抱着必死的决心,反而要树立强烈的生存意识,把去和亲当成打仗一样,有勇有谋,知进知退,一旦目的达到,可以果断抛弃一切全身而退,这才算完美达成任务。否则赔了夫人又折兵,公主埋骨他乡,无论后来是否能顺利拿下蜀国,都是对我国极大的损失。
另外就是需要一位机智且懂得随机应变的送亲大臣,他可以察言观色,暗中总理大小事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同时对我国忠心耿耿。公主与这位大臣联合,齐心协力,一明一暗制造事端,大事可成。”
英王豁然开朗道:“张玉,你正说到本王心坎上。本王原本是不支持用皇室女子的性命牺牲来铺就胜利大道,如今将公主当做领兵的将帅看待,让她披上嫁衣为了国家而战,为了胜利而活,利用聪明才智周旋于敌国,给她生存的希望,从一开始就能激发她更大的动力和激|情。”
张若怀却迟疑道:“女子能有如此才干么?她们能否担此重任呢?”
在英王心目中,女子并不输于男子,从自小教养他长大成才的宁浮萍,到如今辅佐他治理民政的吴瑕,英王相信只要给女子足够的信任和发挥的机会,她们可以做的比男子更好。
但是皇室之中是否能选出一位像张玉要求的那样智勇双全的公主,目前英王并没有把握。他很小就受封英王离开皇宫,对于公主们的品性并没有多少亲身了解,惟有通过他留在宫内的消息网进一步调查。倘若真能找到符合要求的公主,此计成功的希望就更大了一些。
于是英王说道:“是否有能担此重任的公主,本王现在不能肯定。但是本王相信论才智和勇气女子并不输于男子。以父皇的远见,对于蜀国提亲一事,应该早有应对之法,咱们只需将咱们的想法上呈即可。”
张若怀道:“是啊,圣上深谋远虑,恐怕早已洞悉蜀国的阴谋。”
张琳琅也跟着拍了几句马屁,心里想着早饭还没有吃,赶紧结束话题。既然皇帝那么英明,或许根本不用他们操心,只需按照皇帝的计划安排执行即可,所以继续讨论的意义并不大。
英王察觉到张玉有些不耐烦,立刻会意,找了借口将张若怀遣退,而后又和颜悦色问道:“张玉,你是否有什么话要单独对本王讲?”
张琳琅刚要脱口而出说要吃早饭,不过看了看英王一脸殷切的表情,显然是对于和亲的事情意犹未尽等着他在抖点料,话到嘴边临时改口道:“其实臣确实有些话要对殿下单独禀明。”
英王道:“现在只剩你我二人,有话但说无妨。等等,让本王先猜猜看。”
张琳琅正好没有想出来该说什么,于是洗耳恭听英王的猜测。
英王正色道:“本王刚才听你说此事要成功除了公主,还需要一位机智的送亲大臣掌控全局。本王认为此人非你莫属,你是否要主动请缨,让本王在呈递给父皇的信件中提及此事呢?”
☆、160返回雍都城
张琳琅惊出满身冷汗,心想刚才一不留神居然把自己套了进去,倘若皇帝真的答应派一位公主去蜀国和亲,而且送亲大臣的责任又那么重要,英王一定希望自己的亲信能够参与其中。放眼望去,先不论才智,英王最信任的人恐怕就是她这位“文武双全,才智高绝”的张大人了。
但是跟着公主去蜀国,如羊入虎口,危险重重,光凭她那点花架子本事能否还有命回来就不好说了。这可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张琳琅不敢乱逞英雄,颤声道:“殿下,如果臣去了蜀国,一旦战事起来,恐怕……”
英王插口道:“……是啊,本王身边确实也需要你。如果两国开战,没有你出谋划策,本王心中没底。”
张琳琅一听有戏,刚想着赶紧附和两句,谁料英王又说道:“不过权衡再三,本王也知道开场戏更加重要。倘若和亲真的成为战争的开端,就像襄城之战那样,有你跟随公
船说